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背景下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现状分析及防火方法探究

时间:2022-10-15 11:22:57

反恐背景下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现状分析及防火方法探究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反恐背景下,公共场所的分类、目前的消防安全现状,针对火灾隐患成因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火情分析;防火对策;反恐

中图分类号:D631.6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0-

1.前言

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已经过去近13年,那场灾难造成美国纽约地标性建筑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塔)在内的6座建筑被完全摧毁,其它23座高层建筑遭到破坏,美国国防部总部所在地五角大楼也遭到袭击。事件共造成3201人(包括343名消防员)遇难,世贸大楼倒塌后,仅救出3名幸存者。

长期以来,世界各国深受恐怖活动之害,我国也不例外,境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在我国境内组织了一系列爆炸、纵火等恐怖暴力事件,严重危害了我国各民族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城市建设向立体化、纵深化发展。我国的公共场所由原来功能单一的百货大楼、电影院、饭店、学校等,向着集购物、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建筑格局发展。这些公共场所容纳着各类人群,人员一般较为密集,场所使用功能复杂,容易成为恐怖袭击的目标,一旦发生火灾,疏散扑救难度大,一旦处置不当,极易造成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笔者依据相关分类,结合当前分管区域内公共场所的消防安全现状,谈谈具体的防火方法和对策。

2.公共场所分类及相关分析

2.1公共场所定义及分类

公共场所是指人群经常聚集、供公众使用或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活动场所,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反应一个国家、民族物质条件和精神文明的窗口。

根据功能的不同,公共场所一般分为宾馆类、公共浴池及理发店类、影剧院舞厅类、体育场馆公园类、展览馆及图书馆类、商场、候诊(车站、机场)室类、儿童活动中心、医疗机构、车站码头等几大类。

2.2公共场所的特点

(1)公共场所一般人员都较为密集,流动性较大。

(2)公共场所财富较为集中,是城市经济和文化的载体。

3.现有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现状分析

3.1现状统计

由于笔者所在的消防管辖区域为老城区,是所在城市的政治中心和商贸中心,省政府、省政协、省军区、市委、市政府等省、市党政军机关均驻在该区。部分中心城区,每平方公里人口超过3万人,这一数字堪比上海及广州。人口密度大,公共场所的密度也大。

3.2现有公共场所存在的火灾隐患

(1)中庭和共享空间容易造成火灾蔓延,形成大面积立体火灾。

大多数多功能公共场所的面积大,中庭和共享空间进一步增大了划分防火分区的难度,容易造成火灾蔓延。

(2)占用疏散通道,“蚕食”防火间距的现象突出。

部分公共场(典型为商场)由于交易、销售的需要,建筑规模大,市场构成比较复杂。在经营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占用疏散通道的现象突出,尤其是集贸市场占用疏散通道用作交易场地的现象十分普遍,屡禁不止,一旦发生火灾则成为“引火通道”。如果消防安全责任人履行职责不力,消费那个安全管理人落实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一旦发生火灾,很难发生火灾,很难将火灾扑灭在初期阶段,进而形成大面积火灾。

(3)可燃物多,容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室内装饰可燃物多。现有的公共场所内大量的装饰、陈设等都是棉、麻、丝、毛和木材等可燃材料,建筑火灾荷载较大。在日常运作中使用液体、气体燃料,在维修、装修过程中使用化学涂料、油漆等物品,一旦发生火灾,这些可燃材料燃烧猛烈、蔓延迅速,大部分材料在燃烧时产生有毒气体,给人员的疏散和火灾扑救带来很大的困难。

(4)易产生烟囱效应。

公共场所的楼梯间、电梯井、管道井、电缆井以及通风管道等,如果放火设计处理不当,一旦发生火灾,极易产生烟囱效应,使火势迅速蔓延扩大。

(5)人员密集,疏散困难,易造成群死群伤事故。

公共场所是典型的人员密集场所,绝大多数人对建筑内部的空间环境及疏散路径不熟悉,对消防设施设备的配置状态不熟悉,处置初起火灾和疏散逃生的能力较差,一旦发生火灾,极易产生恐慌和混乱,处置稍有不当,就可能造成群死群伤恶性事故。

