对城市湖泊调蓄功能的思考

时间:2022-10-16 12:21:39

对城市湖泊调蓄功能的思考

【摘 要】当前我国许多城市遇到暴雨导致城市内涝,排水不畅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城市排水设施能力不足造成的,另一方面与城市内湖泊面积急剧减少,大量湖泊失去调蓄功能息息相关。本文从排洪减涝、雨洪资源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对城市湖泊的调蓄功能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确保实现湖泊调蓄功能的措施。

【关键词】东湖;调蓄;雨洪资源;生态环境

1.东湖简介

武汉东湖是长江中游的一个中型浅水湖泊, 位于武汉市城区的武昌东部二环与三环之间,水域面积32.5平方公里,为杭州西湖的六倍,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全湖岬湾交错,湖岸曲折,岸线长111.5公里,平均宽度2.9km,最大宽度8.1km,由郭郑湖、庙湖、汤菱湖、后湖、团湖、小潭湖、水果湖等12个湖区组成。东湖平均水深2.48m,最大深度近5m,水深具有北浅南深的特点。年均降水量1192mm,蒸发量1270mm,全湖汇水面积132km2,丰水位21m(黄海高程)时的总容量13489万m3。

2.东湖的调蓄能力分析

2.1增强城市泄洪功能,提高市内排渍能力

湖泊是城市河道、排水管网和地面径流的天然排泄场所。湖泊库容对城市降水的截留和积蓄作用, 对减轻城市排水系统在暴雨来临时的负荷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规模的扩张,人口压力的增大,填湖盖楼、围湖养殖之风日盛,湖泊面积的减小直接导致城市泄洪功能逐步退化,这也是武汉市近年频频遭受内涝,城内即可“看海”的原因所在。作为“百湖之城”的武汉市,如今全市城区湖泊数量已由建国初期的127个锐减至目前的38个,其中具备调蓄功能的湖泊有32个,总调蓄能力14598.41万m3。

武汉是暴雨洪水多发地区,4-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0%以上。而主汛期6-8月降雨量又占全年的1/3,洪、涝经常同时遭遇,汛期排渍是武汉市排涝工作的重点。目前,武汉地区排渍基本靠泵抽排,但是泵站排水能力无法满足武汉市的排渍需求。而东湖作为我国第一大城市内湖,拥有32.5km2的水域面积,湖水位每上升1m,就能积蓄近3000万m3的水量,占武汉市湖泊总调蓄能力的20%,相当于东湖水系132 km2汇水面积上227mm的降雨量。因此,充分利用东湖巨大的调蓄能力,在汛期雨季调蓄雨水,是解决东湖沿岸城区内涝问题最经济和有效的手段。其可提高城市防涝排渍标准,减轻排水系统的抽排压力,降低排水成本,减少内涝造成的损失。

2.2调蓄城市雨洪资源 ,合理储备淡水资源

城市湖泊有着天然的调蓄水源、削峰填谷的作用。在汛期,利用城市湖泊蓄积其汇流面积内的雨洪资源,一方面可降低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另一方面,可将汛期洪水转化为非汛期供水。在非汛期时,湖泊在汛期内蓄积的雨洪资源便成为宝贵的可利用水源,可作为工业生产和市政、景观等杂用水水源,增加城市的可用水量,缓解城市的用水压力,也可为汛期调蓄降雨和洪水清空库容,从而更好地实现排渍减灾的功能。

武汉市虽然人均淡水资源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却是一个水质型缺水城市。对雨洪资源的利用,可扩大城市水资源总量,减少对优质水源的开发利用,降低武汉市对长江和汉江水资源的依赖程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3加快水质提升,改善生态环境

湖泊调蓄能力的合理利用,将增加湖泊湿地的滞蓄能力,涵养水源,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对改善武昌地区的生态环境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东湖的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质常年处于劣Ⅴ类至Ⅴ类之间,虽然武汉市政府近几年来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改善东湖的水质,但东湖水质却变化缓慢。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东湖的水量巨大,沿岸的排污口也较多,要想减少和清除掉水中的污染物质,就必须加速水体的循环过程,促进水体的更新和净化,像利用中水一样利用水质较差的东湖水,是改善东湖水质的有效方法。

2.4补充地下水资源,维持区域水循环

东湖南岸毗邻武昌主城区,高楼林立,道路纵横,地面硬化的程度非常高, 而城内的绿化植被大部分是后天人为种植,与地下水联系微弱。通过城市地表可以下渗的水量很少,降雨量很容易超过入渗能力,形成地面滞水和径流。

