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反对一生病就用药”

时间:2022-10-15 10:36:20

“我很反对一生病就用药”

他从小有两个梦想,做一名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抑或做一位教书育人的灵魂工程师。如今,已过半百之年的他却将两个职业融合在了一起。一边治病救人,一边授业解惑。为心血管临床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起搏器植入术,生命之光重放光彩

杨杰孚从1988年开始从事心血管临床工作,尤其是心律失常、心脏起搏及电生理专业。20多年的不懈努力,使他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能够诊断及处理各类心内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症。

心房颤动、心跳过快、过慢、心跳速度异常均是心律失常的表现。心脏是人的生命之本。一旦出现问题,必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人工植入起搏器已成为治疗心律失常的常规手段。心脏起搏器可以恢复正常的心率,从而使心泵功能更加有效。还可以缓解或减轻心律失常引起的相应症状,包括头晕、黑朦、晕厥、疲乏等。具有心脏再同步功能的三腔起搏器可以对某些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产生一定的疗效。但由于起搏器在体内是一种异物,一旦出现与之相关的并发症,处理比较困难。尤其是老年人,由于其生理及病理特点,一方面各种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另一方面处理起来更棘手。因此,为减少相关并发症及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方面,选择适当的起搏器植入手术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经过多年的科研研究,杨杰孚将国外先进的临床技术结合我国老年人的特点,对国内常规起搏器的植入技术及围手术期管理做了明显的改进。这显著缩短了术后患者卧床时间;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缩短了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这些先进的方法先后在香港、上海、重庆等全国十几个大城市做学术报告,得到同行的认可,并在临床中逐渐广泛应用。

在杨杰孚的带领下,北京医院心脏起搏电生理室,系统而全面地开展了各种有创及无创电生理检查及治疗。他引入了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管理及服务理念,使得新建成的北京医院心脏起搏电生理室具有国内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技术力量、一流的管理及一流的服务。

作为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北京大学及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他将国内外心血管领域的最新进展报告给大家,同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讲授课程。杨杰孚认为,只有将自己研习来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们,才能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不仅如此,杨杰孚长期以来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医疗保健工作。每次重大医疗保健工作中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受到领导的好评。2005年,杨杰孚获得中央保健委员会先进个人奖。

求学漫漫长路,把先进技术带给国人

1977年,杨杰孚成功考上了当时的四川医学院医学系(今天的华西医科大学)。这时,摆在他面前的是专业选择的问题。杨杰孚自小就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选择医学作为终身的职业,本来已经是对自己很大的挑战了。现在,他决定选择医学里最有难度的临床医学。1982年毕业的时候,他在四川医学院全校400多名毕业生中脱颖而出,被北京医院选中。

1985年,杨杰孚考上了首都医科大学(今安贞医院)心血管专业的研究生。主攻心脏起搏器和心脏重症监测治疗。

1991年5月,为了提升自身的素养和知识,杨杰孚决定出国。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伊丽莎白女皇医院,他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发生机制、药物治疗的研究,也做临床工作。

杨杰孚的导师John Howoritz是阿德莱得大学附属医院――伊丽莎白女皇医院心内科的高级主任,在澳大利亚心血管界声望很高。Howoritz教授很快发现眼前的这位年轻人有着巨大的潜力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便为他做担保,替他办理了“限制医疗注册”。这样,杨杰孚在大洋洲的土地上,开始从事他心爱的心血管研究及临床工作。他为数百例患者进行了心脏介入性检查及治疗。在做访问学者的3年里,他得到了Howoritz教授和其他专家的指点和帮助,深感澳大利亚医学的发达。这也让他更有动力,要把外国先进的技术带给祖国的人民。3年后,杨杰孚毅然放弃了当地医院优厚的待遇和移民澳大利亚的机会,最终选择回到祖国。

