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对外贸易模式优化的战略选择

时间:2022-10-15 08:34:27

浙江对外贸易模式优化的战略选择

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的对外贸易推动了浙江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浙江由资源小省转变为经济大省。浙江对外贸易模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一个缩影,为其他省份的对外开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是,当我们进一步审视浙江对外贸易模式时,发现这种贸易模式也存在着一些内在的不足,这必将影响浙江贸易模式以及浙江经济发展的未来。为此,立足于浙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实际,探索浙江对外贸易模式优化的途径,制定相应的战略,不仅对浙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我国其他省份对外贸易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 浙江对外贸易的演变历程

浙江对外开放的发展与浙江区域经济和区域优势有密切联系,经济的发展推动区域开放,使得区域优势得到进一步体现,因此,浙江对贸易发展呈现“以市场化带动区域工业化,再以工业化促进区域贸易国际化”的特征,结合这一特征可以将浙江对外贸易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产品市场区际化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对浙江投资建设的工业项目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政府主导的工业化进程缓慢,地区生产水平和人均生产水平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区域内除港口条件较好之外,自然资源缺乏,交通条件相当落后。此时,浙江的对外开放多采用的是市场区际化的方式,将轻工业产品推向全国各地,这一贸易模式成功的推动了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一大批针对区际市场的家庭工业企业如雨后春笋,大批产生和发展。

(二)产品市场国际化阶段

改革开放给浙江家庭工业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极大的提高了浙江省企业家的市场开拓能力,同时也培育了一大批依托市场开拓生存的民营企业。这些企业或直接以贸易而存,或者依托强大的市场网络低成本的拓展市场。在该阶段,一方面国内产品日渐充足,部分产品甚至出现剩余,浙江产品在区际市场上的获利能力相对有限;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的产品相比浙江的产品价格更便宜,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相比,浙江的产品质量较高、销售网络较健全,因此,浙江走上了产品市场国际化的对外贸易模式,使得浙江的产品遍布全球各地,如打火机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70%左右。

(三)产品生产过程国际化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得到显著发展,尤其是民营经济发展迅速。由于这些企业在本地具有成本优势和地缘优势等原因,对浙江企业形成了明显的“替代关系”,使得浙江企业在国内面临了巨大的竞争压力。此时,试图在国内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的难度加大,因此,部分有实力在国际并购或至直接投资等手段,实现生产过程国际化。如华立集团、康奈集团等已分别在泰国、俄罗斯建立部级的工业园区。同时留在省内的企业较多从事加工贸易、贴牌生产等,积极融入国际生产环节。如浙江有90%以上的中小民营企业从事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

(四)产品要素投入国际化阶段

进入新世纪后,经济全球化、国际化呈加速发展之势,仅仅依靠产品国际化、生产国际化的对外贸易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浙江的开放型经济发展。因此,浙江的对外贸易模式慢慢的转向了要素投入的国际化阶段。主要表现为:人才方面,一方面,不断地使用国际化人才, 即引进境外智力和聘用境外专家来浙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培养现有人才达到国际化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资金方面,浙江凭借有利的引资政策、相对自由灵活的市场机制、多元开放的文化环境、地处长三角经济圈、毗邻上海以及本身拥有优质港口等优势, 抓住国际上产业结构调整转移的良机,大量吸引境外投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实现要素投入的国际化。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在运用国际化要素的同时,还致力于培育本土具有创新能力强、有相当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公司,因此,优化对外贸易模式并不是简单的利用国际要素。

二、 浙江对外贸易模式存在的不足

浙江的对外贸易模式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每一个阶段的开放模式为国内其他省份,特别是不发达省份的发展对外贸易提供了参考。但是浙江这种渐进式贸易模式,在给浙江经济发展带来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内在的不足。笔者在总结众多不足后认为主要可以分以下几个方面,其他相关内在问题都可以从中找到源头。

(一)产品市场开拓能力较强,但要素汲取能力较弱

由于浙江产品本身所具有的优势以及浙商文化的影响,浙江的对外贸易模式使得浙江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市场开拓能力很强。不完全统计,浙江省的企业提供了全球大约60%的书写工具,45%的领带,35%的袜子,同时浙江生产的鞋子、服装等也遍布全球。但是通过对比浙江省民营经济一般贸易出口、技术设备&原材料进口、企业海外投资和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等几个指标后,发现浙江开放模式中的要素汲取能力并不强。要素汲取能力较弱不强并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将导致浙江形成产业锁定,如浙江的纺织产品国际竞争优势非常明显,但是浙江的纺织生产技术,特别是一些高端技术和设备,完全依靠国外技术,长此以往,浙江的纺织产业将被锁定在生产环节,而高利润的设计、纺织生产设备制造将被国外企业占据。

(二)产品出口以粗放型为主,与资源、资源紧缺相矛盾

渐进式对外贸易模式,使得浙江省外贸出口产品集中在浙江省的优势产业上,出口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为主,如纺织、服装、鞋类、箱包、床具、玩具、伞具、打火机、眼镜等。在这些产品出口上浙江仍然是数量扩张型,低附加值的粗放型出口,这与浙江省资源能源紧缺很不协调。浙江省本身是个资源、能源小省,人均矿产资源储量不到全国的1%,人均耕地仅为0.6亩,人均水资源比全国平均水平少7%,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全国的27%。渐进开放模式使浙江浙江出口贸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低附加值和粗放型商品为主,即使用大量区域内资源生产廉价出口商品,这有可能导致资源、能源紧缺,给浙江经济长远发展埋下不确定因素。

