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收益泡沫几何

时间:2022-10-15 08:45:24

投资收益泡沫几何

新会计准则带来的一次性收益调整,以及投资收益的鱼目混珠,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市场舆论和中小投资者,并推动了股市的疯狂

A股上市公司在10月进入了季报的高峰。在股指走高的推动下,举目望去,深沪两市的业绩预增公告鳞次栉比。

中国的上市公司在三季度延续了2006年以来的业绩增长势头,但亦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市场质疑。其中最令投资者不安的,就是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在主营业务收益中的比例。而由于新会计准则在今年初实施,这一因素在上市公司业绩中的放大作用愈加明显。

新会计准则“美容”

从今年1月1日起,财政部此前的39项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下称新会计准则),开始在上市公司中率先施行,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与此前实行的17项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体系由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组成,其规范的交易和事项的内容比较全面。

会计准则的不统一,给不同国家的投资者比较不同市场的金融工具造成了麻烦,提高了金融工具发行者的成本,而且发行人必须为不同国家的投资者准备不同格式的财务报表,亦增加了监管难度。现在,除极少数事项,新会计准则体系已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于一致。

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等方面,均采用了公允价值。

“在引入公允价值方面,新会计准则可以说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这对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有很大的益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徐英伟表示。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经济还处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所依赖的“成熟市场经济”的土壤并不相符。

在市场经济较为成熟的欧盟国家,2001年10月,美欧会计监管部门已经就统一会计准则达成协议,但要求7000家欧盟上市公司从2005年开始实行。近日,欧盟放缓“会计准则趋同”进程,将欧盟境内公司全面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时间表,从2008年推迟到2011年。而中国从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新会计准则到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准备期不到十个月。

在一位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看来,急于引入公允价值首先将可能造成当期损益的不公允。公允价值(一般为市价或评估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一般要计入当期损益。因此,当市场价格上涨时,企业资产值随之上升,企业当期收益也增加;当市价回落时,企业资产值就会下降,当期亏损也增加。这导致了企业当期损益的不公允。“当然最终公允价值还是科学的,因为只要不是当期变现,投资收益本身都是虚的。今年盈利,明年可能就是赔的。”

例如,企业投资房地产,投资成本3000万元,如果涨到1亿元,企业就会收益7000万元;若一年后又跌到5000万元,又变成亏损5000万元。这一效应在最近急于上市的金融企业中最为明显。一些按照原会计准则难以满足三年盈利标准的证券公司、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借此追溯调整了2004年的财务报表,使之达标。

此外,公允价值有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如果资产置换双方都将各自的非货币资产高估进行交易,那么双方账面上都会有利润,但很显然这不过是数字游戏,反之亦然。其他如资产减值、债务重组等,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新会计准则对于上市公司业绩的另一重影响在于,“存货”“减值准备”“债务重组”“合并报表”“投资性房产”“证券投资”等相关准则的和修订,使得上市公司“隐藏利润”和“调整利润”的做法成为泡影。

比如,从2007年开始减值准备计提后不能冲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一些利用大幅计提减值准备进行利润调节的公司,必然在2006年将减值准备冲回,否则再也没有机会将这些“隐藏利润”重新披露。

这一做法必将极大地影响当期净利润。这样一来,2006年度的会计利润及资产价值与以前年度的会计利润和资产价值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2007年的会计利润和资产价值与2006年也会发生较大变化。这些都会对投资者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些差异和变化与企业自身的经营并无关系,是带来的却是公司业绩的巨大变化。据一位会计师估算,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业绩的一次性影响高达40%左右,但是对于中国并不成熟的投资者来说,这种一次性的业绩增长,带来的则是无理由的价值重估。

“这就好象是一个丑女照了一次艺术照,美了一次,可惜她仍然是一个丑姑娘。”前述会计师说。

投资收益鱼目混珠

伴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沪深股市在过去一年间巨幅上涨,上证指数从2006年底的2675点迅速上冲至6000点一线。

“不能说这一会计准则本身有什么问题,关键是实施的时间点,从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完全是火上浇油。”一位证券监管人士说。

