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刀鱼看中国“吃”文化

时间:2022-10-15 10:42:01

从刀鱼看中国“吃”文化

犟头倔脑的刀鱼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吃,绝对是个大问题。过去焦点在温饱,今天的差别在吃好吃差,还涉及与谁一起吃,在哪里吃,吃什么最风光最邪门。于是,一年四季风物自然演绎成一档节目,比如河豚鱼、刀鱼、大闸蟹等。这类风物被运作成财富与权力的“形象代言人”后,大致体现两个特征:一是得之不易,群众一般看不到。二是暴贵,群众吃不起。而且每年还得涨,你不涨,他的消费兴趣就会下降、转移。

比起河豚鱼与大闸蟹,一年一度的刀鱼消费季是最短的。刀鱼自远方来,劈波斩浪,灵光乍现。约在三月桃花始开之时,骨刺尚软,可以连刺一起吃下。清明以后,鱼刺渐硬,弄不好就找人麻烦了。据说刀鱼极有灵性,一入网就知道必在刀俎之间,便在网内乱撞,出水后就悲壮地死去。所以,它上岸后分分秒秒地走向腐烂,取不合作态度。河豚、大闸蟹却在饭店里苟延残喘,境界与它不能比。

好几年前记者就得知,在长江刀鱼回游区域,当地渔政部门对捕捞船是这样管理的,船集中在码头,每过一小时放出一条,回来后再放一条,所谓机会均等。但绝大多数都是空船而归,白白赔了油钱。偶然额骨头碰到天花板捉到一条了,自然要卖到天价了。

感谢科技昌明的时代,海产品养殖取得重大进展,比如中洋集团已经成功养殖了河豚、大黄鱼、鲥鱼、鳜鱼、鲈鱼等,刀鱼这个科技难关刚刚攻下,尚未上市。所以有些高档酒店供应的刀鱼是值得怀疑的,可能拿海刀、湖刀、河刀来冒名顶替,但貌合神离,口味上与江刀不能相提并论。在此形势下,一条偶然得之、体长40多厘米的珍贵刀鱼,在验明正身之后一举拍到近6万元的天价,算不算高呢?参照在阳澄湖里洗了一把桑拿浴的大闸蟹蟹王也有十万元身价的事实,富人肯定认为这条刀鱼物有所值。

三种表情

接下来的问题是:是否值得花数万元吃一条薄薄的刀鱼?消费对象不同,答案肯定不同。工薪阶层肯定认为不值得,富人的考虑就不一样了:一,表明身份。二,招待客人。三,自己享受。

从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看,对富人的极奢型消费还不能形成道德或文化层面上的指责,多半是当作八卦新闻来爆料的,最后即使点到一两句,力度也不够大。因为法律没有禁止公民对极品美食的正常消费行为,甚至监管部门对餐饮市场售卖、消费保护动物的现象也查禁不过来呢。

所以媒体只能对刀鱼的消费目的进行一番徒劳的猜想。比如表明身份,中国富人大多数是高调的,因为他有一个贫寒的出身,逃过难,要过饭,借过钱,仰人鼻息,甚至吃过残羹冷炙,许多人都是这么过来的,现在成了企业家,财富累积快而巨,就要对外宣示咸鱼翻身的结果。锦衣玉食是一个比较方便的形式,一般人无力享受的,他现在能享受,当然就高人一等了。许多富人喝拉菲、穿名牌、戴名表、开豪车、盖别墅、买游艇,也是因为这种消费行为有很强的展示性,又与目下流行的价值观对接。在媒体烘云托月地指认下,刀鱼的标志性越来越强,那么他就顺其自然地选择这个消费品。其次是招待客人。这个“客人”应该有丰富的内涵,是他在资本运作中的关键人物,一路罩着他,他时时要通过投桃报李的形式巩固这种关系。那么一盆刀鱼上桌,就是很灵验的固化剂,同时表示尊崇和孝敬。在关键环节中的那位客人虽然也是见过大世面的,但此刻也需要尝尝刀鱼,以认可对方这样的表示,给宴请者面子。在这个场合,刀鱼是一个合适的、醒目度与珍稀性均超过茅台酒的符号,足以担当传递感情的重任。中国饮食的要义,在此演绎得相当充分。第三,自己消费。噢,那可能是个有格调的人物啊!所谓老饕,为口福而敢于一掷千金者,现在也能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在中国历史上,不少人所以流芳百世,常常就缘于“那一口”。

知耻而后俭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在招待来自相对贫穷国度的来访者时,出奇的朴素和节俭使来访者十分吃惊。联邦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在招待客人时用嘴舔干了盘中的残羹剩菜,以及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千时就近在麦当劳吃汉堡、骆家辉在西安吃炒肝等,其实都透露出同样的信息与价值观,即吃饭应讲求的是实惠和着眼于节俭,而不是以铺张浪费来显示排场或富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政府在国宴规格上也一再改革以适应世界形势,菜式简化,食材普通,而且中西合璧,既体现了中国风味,又照顾国宾的饮食习惯与,很受国际社会称道。

照此理,刀鱼不吃了,让它烂在水里?

不妨让我们来看看欧洲人对美食的态度。意大利摩德纳的巴萨米克醋,年产量2万瓶,每瓶仅100毫升,比拉菲贵多了。但“扩大再生产”这种说词打动不了生产者。一瓶合格的巴萨米克醋,酿造时间超过25年,甚至长达100年,由小镇里的每个世袭家族分别酿造,在每年规定时间内将样品匿名送至巴萨米克醋协会,由五名“品醋大师”评审,决定能否进入市场。开后门?结果只能是逐出小镇。

中国的刀鱼可以吃,可以卖出天价,但能整出这个活色生香、柔肠百结的大场面吗?希望中国富豪跑步跟进。

上一篇:浅说中学合唱那点儿事 下一篇:恶搞乔布斯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