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梅花针叩刺加悬灸治疗手部急性湿疹9例

时间:2022-10-15 11:16:43

浅谈梅花针叩刺加悬灸治疗手部急性湿疹9例

梅花针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对于很多疾病具有独特的疗效。梅花针为丛针浅刺法,是集合多支短针浅刺人体一定部位和穴位的一种针刺方法,是我国古代“半刺”、“浮刺”、“毛刺”等针法的发展,因操作简单、携带方便临床应用极为广泛。本人自2000年11月-2010年7月应用梅花针叩刺加悬灸治疗手部急性湿疹9例收效显著,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为门诊患者,9例均为女性,8例单侧手背,1例双侧手背,年龄在19岁-30岁之间。

2治疗方法

皮肤常规消毒后对病变局部进行梅花针叩刺,将针柄末端置于掌心,拇指居上,食指在下,余指呈握拳状固定针柄末端。针尖对准叩刺的部位,运用灵活的腕力垂直叩刺,即将针尖垂直叩击在皮肤上,并立刻弹起。不可斜刺、慢刺、拖刺,如此反复进行,治疗时中等刺激叩刺,均匀的叩至糜烂面有血液渗出时,停止叩刺,进行悬灸,三根艾条捆绑一起同时点燃对准病变部位进行悬灸30分钟,每日一次。

3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临床治愈:经治疗后糜烂面结痂继而脱落,无骚痒,皮肤完整。无效:糜烂面仍有浆液渗出,仍瘙痒难忍。

3.2治疗结果:9例中8例临床治愈,占89%。其中有1例因外地出差人员治疗2次后未继续治疗,疗效不明,占11% 。

4典型病例

罗XX,女,24岁,制衣店聘用工人,于2000年11月20日由急诊科介绍到我科。主诉:右手背部皮肤糜烂、瘙痒一周。现病史:患者自述一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手背针尖大小红疹,瘙痒难忍,搔抓皮疹,又因工作繁忙,不能休息,生活和工作中涉水,次日手背部皮疹形成糜烂面。查体:右手背约3×3cm粟粒大小的水疱,融合成片,形成糜烂面,边界不清,并有浆液性渗出。

诊断:手部急性湿疹。

治则:祛风利湿。

治疗方法:皮肤常规消毒后对病变局部进行梅花针中等刺激叩刺,均匀的叩至糜烂面有血液渗出时,停止叩刺,进行悬灸,三根艾条捆绑一起同时点燃对准病变部位进行悬灸30分钟,每日一次。

治疗结果:次日就诊时查体发现糜烂面浆液渗出明显减少,部分已结痂。按原治疗方案继续治疗8次后皮疹消退,病变部位可见湿疹消退后色素沉着,余无特殊。

5讨论

5.1中医认为本病常因饮食失节、嗜酒或过食辛辣刺激、腥发动风之品,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使湿邪内蕴,又外感风湿之邪,内外两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肌肤则生疱疹,破溃则流水,风邪溢于肌表,挠乱营卫之气血则生痒。临床表现为腕关节以下手背部原发性及多形性皮疹,常在皮疹基础上有针头到粟粒大小的丘疹、严重时有小水疱,常融合成片,边界不清。患者的主要自觉症状是剧烈瘙痒,多数患者因搔抓使皮疹形成糜烂面,并有浆液性渗出及结痂。如伴有继发感染可形成脓疱、脓液及脓痂,相应淋巴结可肿大。感染严重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采用皮肤针叩刺皮部出血,起到祛风利湿、通经活络、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工作及生活中不能避免接触外界各种刺激因子如:生活环境中日光、炎热、干燥,各种动物皮毛、皮屑,及各种化学物质如化妆品、肥皂、合成纤维等机会较多。活动频繁,故发病率高。

5.2在梅花针使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5.2.1梅花针叩刺时要灵巧地运用手腕部弹力,使针尖叩击到皮肤后由于反作用力迅速弹起,仅在表皮上一击而起,急刺速离,要有弹性,弹跳着、连续有节律地叩刺,要做到平稳,准确和灵活,叩刺速度要均匀,要防止快慢不一,用力不匀地乱刺。

5.2.2持针不牢,提针慢或针尖带钩,都容易产生拖刺,容易划破皮肤,形成“一”字形的伤痕,并使患者产生刺痛和畏针。

5.2.3针尖起落要呈垂直方向,即将针垂直地刺下,垂直地提起,如此反复操作。防止针尖斜着刺入和向后拖拉着起针,这样会增加病人的疼痛。

5.2.4治疗期间严谨病变部位沾水、尽量避免搔抓。

上一篇:针灸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50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先兆流产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