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怎样读新闻

时间:2022-10-15 09:44:55

今天,我们怎样读新闻

赵振宇,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长江日报评论理论部主任、文化报总编辑、高级编辑,兼任武汉市社会学会副会长、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特邀高级研究员。在报社工作期间,曾多次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湖北省好新闻一等奖、特等奖,组织策划的报道和活动三次受到的表扬。调入大学后主持多项国家和省级社科和教改课题。所撰《新闻报道策划》和《现代新闻评论》列入普通高校“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教学之余,应邀到内地及香港、台湾多所大学、媒体等单位作新闻和管理讲座。

电子邮箱:

一、什么是新闻

今天的讲座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些新闻话题。“新闻”是大家都熟知的东西了,但在今天有什么新的理解呢?我给的 “定义”(定义是为不定之义也):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价值事实的信息传播。这个定义和陆定一对新闻的定义有些接近,又有一些区别。陆定一的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很明显,我给的定义里面,将原定义中的“报道”改成了“信息传播”,然后加了一个“发现”和“有价值”。为什么我作这样改动,因为我们讨论任何问题都是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之下。陆定一的定义是在60多年前提出的,在那个年代,报纸是主要媒体,时效性并不强,红军打仗有的时候靠几个月前的报纸来作判断,能够做到“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就已经很不简单了。而在信息发达的今天,仅仅对发生事实的报道已经不够了,所以我加了“发现”,对所有发生的事实都报道也不行,所以我又加上“有价值”。

新闻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新兴媒体,运用对事实过程的描述和对该事实性质判断、价值意义的评论让大众更深切地感受和领悟该事实。新闻是通过“描述”和“评论”来表达,而“报道”只能反映描述,不能够反映评论。从这个定义里我想给大家传递的一个信息是:当我们在解读新闻的时候,要记住两个词,一个是“描述”,一个是“评论”。也就是说,我们做评论的同样也是新闻工作者。原来报道就够了,但现在光报道还不够,还要评论。

新闻人要讲好的第一句话是“因为……所以”。不论是本科、硕士还是博士,都要讲好新闻学的“因为……所以”,即要讲好新闻学科的道理和理论。此外,新闻人还要学会说“例如……”,而且要比一般人说得更好,更专业。如果能在和别人不经意的交谈中,让别人发现你学的是新闻专业,这就具备很高的新闻素养了,不信大家可以试一试。哲学家周国平,他有一个女儿叫妞妞,很小的时候因得白血病死了,后来他写了一本书《妞妞》来纪念自己的女儿。作家池莉也有一个女儿,也写了一本书《来吧孩子》,书中畅谈自己的育女经。如果在座的诸位,十年、二十年之后,也有一个女儿,也写一本书,能不能让读者一眼就看出作者是学新闻的呢?同样一个主题,哲学家选择的角度是生命伦理,作家用的是文学创造,而新闻人则要在字里行间体现自己的新闻印记。

希望大家记住一个“例如”,当然这个是一个很不好的“例如”:1979年7月27日,新华社报道了在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伤亡人数。一个三年前发生的事情,三年后还当新闻报道出去,这样的年代已经过去了。还有一张“尘封三十年的唐山大地震”的照片公布于2006年7月27日,也就是唐山大地震三十年以后才被发现。照片中拍摄的是地震后倒塌的民房,这个场景在现在来说,并没有太大的价值。因为几十年来,关于唐山地震的信息已经披露很多了,很多内情早已被众人知晓。当然,如果哪一个名人当年就是从这个废墟中挖掘出来的,这张照片才有价值。所以,也不是任何发现都可以成为新闻的。

今年的汶川地震,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一个灾难,对于我们新闻学人来说则提供了一个极好学习和观摩的机会。如2008年5月12日当天,新华社就刊发了汶川地震的新闻,电视台滚动播出,有报纸出号外,这些都表明我国媒体的进步。

二、新闻报道所面临的新形势

我的讲座为什么用“今天”呢,就是强调我们面临的新形势。我们读新闻,一定要关注时空情境。我国的新闻报道面临新的形势,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

第一点,经济全球化。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但这绝对不是一个单一的经济事件。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成为第143个成员国后,要记住两句话,其一,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国情,加入世贸就要按照国际游戏规则办事。其二,世界贸易组织也是由众多国家组成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利益追求。在可能的情况下,当然要为本国的利益讲话。这是个辩证关系,要处理好。