在他看来,新会计准则的推出是“典型的忽略中国国情、照搬国外做法的事例”。在中国法律环境缺乏相应配套措施的背景下,“新会计准则给了上市公司高管较为随意的操纵业绩的自由度。”

根据上述证券监管人士的分析,上市公司2006年年报业绩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其中,由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增长所形成的业绩增长只占大约三分之一,由资本操作和资本运作所形成的业绩增长大约占三分之一,由可疑的信息操纵所形成的业绩增长也占三分之一左右。

从2007年半年报情况来看,今年上半年,两市上市公司共创造净利润3262亿元; 1503家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平均每股收益0.1926元,较去年同期的0.134元增加0.059元,增长了44%。

根据有关统计,截至8月27日,除去金融类上市公司,两市上市公司投资净收益合计731亿元,占上半年上市公司净利润的22.41%;即在每股收益0.1926元中,仅投资收益就达到了0.043元。而今年上半年的每股收益只较去年同期增加了0.059元。也就是说,除去投资收益之后,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较去年同期只增加0.016元。

从上市公司发展的角度来看,投资收益在上市公司业绩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对上市公司发展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

虽然在当前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中,投资收益只占到两成的比例,但对于不同的上市公司来说,投资收益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特别是一些中小公司、绩平或绩差公司,投资收益在其业绩中的比例甚至超过了一半,某些上市公司甚至因为投资收益的缘故而跻身绩优公司的行业。

巴士股份(上海交易所代码:600741)今年上半年实现利润总额2.05亿元,投资收益则为1.35亿元,占比66%;上海电力(上海交易所代码:600021)上半年实现利润总额3.48亿元,投资收益2.53亿元,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比达73%;两面针(上海交易所代码:600249)凭借出售部分中信证券(上海交易所代码:600030)股票推动其净利润同比增长801.36%,给出了10转10的大手笔分红,使中期收益达到每股1.09元的水平。

更有甚者,有近100家公司靠投资收益弥补了主营业务的亏损。自行车生产厂商上海永久(上海交易所代码:600818)更是在今年6月公告变更其经营范围,将对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进行参股投资作为主营业务。目前这一变更尚未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

在牛市的刺激之下,几乎所有的上市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参股入市的冲动,许多企业都了利用自有资金参与新股申购的公告。

一位证券分析师告诉《财经》记者,2007年每股收益1元以上的上市公司,很多是因为卖了手中持有的其他公司的股票。“出售股票让一些上市公司暴富,但这种利润是不可持续的。半年每股收益1元多,并不意味着一年会赚到2元多。”

这只是冰山一角。“上市公司通过委托投资获取收益,混入主营收益的情况并不少见,外部投资者对此很难有清晰的了解。因此由投资收益产生的业绩泡沫,事实上很难统计。”前述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称,国内上市公司鱼目混珠的做法误导了市场舆论以及中小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股市的疯狂。

“成熟投资者看分析报告,会把主营业务利润、股票投资的利润分开,关心的应该是主营业务,只要不是投资公司,就会把这部分收益扣除之后再分析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邹小磊称,“但对于投机而不是投资的人来说,报表如何披露与他们无关。对他们来说,重要的只是当天影响股价的消息。”

这样的投资收益显然是不可持续的。Wind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23日,共有349家公司了三季报,占上市公司总数的22.96%。相比于今年前两个季度,上市公司单季净利润增速有逐渐放缓之势,投资收益“效用”减退。

“持续增长的绩优公司在减少。”西南证券分析师张刚在研究报告中称,根据2007年半年报,1386家上市公司中剔除没有同期可比数据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的有713家,所占比例为51.45%,低于去年同期的58.80%。其中,增幅在50%以上的有301家,所占比例为21.72%,均低于去年同期397家和28.86%的比例。这301家净利润同比大幅增加的公司中,每股收益大于或等于0.20元的有89家,所占比例为6.43%,低于去年同期107家和7.78%的比例。

上一篇:A股再遇关口 下一篇:国产PE又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