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馆里的冰山

时间:2022-10-15 09:58:42

餐馆里的冰山

海明威的小说向来以言简意赅、耐人寻味著称。无一多余字,对话极具浓缩性。浓缩的都是精华,值得探索,为人所见的往往是冰山一角,《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整体印象与细节解读

1.1人际之间的疏离与失谐。

小说名为《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开头场景却给故事抹上凄清寂寥的色彩。读者心中很难产生“明亮”的感觉。

小说开篇至少蕴涵了三个世界:夜深了,早已离去的“大家”是一个世界,影下独坐的老人是一个世界,餐馆里的两个侍者是一个世界,从后文知道,这两个侍者其实也属于不同世界。众人早已离去,老人坐在餐馆外空旷的露天平台上,独酌于树影之下,两个侍者坐在餐馆里面。人物之间或有意,或无意地拉开了空间距离,从而拉开了社会距离,人际之间的疏离和隔阂可见一斑。

更具反讽意味的是:“这个老人喜欢坐得很晚因为他是个聋子”,这种因果乍看有些荒唐,细读之下则会发现其深层的社会原因:大家都早就离他而去;后文中年轻侍者的言行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对老人态度,尤其是:

“你应该在上星期就自杀了。”他对那个聋子说。

“我才不要活得那么老。老人邋里邋遢。”

因此,与其说老人“喜欢坐得很晚”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不如说是在社会压力之下的一种无奈的选择。长期的无奈选择变成了习惯,变成了一种喜好。连耳聋这个生理缺陷都变成了一种优势,可以落得耳根清净。年轻侍者的言行可作为世人对老者态度的一个缩影。侍者对待这位经常光顾的老人尚且如此态度,其他人的态度则可想而知。

衰老是人生的必然之路,那么孤独凄凉的老年是否也是必然呢?只能归结为人生的虚无?我认为此处的社会根源值得深思。人际关系的失谐,人际之间的隔膜疏远、冷淡歧视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1.2 空间距离、心理距离和社会距离。

小说中人物之间的空间距离都比较大,这也隐喻了巨大的心理距离和社会距离。餐馆里众食客都早已离去,因何离去,去了何处,这些都给人留下思考的空间,只剩下一个老鳏夫。他喜欢这干净明亮的地方,需要灯光来度过漫漫长夜。但他却选择独坐于树荫之下,把自己和外界隔离开来。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一个原因可能就是世人与他的心理距离和社会距离造成的。世人不愿意接近他,他也只好远离滚滚红尘。

两位侍者和老人的空间距离也很大:老人坐在餐馆外的露天平台上,而侍者坐在餐馆内。而且除了年轻侍者在老人要酒喝时简短的对话外,两个侍者和老人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语言交流,尤其令人深思的是:年长侍者是同情甚至和老人是有共鸣的,却也没有任何的沟通。

老人的信息主要出现与两位侍者的对话中,作为故事中的故事而展开,也就是通过人物之口来叙述另一人物。这样就拉开了叙述距离,作者好像隐形了,把侍者推到舞台中央,但是舞台的大幕却不拉开,造成“但闻人语响”的效果。但是这里的对话其实是经过了作者的“修剪”,删除了其他任何不必要的东西,而且口吻是平淡的、不带感彩,也没有叙述者的评论。这也就像冰山:要求读者思考隐藏其下的内容,要求读者对侍者的性格进行思考,对老人的“故事”进行再思考,隐藏在这些语言之下的是什么?其根源和动因又是什么?

1.3妇女的角色和形象。

女性只是伴随男性而出现,或是因为男性需要才出现。年轻侍者迫不及待想回家,就是因为“我有个老婆在床上等着我呢”。后来他提前把老人赶走了,年长侍者说:“你就不怕提前到家吗?”他的回答是:“你想侮辱我吗?”接着又说:“我有信心,我完全有信心。”这些言语暗示了女人并不可靠。

然后年轻侍者对年长侍者说:“我有的你也都有。”说明年长侍者也是有妻子的。但是在餐馆打烊之后,年长侍者却迟迟不归,又去酒吧喝了一杯。小说的最后说:“他要回家,回到他的房间。”好像是无处可去了,才只好回家,而且是回到“他的房间”,我觉得这是暗示了夫妻关系的危机。潜文本表达的信息需要读者去挖掘、去思考和解读。

2.话语表达形式及其功能

2.1 直接引语。

表达人物话语的方式与人物话语之间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同样的人物话语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些效果是“形式”赋予“内容”的新的意义。小说中侍者之间的大段对话经常是第一句带有引导句(但是大多没有指明是年轻侍者还是年长侍者的话语,这就需要读者去思索和推断),其余各句则没有引导句。不带引导句减少了叙述者的干预,对话更加简洁,语流更顺畅。它的直接性和生动性对人物塑造起了重要作用。侍者之间的对话占去了小说的很大篇幅。听其声,想见其为人,读者需要深思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和为人;同时这些对话也是了解那位老人的窗口,聆听两位侍者的直接讲述,读者自己要作出对老人的解读,揭示对话掩盖下的“冰山”――人际之间的疏离和失谐,精神世界的荒芜。作为直接引语的对话,初看似乎平板,甚至单调乏味,细读之下就能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不动声色的口吻掩盖下的精神荒漠、人际冰山。

这篇小说可以说没有什么情节。事件本身的进程在这里退于次要地位,而对事件的不同“讲述”则成为文本结构的重心。其中的要义就是对同一个事件或同一人物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予以反复讲述,不断绕回头来重新观照。小说中侍者之间、侍者与老人之间的话语大多比较简短,句式和词汇也不复杂。侍者对话的主题是那位老人,反复谈到老人的那次自杀。两个侍者中只有年轻侍者在老人要酒喝的时候才和老人发生对话,而且言行粗鲁简慢。对话简短、琐碎,甚至所答非所问,这就越发需要读者去探寻隐藏在话语之下的意蕴。这也是一座“冰山”。

2.2 自由直接引语

这一形式仍“原本”记录人物话语,但它不带引号也不带引述句,故比直接引语“自由”。 利奇和肖特认为也可把仅省略引号或省略引述句的表达形式称为“自由间接引语”。

与直接引语相比,它的自我意识感减弱了,更适于表达潜意识的心理活动。

2.3 自由间接引语

这种形式在人称和时态与正规的间接引语一致,但不带引述句,转述语本身为独立的句子。因摆脱了引述句,受叙述语语境的压力较小,这一形式常常保留体现人物主体意识的语言成分,如疑问句式或感叹句式、不完整的句子、口语化或带感彩的语言成分,以及原话中的时间、地点状语等(但一般采用标准拼写)。

小说的最后一段,开头是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中有人物和叙述者两种声音在起作用,增加了语意密度,叙述者的同情心也在这混响的声音中得以流露,同时也要求读者关注年长侍者的困境和矛盾:他不喜欢酒吧和酒店,却还是身不由己似的进入了这家酒吧,喝了一杯;餐馆打烊时年长侍者就“穿好衣服准备回家”,而直到现在还说:“他要回家,回他的房间。”他迟迟不回家,回家也是回他的房间,这说明什么?小说最后两句为自由直接引语。没有引号,从而减弱了人物话语的自我意识和声音强度,有利于表现人物的迷茫、恍惚的精神状态。

上一篇:对数学应用意识的再认识与再思考 下一篇:试论现代社会悲剧《推销员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