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答的“三重境界”

时间:2022-10-15 11:54:14

[摘 要] 课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意味着可以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只有教师适时地加强调控和必要的点拨、归纳,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次探究的兴趣,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有效理答才能让教师紧紧把握住课堂的生成资源。

[关键词] 理答 思维 境界

《新课标》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谨小慎微地解读着课标——生怕身陷“满堂灌”“一家言”的尴尬境地,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为了把话语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教师开始装聋作哑,眼睁睁地让大量宝贵的生成资源白白流失。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意味着可以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只有教师适时地加强调控和必要的点拨、归纳,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次探究的兴趣,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所以,有效理答能让教师紧紧把握住课堂的生成资源。所谓理答,华东师大的崔允漷教授作出了这样的解释:“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表现有四种形式:积极反应;消极反应;探问和转问;再组织。”如何有效理答,我认为有以下三重境界。

一、充分预设,从容理答

预设其实就是教师在课前备课所需做的多方面的准备工作,它包括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依据课标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定,对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把握,对学生在课堂交流中可能出现的状况,甚至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进度与目标达成的其他变故等因素应采取何种措施作预先的思考。预设越充分,教师对预料之中的生成把握越轻松,保障教师在课堂上自信、从容地理答,学生在教师这种恰如其分地帮助之下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同时也是让教师在课堂这片沃土中,做自信美丽的自己。无所畏惧,才能焕发课堂勃勃生机,生命的生长才有迹可循。

本学期我有幸观摩了“校长杯”赛课活动,上课内容定了五年级的一篇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因为是第一课时,所以所有的执教者都将理解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好课文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比较有印象的是这样的两堂课:顾老师以小组合作学习开场,讨论交流:祖父的园子是( )的园子。汇报的时候要说说从哪个小节感受到的,并读好相应的段落。在读书的过程中读出自己的体验。因为这篇课文节选于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萧红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是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 “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她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所以,它的语言中自然流露特有的乡土气息和呼兰河的独特风情。故此,读好这篇文章在字音的把握和字词的理解上是有一定难度的。例如:“倭瓜”“谎话”“溜平”“下种”“锄头杆儿”“当作”等等,从字音到字词的理解,顾老师做到了灵活机智,方法多样。而相对而言,另外一名林老师,在这一目标的达成上就比较逊色。学生的错误资源丝毫没有把握住,如:学生将“溜平”的“liù”读成“liū”,又如“结”“似”等的读音,从“选意定音”的语言文字学习法则来看,无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不到位,所以学生也很难将课文读得有声有色。

比较这两堂课,显而易见顾老师在课前对教学目标的预设是到位的,对学生学情和目标达成的难点是有准确地把握的。所以,课堂上目标自然落实到位,而老师对于学生呈现的资源也能灵敏地捕捉、灵活地驾驭,让学生通过感受语言文字的灵性与生命意象,对文本有了深层地理解,读书自然水到渠成,声情并茂。

二、意料之外,机智理答

常言道:“有预则立,无预则废。”可在如今“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语文教学中,无论课前备课有多么充分的预设,要知道孩子对文本的理解永远有始料之外的想法。很多名师的课堂上,他们往往能信手拈来,处变不惊,这是需要时间和实践磨练的。更多的一线语文教师遇到诸如“是个傻子,火烧起来了,为什么不在地上打滚?”“‘曾是妈妈怀里,盛开的野菊’之所以在妈妈怀里是因为妈妈那里有奶吃。”这类尴尬的意外时,常常是不知所措,即便硬着头皮理答,也是草草了事:要不就是一笑置之,一番无奈地夸奖“你的想法真独特”,要不就是自作聪明的,把学生生拉硬攥回自己设计好的教案上,走自己的路,将学生的想法置之度外。这样一来,课堂的效益在哪?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哪?孩子的思维品质如何提升?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更是无情地被扼杀在教师一次次的“无效理答”之中。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有了这样的心态,教学智慧的火花就会不断涌现,所以在面对这种“意外”,我们不回避,直面意外的最佳方式就是相信学生,在自己脑子空白、不清晰的时候,试着多用“转问”的理答方式,也就是问题来源于学生,再让它回归学生。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的正能量往往是惊人的,“真理越辨越明”,最终孩子们能在这种积极主动地交流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过程中,教师也在不断思辨,融进交流,适时点拨,最后发现:教者不仅捞到了“民主”的好评,还在意外的通道中更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深入探究,理而不答

老子提出:“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我们的语文课堂很多时候不一定非要有个答案。看似无为,其实是让学生有更广阔的空间,给予了他们深层探究的无限可能,使得学生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获得满足感,对语文内涵有了独特的体验,更可贵的是学生的阅读思维品质得到了提升。

教师的“理”不留痕迹。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做正面的回答,也不做及时地处理,而是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深入思考、自主探究,教师要做的就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想象。我觉得这就是“大智若愚”的境界。很多状况,老师装傻,是给学生点燃了智慧的火焰;老师沉默,是给学生推开了成长的“囚门”;老师无为,是给学生建立大胆创新的人格魅力。

之前我观摩了小学语文同题异构联校教研活动,教研内容是绘本阅读——《金老爷买钟》。这个故事讲述的是金老爷独自住在一座三层小洋楼里。有一天,他在自家阁楼里找到了一只钟。为了知道它究竟准不准,金老爷上街买回了一只新钟,并把它摆在三楼的卧室里。金老爷先看了这只钟的时间,然后爬到阁楼上再去看那只旧钟,这一看,他糊涂了,阁楼上的钟比卧室里的钟快了一分钟。他只好再去买一只钟……这样接二连三地买回了三只钟之后,金老爷还是搞不清究竟哪只钟是准确的。最终,还是钟表师傅用自己的怀表帮他解决了疑惑。这下,金老爷总算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钟表师傅前脚出门,他马上后脚上街买了一只和钟表师傅一模一样的怀表。从那之后,他所有的钟都准确了……

执教的老师在教学的最后,利用e时代律动课堂,让每个学生完成了一份卷子,最后一题是:金老爷最后明白了吗?86%的孩子认为还不明白,14%的孩子认为已经明白了。老师分别让孩子们陈述了理由,认为还不明白的理由是:“如果金老爷明白了的话为什么还要再去买怀表呢?”认为明白的理由是:“金老爷买怀表也许是为了方便,他随身携带着怀表,说明他是一个珍惜时间的人。”听着孩子们稚嫩的童音,老师并没有当个仲裁者,会心一笑后,说道:“大家说得都有道理。我认为作者佩特·哈群斯奶奶并不希望金老爷因此而改变这种与生俱来的幽默,她给予金老爷使命——给读者带去无限想象和欢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金老爷的生活,与他交朋友,大胆想象金老爷趣味盎然的生活吧!”

预设,让教师从容淡定、自信坦然;意外,让课堂精彩无限、焕发生机;探究,让学生独立自主、独特创新。此三重境界的锤炼,让课堂的理答更有效,也不断让教师在“生成”中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更让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获得洗礼和锻造。

参考文献:

[1]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郭敬璋.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主办.2013,5:41-43.

[3] 许丽莎.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J].华中师范大学主办.2013,5:18-19.

[4]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二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9.

上一篇:窃听故事使意识形态隐秘有效地发挥影响力 下一篇:信息技术课堂如何实现快乐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