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诗教的三重境界

时间:2022-08-11 08:17:48

苏教版小语教材为了突破古诗的教学难点,机智地衍生出一种新型的课文形式――“文包诗”,即将一首古诗巧妙地融合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文中。一直以来,设计此类课型的教学,我们都习惯于将教学重点、文本理解的重心落在古诗上,只为尽早觅得借文学诗的捷径。“文包诗”的形式,为古诗教学找到了新的切入点。

在教学《母亲的恩情》过程中,我感受到:古诗虽是“文包诗”的教学重点,但它不是课文的全部,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将“文”与“诗”有机地交融互应,做到自然适度。为了让学生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和挂念,理解《游子吟》一诗的意思,我在带领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语言渲染,观察插图,展开想象,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披情入境,联系自身感受,体会母爱,感悟真情,从而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一步步地推向更高层次。王国维说做学问有三重境界,我认为教学“文包诗”也应有三重境界,下面我就结合这堂课,具体谈谈我是如何创设情境,一步步引导学生体悟 “母亲的恩情”的。

案例描述

片段一

(出示插图一)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人?在干什么?

生:母亲在油灯下缝补衣服。

师:请你再说具体些,在什么时候,怎样缝补衣服?

生:晚上,母亲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衣服。

师:是的,一盏昏暗的油灯下,一位慈祥的老母亲在操劳了一天后,捏着一根细细的缝衣针为儿子缝补衣裳。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读第一自然段,感受一下老母亲深夜缝衣的情景,想想这段话中哪些词句深深地打动了你。

(生认真读文)

……

师:已经辛劳了一天的母亲就这样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呀,缝呀,她累吗?哪里看出她很累?

(再次出示插图一,生细细观察)

生:母亲的眼睛都眯成一条缝了,说明她已经很疲惫了。

生:还说明她已经缝了很久很久了,眼睛很酸很胀。

生:母亲弓着腰,说不定她的背早已驼了,已经直不起来了。

生:母亲的眼睛离衣服那么近,说明她的视力已经不好了。

生:母亲靠灯很近,因为那时用的是油灯,光线很微弱,不像我们现在的日光灯那么亮。

……

片段二

师:民间有种风俗,家中如果有人要出远门,为出门的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为了让出门的人早点归来。课文中,孟郊的母亲为了让儿子早日归来,也给孩子的衣服缝上细密针脚。让我们走进这位老母亲的内心深处,想一想:此时,这位母亲边缝补衣服边在想些什么?

生:儿子又要远行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生:我一定要多缝几件厚衣服,不然天冷了怎么办?

生:我一定要把衣服缝牢固一点,不然衣服破了怎么办?

生:我把针脚缝得密密的,让郊儿早点回来。

师:妈妈为了让儿子早日归来,所以把自己的盼望密密地缝进了衣服里。来,体会妈妈的这颗爱心,朗读这一小节。

(这次朗读,同学们都很投入,很有感情。)

……

师:儿子终究还是要离开了,妈妈早早地起来送儿子,一直送到村口。她有太多太多的不愿意,有太多太多的话对儿子说,她会说什么呢?

生:郊儿,你要记得每天都要吃早餐啊!

生:郊儿,天气冷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添加衣服,千万别感冒啊!

生:郊儿,你工作不要太累了,一定要注意休息啊!

生: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师:是啊!孩子走多远,母亲的牵挂就有多长。千言万语只化作一个声音,那就是――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师:让我们把母亲的这份担心、挂念带到课文当中去读一读。

师:孟郊,听了母亲的嘱咐,看着母亲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我看到你的眼睛湿润了。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呀?

生:母亲原来的头发乌黑乌黑的,现在却为劳得头发都白了。

生:母亲这么大年纪了,还要为心,母亲真是太伟大了。

生:母亲现在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我应该在母亲的身边照顾母亲。现在我却要去远行,不能照顾她。

片段三

当教学到“孟郊看见小草沐浴着太阳的光辉,抚摸自己的衣服而触景生情”这一部分内容时。

师:母亲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享受这美好恩情的岂止孟郊一人,天下所有的母亲都用最伟大的爱哺育着自己的儿女。孩子们,你们就像一棵棵沐浴着阳光的小草,你们知道自己的妈妈为了你付出了多少心血吗?闭上眼睛,想想妈妈为你做的一件件事情吧!(配乐:《烛光里的妈妈》)

师:你的脑中此时浮现了什么情景?

生:记得一个冬天的深夜,我突然胃疼,吐了一地。妈妈非常着急,外衣也顾不上穿,就忙着给我量体温、喂药,一夜都没有睡好。第二天起来,我发现妈妈眼睛都红了。

生:记得有一天中午在学校,忽然刮起了大风,冻得我直发抖。这时,妈妈请假来学校给我送来衣服。

生:我每次去少年宫学跳舞,无论刮风下雨妈妈总是陪着我。

生:早晨,妈妈总是把早饭做好了再叫我起床。吃完早饭,还要送我上学。下班还要接我回家,给我做饭,检查作业。妈妈真是很辛苦。

师: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无私的,让我们永远记住“母亲的恩情”。齐读课文,把孟郊母子情深的画面深深地留在我们心里。

案例反思

一、独上高楼望天涯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配了三幅插图,课题旁那幅插图正好对应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对于现在的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油灯” “缝补衣裳”这些字眼都是比较陌生的东西,所以,片段一中,我就充分利用了这几幅插图,先后提出不同要求让学生观察插图,从而体会人物的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感受,感悟母亲对子女的恩情,完成子女不应忘记报答母亲恩情的美德渗透。“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插图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源,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插图的作用更是文字不可取代的。在“文包诗”教学中,首先找到图文的结合点,恰到好处地运用插图,从视觉上吸引学生,明白文章的大意和主要内容。接着才能一步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和关键词句的意义,从而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也只有这样,插图才不至于形同“花瓶”,插图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二、衣带渐宽觅佳径

在学习课文第1、第2两自然段时,抓住这两段中最感人的内容反复地品读,并采用“角色转换法”,深入到母亲和孟郊的心灵深处,进行角色感知,角色体验,让学生对文本由“近”到“亲”,由“亲”到“入”,由“入”产生共鸣,在共鸣中感动,在感动中生情。此时,教师已经不需要过多的渲染和讲解,几个发问,几个联想与想象,已让学生领悟了母亲的真情。片段二中,学生对插图的感性认知已经上升到了理性的鉴赏高度,恰到好处的朗读更是深化了情感,以读促悟,以读动情。

三、灯火阑珊始见真

片段三中,让孩子听音乐回忆时,我发现好多孩子的眼中含着泪水,他们被深深感染了。此时,学生们都回想起了与妈妈那些看似琐碎的小事,而那些平时不屑一顾的“小事”,无一不凝聚着母亲对自己的关爱。所以,此时的他们心中充满的,是深深的感动,心里满满涨溢着的,都是对母亲的歉意,此时唯有倾诉,才能表达对母亲的感激。阳光,温柔地洒遍了每一个角落,就像母亲的爱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伴随着我们。此时,学生对于文本,已不仅仅是理性的鉴赏,他们对于母爱,对于文中渗透的真情,已经在情感与心灵上产生共鸣。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上一篇:巧牵“情感”线 妙搭“阅读”桥 下一篇: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