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15 11:30:57

《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创新激励机制等方面,讨论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教学模式;创新奖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53-02

思维决定命运,创新决定成功[1]。不创新必然被淘汰。无论是历史的变迁,还是整个社会的发展,创新精神无疑都非常重要,特别是为了适应当今科技和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发酵食品的从业人员同样需要创新精神的助力。由于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生产中的应用,促使食品加工产业的发展蒸蒸日上,食品行业已构建形成前所未有的科技群。食品行业的产品创新发展主要依赖于食品从业人员具有的专业知识和独立接受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创新能力。食品从业人员中高职学历者居多,相对而言,他们大多数奋战在食品加工的生产第一线。据调查:在大型的食品加工企业中,设有专门的产品创新研发部门,它的其中一个重要职能是对企业的一切能提高效率事进行创新。它的组成人员多数是生产一线的工人。在食品相关的创新中,他们是最有发言权的,并且他们的创新在企业中的实用性、有效性是最直接的。作为高职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围绕创新精神的培养选取教学内容

创新不是胡思乱想,不是闭门造车[2]。真正独到的见解,总是在大量吸收和融会贯通前人的知识中发展起来的,任何学问都是逐渐丰富和完善起来的,创新的过程就是知识的积累和升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从课程内容的设置开始。《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的开设目的,主要是培养食品发酵工的职业能力。所以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中要充分考虑食品岗位能力,即食品发酵工应具备的能力。为了明确食品发酵工的岗位能力,我们综合考虑了企业调研、毕业生意见反馈、教学实践三方面的信息,提出对以下几个问题的思考:①从业者要具备职业能力需要哪些理论知识的支持?②发酵工必须掌握的实践工作能力有哪些?对这些问题探究追问的结果,在实操部分要充分体现,并明确重点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这个就是实践内容确定的依据。

本项目研究的教学内容选取以《发酵食品工艺学》的校内教学内容和校外实习内容的确定为例。

1.校内教学内容。(1)理论。市场调查食品发酵工(岗位)―岗位需求―岗位能力―发酵工所需的理论知识。

(2)实践。市场调查食品发酵工(岗位)―岗位需求―岗位能力―发酵工所具备的操作能力。

通过上述的流程,我们确定《发酵食品工艺学》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零接轨,实用性非常强。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每年都根据毕业生的巡回指导、座谈会、企业调研、网络调查、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的调查结果,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事实证明:学生和企业对这部分内容的设置非常满意。以白酒的生产实践内容设计为例:①酒曲的制作(微生物的分离、纯培养、扩大培养、种曲的制作);②发酵(原料的选择、预处理、接种、发酵条件控制、发酵终点的判断);③白酒的蒸馏(流酒温度控制、蒸酒结束的判断);④白酒的储藏(定期检测、做记录、成品酒)。

2.校外实习内容。校外实习内容主要是根据食品发酵工的日常工作设置的。首先是寻求有食品发酵工岗位的企业作为我们的校外实训基地,然后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由我院教师和企业的生产能手对学生进行指导,最后由企业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安全生产、职业礼仪等培训。经过顶岗实习的培训,使学生完全蜕变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我院的校外实习基地的生产项目有:白酒的生产、葡萄酒的生产、啤酒的生产、酸奶的生产、豆腐乳的生产等。

二、创新的教学模式传递创新的精神

教学模式应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的特点。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大胆地进行教学组织和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勇于创新不是搞发明创造,而是要敢于独创新思路。所以,只要学生在学习中有点滴新意,都应该加以鼓励。

目前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杜郎口“10+35”模式、“271”模式、“循环大课堂”模式、“自学・交流”模式、“大单元教学”模式、整体教学系统和“124”模式、“自主式开放型课堂”模式、“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模式、“学案导学”模式、“五环大课堂”模式。[3]纵观上述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任何一个模式是可以直接应用到高职高专的专业教学中的。

根据高职高专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授课对象的特点,我们经过几年的探索研究发现了一种更适合高职高专的专业课堂教学模式:“复习上节课重点+讲授课堂内容+分组操作+讨论交流+总结”。其中:复习上节课重点(提问并适当讲解5分钟);教授本次课堂内容(17分钟);分组操作(50分钟);讨论交流(5分钟);总结(3分钟)。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打造适合高职高专的“学做”一体化的高效课堂。

在分组操作和讨论交流两部分中,充分发挥、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从正能量的方向迸发潜在的智慧,彰显独特的个性,诱导同学们产生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强烈愿望,结合创新奖励机制,让学生的创新能够形成一种常态的自我意识和思维惯性,提前进入经营自己的思想状态,发挥最大的创造力。

三、新锐的教学手段孕育创新的动力

为了使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具吸引力、更直观、更易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可使用PPT教学,在制作PPT的过程中应用大量的相关图片、生产操作演示视频等素材。在制作课件的时,主要应用了Word 2013、Excel2013、PowerPoint2013、Premiere、PhotoShop CS3、Macromedia Dream Weaver、Macro-

media Fireworks、Macromedia Flash等课件制作软件。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兴趣。在设计教学内容后,通过漫画、三维动画、操作演示视频、大量的图片等来展示学习内容,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内容有更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制作精美、观赏性强、易懂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发展智力能力,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创新动力。

四、建立健全创新奖励机制

1.学校的创新激励机制。学校制订创新激励机制,是激励学生进行创新的保障。只要学生有创新想法就表扬,对有实际意义的创新想法给予总评成绩加5分和50元作为奖励。

2.能在专业实验操作中提出有创新想法,且其有一定的改善效果,给予总评成绩加10分和100块的奖励,并推荐在评定奖学金时优先考虑。顶岗实习单位的创新激励机制。顶岗实习单位非常重视职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激发职工在工作中进行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制订创新奖励机制。准毕业生在实习单位作为准员工的身份进入,同时享有创新激励机制的权利。凡是在顶岗实习单位期间,对工作中的一些环节提出创新的,在公司职工例会上对其进行表扬,对工作有实际意义的创新的,按照产生效益的5%给予其奖励。

五、总结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使枯燥的理论教学生动化、可视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有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要有一个保障创新的激励机制。只有做到这几个方面才能让创新思维在课程、专业、岗位、行业中形成良性、持续的循环,为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建文.思维决定命运(成就一生的70种思考方式)[M].哈尔滨出版社,2006:6.

[2]麻清香.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职业圈,2007,(23):133-134.

[3]李炳亭.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1:6.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高职《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简介:薛娟萍(1979-),女,陕西长安人,讲师,公共营养师,主要从事食品加工及新产品开发与教学工作;干莉娜(1982-),女,湖北武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食品加工工艺、食品安全性控制与质量检测技术的开发。

上一篇:谈新课标下小学习作指导的“三奥秘” 下一篇:过控专业实验工程化教学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