第二点,信息网络化。据中国互联网中心统计,2008年6月30日止,中国的网民数已经达到2.53亿人,居世界第一位。另外,中国网民中女网民的比例达到了46.4%,比上半年又增加了3.6%。大家看一下,如果照此速度,很快中国男女网民数就一个样了。看一下这个信息,你读出了什么?这个信息里反映出了很多信息,表明了不同的含义,我们要学会理解。我们学新闻的人,学会“因为……所以”的目的就是为了掌握趋势,从信息的变动中寻找规律。

第三点,政治民主化。孙志刚事件,非典事件等,促使一些新的条例出台,就是政治民主化的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不仅再次强调了要保障公民的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还在很多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三、我们怎么样读新闻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必须要做到如下几点:以新闻的敏锐和智慧发现故事,以新闻的视角和手段描述和评论故事,以新闻的威力和魅力促使故事在有利于大众和社会的轨道上完善和圆满。新闻人应该以社会的视角和需要研究并发展新闻理论,以新闻的理论和实践说明并服务于社会。作为广大受众要做到的就是,一切按新闻规律接受和审读新闻。

下面我给大家说一下什么叫“第一时间”。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不为人知的时刻,一个是不为人识的时刻。对于前一个而言,新闻传播的是事实信息;对于后一个而言,新闻传播的是观点信息。

什么是“第一现场”,即传播者发现或发掘有价值信息的原始场所或运动状况。在这个空间或过程中,传播者通过对发生或发现有价值事实的描述及评论展示其客观性、真实性和意义所在。现场包括微观现场、中观现场和宏观现场。微观现场是单个事件或人物所在的具体场所,中观现场是多个事件或人物所在的局部场所,宏观现场是或人物所在的整体场所及相关环境。不同的现场需要不同的观察、体验和报道方式。

现在媒体甚至社会上都在用“零距离”,这是很不妥当的。“零距离”就是没有距离,这能够做到吗?不信,可以试一下,即使是两人拥抱在一起,那叫“零距离”吗,不是,因为你们都穿着衣服,还是有距离的。哪怕是在澡堂里了衣服抱在一起,也不能叫“零距离”。真是“零距离”,就没有活人了。有人说“零距离”只是一个形容而已,但我觉得这样的形容并不科学。新闻人一定要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世界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大家都知道李白描写庐山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的诗句是“零距离”能得到的吗?还有“某某领导零距离服务”这个说法几乎随处可见,“零距离”怎么服务?显然是不对的。还有某某伤员病了,媒体报道是“不惜一切代价”,既然是“不惜一切代价”,我们还要救那个人吗,难道那一个人比“一切代价”还大?还有一些战斗语言,如“战斗堡垒”,“打一场攻坚战”,“闯出一条血路来”等,这些语言完全可以用其他语言去代替,我们新闻人应该多研究一下。大众传媒的影响是全社会的,所以我们更要谨慎。

四、我们怎样做好新闻策划

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报道的主体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和新闻报道规律,围绕一定的目标,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着眼现实,发扬已知,预测未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策略,以求最佳效果的创造性的策划活动。下面我给大家举些例子。

如湖北日报的南水北调专版,横跨4个整版,非常有创意。南方周末的汽车广告也是横跨四个版,很有气势。温州商报春节期间做了一个服务专版,可以用小刀裁剪,订起来,成为一个手册,买菜,旅游都用得上,非常的小巧。大有大的做法,小有小的安排,只要有创意,就是好策划。

广州日报2008年2月5日报道春运中的四个可爱的大兵,因为太困,站着睡着了,是发生的新闻。春节后,又于14日和18日刊载寻找“最可爱大兵”的启事和“找到了”的报道,这就是发现的新闻了。如此的策划,既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又符合新闻报道的规律,一定可以参加中国新闻奖的评选。

2008年3月15日“两会”期间,光明日报做的“我们的妈妈叫中国”的专版策划,不仅有56个民族的代表头像,还有他们的名字,图文并茂,很有吸引力。这就比那些只有人像,而没有人物介绍的图片强得多。新闻的真实,不仅要让人们知道有这个事,还要具体到每一个人或每一件事上。

一个好的报道需要记者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只有这样,遇到了机会才能施展才干。如汶川地震发生后,2008年5月22日总理重返川北中学后离开时,人群中有人高呼:“总理,您要戴上口罩”,总理一回身,武汉晚报记者金振强抢拍了总理挥手致意的瞬间照片。在这样一个日趋竞争激烈的时代,新闻策划包括深度报道,是每个媒体都需要重视的。

南方周末曾推出几期非常出名的策划,宣扬自己的新闻理念:“你见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纸上;你见不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路上。”执着的寻找真相,是每一位新闻人的追求和理想,在此,我也想把这句话送给朋友们,与诸位共勉!

上一篇:胡政之与徐铸成 伯乐相马的报坛佳话 下一篇:表达上海新形象的评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