1997年到1998年,他又一次去了澳大利亚。师从著名的心电生理及起搏专家、皇家佩斯医院心内科主任Michael Davis教授,主要从事起搏电生理的工作。期间,杨杰孚独立完成心脏内电生理检查、心脏起搏器及埋藏式除颤器、心脏导管消融术等300多例,这在当地是很少见的。

一年之后,杨杰孚带着学到手的技术和记在心里的经验,再次准备回国。其所在的皇家佩斯医院非常惋惜,千方百计想留下这个人才,并提出给他加倍的工资。然而,杨杰孚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说:“在别人的国家,只能获得那些虚空的名誉。除了祖国,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能够带给中国人最大的机遇和价值。”

心系大众百姓,病患心中的好大夫

从医多年的杨杰孚深知,病人及其家人的幸福快乐都取决于医生的妙手回春。尽管有诸多事务缠身,杨杰孚始终把医生的本职看做自己最重要的工作。他理解病人对医生急切的期望,知道自己肩上担负着沉重而神圣的生命的希望。

2007年8月,一位37岁的东北农民患者找到了杨杰孚。他从十几岁开始发病,被病魔折磨了20多年。发病时心跳达到200多次,近乎休克。被几次从死亡线上抢救了过来。多年的求医问药已使其整个家庭负债累累。他的家人也几近放弃。他们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了北京医院。经过全面检查,杨杰孚找到了导致其心动过速的异味兴奋点,决定通过导管消融手术进行治疗。术后至今,病人恢复良好,没有复发。现在,病人的生活已完全能够自理,还可以干农活。听说最近交了女朋友,快要结婚了。

在许多患者心中,杨杰孚永远是和蔼亲切的。他并不盲目给患者指定手术方案或者进行药物治疗,而是从各个角度分析病患的致病原因。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很反对一生病就用药。”

几年前,一名20多岁的患者反复发做心律失常、早搏。按过去的概念判断,这种情况很危险,往往会发生猝死。但杨杰孚介绍说,心律失常也有良性和恶性之分。但在当时,根据患者的情况,当地医院判断为恶性心律失常。入院后先后用了很多药物。但是患者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糟糕。住院半年后,竟然严重到了卧床不起的程度。工作没有了,婚姻也岌岌可危。患者早已心灰意冷。

作为特殊病例,当地医院将患者情况告知了杨杰孚。经过网上远程视频会诊,杨杰孚判断患者的心律失常多半是良性的。于是要求医院马上停止对患者用药。他指出,“有些药物在治疗心律失常时,也会引发其他更严重的心律失常及其它并发症。比如心跳放慢、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症。我通过远程视频安慰患者说,你现在是一个健康的人。通过检查,我认为你的早搏95%是良性的,对生命没有任何危险。你下午就可以回家,同时停止任何药物治疗。去休息、放松,去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

患者接受了杨杰孚的建议。3个月后到北京复查时,杨杰孚简直不能相信眼前站着的就是3个月前对生命以没有任何信心的那个患者。因此杨杰孚强调说:“对于心律失常的患者,诊断是非常重要的。要分清功能性的还是心脏本身引起的。因为功能性的心律失常每个人都会出现,只不过正常人的心律失常是几乎感觉不到的。但是心脏病本身合并的心律失常是不同的。这就要引起患者和医生的足够重视。”

曾经在他的治疗下恢复健康的患者,在网上写下了肺腑之言:杨医生为病人所急,一切为病人考虑的工作作风和医德,让我很感动。我谢谢北京医院培养了这样的好医生!

杨杰孚

卫生部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兼科研处处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任职: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务委员,心力衰竭学组全国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常务委员,植入器械组副组长;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学会心脑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老年保健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省部级及部级医疗课题、成果奖评审专家。牵头国家十一五课题及“863”课题。作为课题负责人获各种成功奖及新技术奖6项。

上一篇:别样“伟哥”别样功 下一篇:最好用玻璃容器盛放调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