(6)用火、用电设备多,致灾风险增大。

部分公共场(典型为宾馆酒店)所用电用或频繁,用气设备点多量大,违章作业极易引发火灾。宾馆、饭店使用的各种电气设施设备可能因为设备故障、线路故障或使用不当引发火灾,尤其是电气线路,发生火灾的风险极大。厨房可能因为用火不慎或油锅过热起火。旅客酒后卧床吸烟、乱丢烟头也易引发火灾。

(7)部分公共场所消防安全条件先天不足。

一些利用既有建筑改建、扩建的公共场所受先天条件的限制,在安全疏散、消费设施设备方面不能满足现行规范的相关规定,整改困难或根本无法整改。

4.结合当前反恐形势,公共场所火灾隐患整治和预防对策

从国内外已经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可以看出,消防部队具备反恐的快速反应能力,并在减少恐怖事件造成的危害和抢险救援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从发生在新疆的多起爆炸事件乃至美国“9・11”事件中都可得到充分的验证。

针对公共场所火灾隐患,一旦给以可乘之机,极容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群死群伤恶性事故。各消防部门要将列为消防安全重点公共场所,实行严格监督。要不间断的实施抽查,检查其履行自身消防安全职责、落实消防安全管理的情况,特别是对公共场所内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情况要落实到实处,对其处置初起火灾、引导疏散和正确报火警的能力要逐一考核。

4.1充分认识公共场所消防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

目前我国公共场所的规模、数量和档次,从整体上说与世界先进国家相差甚远,今后必定有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因此,做好公共场所消防工作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公共场所火灾预防不能采取遏制的方法,也不能单靠一年几次专项治理就能解决根本问题。要充分提高认识,以积极端正的态度和主动有效的工作来适应和满足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的客观需要。要有长期的思想、组织准备和工作规划,要立足当下、着眼未来,重视眼前的基础工作。

4.2大力增强公共场所经营者及从业者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观念。

做好公共场所的消防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公共场所经营者及从业者的认识。要通过消防知识宣传普及、专业培训等各种形式使他们真正树立安全第一就是效益最大化的观念。从内心摒弃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抓安全经营的错误作法,引导他们在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经营效益的路子。同时要为他们创造学习条件,提供培训机会,使他们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消防专业知识和技能,努力做好自身消防工作的能力。

4.3有效提高公共场所专项治理力度。

针对一段时期突出的问题,开展专项治理是十分必要的,关键是要落实工作,真正去解决问题。经验表明,专项治理要认真细致动真格。如果走过场,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带来消极影响。开展专项治理要明确重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采取行政、技术和法律等一切有效手段,加大专项治理力度,注重治理效果,同时要加强与文化、工商、监察等部门密切合作,充分发挥主管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有力促进隐患的整改和问题的解决。

4.4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最大程度变被动为主动。

在具体的工作中,可以采用较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在建筑物内的各个方面(包括装修、电气线缆、电器、可燃物、可燃气体)考虑采用阻燃材料和难燃材料;合理布置安全标识;采用视频监控系统、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或双监/三监探测器等高科技产品,尽早地发现火灾,在事故的发生的初期就采取主动控制措施等。

5.结语

公共场所的消防安全状态是衡量国家稳定的重要指标之一。若公共场所安全漏洞被利用,一旦发生火灾,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因此,在发生火灾时,能迅速、高效、有序地组织公共场所人员避险,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切具体工作都要严格按照《消防法》的规定,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走“预防为主、群防群治”的路子,明确责任、建立组织,加强建筑消防设施和器材的源头管理,切实提高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管理水平,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消防监督教程(2008版).公安部消防局,2008.

[2]王潇焓.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现状及防火对策分析. 门窗,2012(7)

作者简介:王娜(1982.10-),女,籍贯:河北卢龙,助理工程师,学士,毕业于唐山师范学院,太原消防支队参谋,主要从事防火监督工作。

上一篇:探讨消防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让经验在“破”与“立”中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