虽然目前武汉市的地下水开采程度不及一些北方和沿海城市那么多,但为了保持适宜的地下水水位和良好的水质,保证区域内地下和地表水循环的正常进行,并防止地面沉降的发生,在不进行人工回灌的情况下,像东湖这样的城市湖泊恰似城市中的一个大漏斗,是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补充的良好途径。因此必须保证东湖有足够的水域面积,并采取天然生态护岸,尽量减少混凝土和浆砌石护岸,以保证湖水与地下水之间有良好的交换通道。

3.确保实现调蓄能力的措施

3.1对湖底进行全面清淤工作

一直以来,武汉市整治东湖的工作重心在截污上,目前东湖主要排污口基本被关闭。现在行政主管部门应将整治的重心转移到清淤工作上来。在2005年对东湖进行的水下地形及淤泥厚度的湖底扫描发现,东湖最大淤泥厚度达4m,平均淤泥厚度1.06m,淤泥总量达到3522万m3,相当于东湖库容的20%,可见东湖淤积十分严重,急需进行全面清淤。如果能对这些淤泥进行全面的清理,东湖的库容将得到大大增加,从而大幅提高东湖的调蓄能力,充分发挥效益。此外,几十年来沉积于东湖底泥中的内源污染物数量巨大,是东湖水质难以改善的重要原因。如果能除去底泥中的大量氮磷、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质,将使东湖的水质得到质的改善。

3.2保持泄洪道等泄水设施的畅通

当东湖水位过高时,主要是向长江排泄洪水。目前东湖的排水通道主要是长达18km的罗家港排水通道。东湖水须由新沟桥经沙湖港到达罗家港,再由罗家路泵站抽排入长江。在去年6月份的暴雨中,因罗家港明渠近几年内没进行任何清淤,不仅自然出水沟被堵塞,明渠内亦杂草丛生,淤泥和建筑垃圾堆积,排水功能被严重削弱,洪水无法下泄,导致东湖水位超过警戒水位近2m,湖水漫溢,造成了重大损失。因此,泄水设施的畅通,是发挥东湖调蓄能力的前提,必须强化排水设施的疏浚维护,恢复现有排水设施的功能,并加快沿岸排涝泵站的建设,提高东湖的泄洪能力。

3.3实现雨污分流,防止面源污染

武汉市的排水管渠多为合流制体制,水质较差,远低于湖泊水质管理目标要求,直接将初期雨水排入湖泊会造成面源污染,在发挥调蓄功能的同时污染了水质,得不偿失。因此需要完善排水体制,实现雨污分流,并将初期雨水治理达标后,再引入湖泊。雨污分流便于实现雨水的收集利用和集中管理排放,能够降低水量对污水处理厂的冲击,提高污水处理效率,降低污水处理成本,避免污水对河道湖泊造成污染,明显改善城市水环境。

3.4实施水网连通工程

如果将城市地表和地下的各种河网和排水管网比作藤蔓,那么城市的湖泊就是这些藤蔓上结出的瓜。农业水利工程中讲究的 “长藤结瓜”式系统,其思想同样可以运用于城市水资源的调配中。目前,武汉已开始实施连通东湖、沙湖、杨春湖、严西湖、严东湖、北湖等6个主要湖泊的“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湖泊的面积和库容越大,其调蓄能力越强。连通之前各个湖泊相对独立,调蓄能力有限,而水网连通之后,建立起了湖泊与湖泊,湖泊与江河之间水体的直接联系,扩大了汇流面积,通过各水体之间的协调关系,实现了城市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和调配,大大增加了湖泊的调蓄能力。此外,该项水网连通工程建立起江湖、湖湖之间的有机联系,增强了水体自净能力、污染消解能力和生态修复能力,将有效提高大东湖区域湖泊水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

4.结语

“水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东湖这样一座位于武汉市内的天然大型水库,是大自然对武汉的恩赐,也是得水独厚的大武汉的灵魂所在。保护好和利用好东湖的水资源,充分发挥其巨大的调蓄能力和生态效益,将为武汉今后的城市化建设创造独特的优势,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科]

【参考文献】

[1]郭永辰.综合利用城市雨洪资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4,2(6):27-28.

[2]陈璇.湖泊调蓄在武汉中心城区汛期排渍中作用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0(17):391.

[3]汪常青,吴永红,刘剑彤.武汉城市湖泊水环境现状及综合整治途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5):499-502.

[4]金卫斌,刘章勇.围湖垦殖对湖泊调蓄功能的累加效应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12(1):74-77.

上一篇:移动通信设备及其功能发展趋势畅想 下一篇:“狂人”的理想葬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