(三)出口产品国际知名品牌及其战略长期缺失,价格成为出口竞争的唯一选择

浙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使得浙江的产品可以遍布全球各地。但由于浙江企业产品多通过中间商或贴牌进行出口,本地品牌难以穿透至国际市场,另一方面,浙江企业对自身品牌的国际化重视程度并不够,以宁波市为例,全市6500余家出口企业仅有367家拥有境外注册商标,部分厂家满足于现有的虽然稳定,但很低的利润率,并不在意品牌的国际化。因此,浙江品牌国际化并不明显。品牌是差异性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缺少知名品牌使得浙江产品差异性低,相互间具有较高的替代性,价格成为企业竞争的唯一选择,使浙江在对外贸易中出现竞相压价的现象,相互挤压自身的利润。拥有国际品牌常能引领业界的发展方向,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产品国际化与品牌国际化不一致,使得浙江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变得异常脆弱,一旦某些国际品牌或商破产或终止合同,都有可能殃及浙江企业,给浙江部分行业带来冲击。

(四)对外贸易的中心城市功能不突出,经济空间集聚度不高

浙江的对外贸易模式使得有实力和比较优势的城镇逐渐实现工业化,呈现遍地开花的强镇经济,如宁波服装、温州皮鞋、绍兴化纤面料、海宁皮革、义乌小商品、嵊州领带、诸暨珍珠、永康小五金、乐清低压电器、东阳磁性材料、黄岩精细化工、安吉竹制品等。但是强镇经济使得浙江对外贸易的中心城市功能并不突出,经济空间的集聚度不高,首先建立在城镇基础上的多元对外贸易,不仅无法提高土地的投资密度和产出密度,在基础设施共享、环保投入等方面都无法达到规模经济要求;其次,强镇外贸经济导致经济发展对外贸中心城市的离心倾向使得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的规模集聚度不高,创新动力不足,辐射能力不强。这使得部分成长较好的企业不得不搬到中心功能更强的城市去,如浙江美特斯邦威、均瑶集团等优势企业纷纷将总部搬到上海,而不是浙江的杭州或其他城市。从长远来看,这将导致浙江优势资本不断外流,对外贸易模式的发展失去后劲。

三、浙江对外贸易模式优化的战略选择

浙江的渐进式对外贸易模式曾一度给浙江区域内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活力,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弊病不断出现,为更好的应对日趋激烈的竞争,优化浙江对外贸易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从浙江开放经济发展现状出发,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第一,积极吸收和培养高级生产要素,实现成本优势型向技术优势型转变

长期依赖低成本竞争一直是浙江出口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特点,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浙江这种依赖低成本对外贸易模式的竞争与发展空间越来越有限。充分利用当前浙江对外开放的有利发展势头,积极吸收与培养高级生产要素,实现使当前成本优势型开放向技术型开放,改变渐进式开放的路径,实现开放模式跨越式发展是浙江对外贸易模式优化的关键。要做到这些首先应积极融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与价值链网络。即大力承接跨国公司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国际外包业务,或纳入跨国公司的采购体系和供应链管理网络。吸收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更重要的是掌握国外先进技术,并引入国际高级人才。其次要通过产业内升级,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内部升级和要素密集性的逆转,不断的培养出产品的高级生产要素。最后,要利用先进技术对传统优势产业进行嫁接改造,促进其结构调整和技术提升,以达到轻型制造转化为高加工度制造,新型产业与传统产业相融合的效果。

第二,增强产品技术和品质内涵,由数量型贸易转向质量型贸易

浙江应该借助知识经济带来的资源,对于国际市场上具备一定的质量优势的产品,进一步提升起质量,使之成为国际技术标准。另外,应对产品改进过程出现的专有技术实施有效保护,对于部分品质并无优势的产品,很多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一旦采用一定的技术实施质量改进后,该技术易被其他厂商模仿,促使厂家都失去提高产品质量的动力,产品质量一直停滞不前。例如,如总部坐落于浙江杭州桐庐县富春江畔的浙江华光冶炼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的一项氧化镍矿经高炉冶炼镍铁的专利技术,极大的提高了该产品的的质量,然而该改进技术竟遭到全国近百家企业的群体侵权,给公司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害,极大的挫伤了企业增强产品技术和品质内涵的积极性。因此,有必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质量改进者的获利能力,以使得浙江企业有动力提升产品质量,实现数量型贸易向质量型贸易的转变。

第三,将品牌战略纳入对外贸易长期发展规划,提升品牌国际竞争力

浙江应将品牌战略纳入对外贸易发展的长期发展规划,在企业采用贴牌和加工贸易的同时,需大力宣传品牌的作用,强化品牌意识,提高产业内培养本土品牌的能力。另外,要加大本土企业国际注册的力度以及国外宣传力度,在国外注册是品牌国际化的必经之路,但是在国际注册的同时,加强国外宣传力度,提高本土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品牌国际竞争力。在拥有自己的品牌后,企业面对的是最终的消费者,而不会让中间商抽走大部分利润。加快浙江企业进入国际分工利润链高端,提高产业获利能力,有助于浙江对外贸易模式的长期优质发展。

第四,加强功能性中心城市建设,为本地区对外贸易长远发展提供载体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我国开放型经济的不断发展,功能性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功能性中心城市具有以下几种基本功能即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与知识流转中心以及研发与创新中心。但是浙江的大型城市如杭州、宁波还不具备这些功能,因此,一方面要加大对杭州或宁波等外贸中心城市的技术投入,使之在研发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的能力上得到较大的提高。另一方面,在发展中心城市时要把自主研发与引进吸收外资、技术、人才和品牌等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制约产业升级的先进技术和国际性人才短缺等高级要素瓶颈,以迅速提升中心城市整体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上一篇:肯·刘易斯:智慧耕耘美洲银行 下一篇:湖北与浙江中小企业进出口贸易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