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聚类分析的导游人员心理资本研究

时间:2022-10-15 08:21:20

基于聚类分析的导游人员心理资本研究

【摘 要】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导游人员的贡献,导游人员的积极作用对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本文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构建了导游心理资本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应用SPSS软件对导游人员的心理资本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将导游人员划分为四类:乐观积极型、抗挫能力差型、消极悲观型和对现状乐观对未来悲观型,并提出了针对性提升策略。

关键词:心理资本 导游 聚类分析 因子分析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内需启动、消费升级以及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导游服务,可以说导游服务是旅游接待业的核心和纽带,两者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一方面,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导游人员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导游服务的质量又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在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环境越发复杂的今天,导游工作的高独立性、高流失率、高职业倦怠的特点,使得他们在工作中会产生很大的工作压力和思想压力,他们能接受工作繁重和薪酬下降的现实,但迫切需要心理安慰,这就需要管理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拓宽管理视野,掌握帮助导游提升心理素质的方法和心理辅导的技术,引导他们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工作,从而激发团队活力和激情,促进工作绩效提升。因此,要想保证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提高导游人员的心理资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心理资本概述及研究

2.1心理资本概述

心理资本,是由美国学者Luthans提出的,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一种心理资源,主要包含自我效能、乐观、希望、韧性四个要素。在个人层面上,心理资本指促进个人成长和提高绩效的心理资源,在组织层面上,心理资本通过改善的员工绩效最终实现组织的投资回报,提高竞争优势。另外,心理资本具有可测量性和可管理性,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因此旅游企业可以通过投资与开发导游心理资本,培养他们形成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引导导游人员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工作,从而激发团队活力和激情,促进工作绩效提升。

2.2 心理资本维度研究

由于研究者对心理资本的理解或研究存在不同的视角,因此他们确定的心理资本结构要素所开发的测量工具有所差异,从国外研究成果看,Goldsmith 等(1997)认为心理资本包括自尊和控制点两个维度,Larson等(2004)开发了《心理资本量表》,将心理资本划分为自我效能感、乐观和回复力三个维度;Avey等(2006)将希望加入心理量表,将心理资本划分为希望、乐观、回复力、自我效能感四个维度。

笔者在综合中国国情、导游人员素质以及国内外专家研究的基础上,将心理资本测量标准划分为自我效能、希望、韧性、乐观四个维度对导游人员的心理资本进行研究。

3.导游人员心理资本测量及调研

3.1测量工具和方法

问卷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导游人员的基本资料。基本信息有关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等基本人口特征的;还有有关导游人员的工作方面的如带团时间、导游等级、工作年限、学历等。第二部分是导游人员心理资本量表部分,问卷采用6点等级量表,正向计分条目中,“1”表示非常不同意,“6”表示非常同意。问卷包括4个分量表,分别为自我效能(6个条目)、希望(6个条目)、韧性(6个条目)及乐观(6个条目),形成了最终问卷中的 24个条目。

3.2 导游心理资本评价模型构建

根据心理资本的概念、内容及导游人员心理资本量表最终构建了导游心理资本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见表1)

3.3 样本来源和取样

本文以青岛市港中旅国际(山东)旅行社, 中国国旅(青岛)国际旅行社,青岛海天国际旅行社,青岛汇友假期旅行社,青岛招商国旅等10家旅行社及中国海洋大学导游服务公司,青岛报业导游翻译服务公司的专职及兼职导游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取“非随机抽样”的方法,问卷共发放200份,回收186份,回收率93%。在整理问卷的过程中抽出漏答、基本资料填写不完整等问卷14份,最后获得有效调查问卷172份,有效率86%。

4、导游人员心理资本统计分析

4.1因子分析及结果评价

表中KMO值为0.65,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相伴概率值小于0.05,故适合做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一种把变量从高维到低维作降维处理,从高维空间到低维空间的映射,保持样本在高维空间的某种“结构”,但同时又能保留原变量大部分信息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由分析得到碎石图(图1)

碎石图显示了各因子的重要程度,横坐标是公共因子数,纵坐标是公共因子的特征值,从图中可以看到,前面5到6个因子,特征值变化特别明显,从第六个因子后逐渐趋于平坦,因此提取6个因子可以对原标准变量的信息描述起显著作用。通过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得到6个主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3%。(见表3)

通过因子分析得到的6个主因子即可看作导游心理资本的六个方面,按照6个因子所包含的条目,笔者将对导游心理资本起作用的六类因素命名为F1(韧性)、F2(乐观)、F3(自我效能)、F4(悲观)、F5(希望)、F6(能量)。根据因子得分函数可以得出每一个主因子171个样本的值,每个因子的得分值为本因子所有样本总分的加和平均值,如表4所示

经过提取的主成分因子得出的均值分析,F1(韧性)对导游人员心理资本起到的作用为0.37331,起的为正作用,作用并不明显;F3(自我效能)为-0.83911,说明该因子对导游人员整体心理资本起到了反作用,反作用非常明显;F4(悲观)负向指标,这里为正值,说明导游队伍里大多数人克服了“如果某件事情会出错,即使我明智地工作,它也会出错,目前的工作中,事情从来没有像希望的那样发展”这两个问题;F3(自我效能)、F5(希望)为正向指标,这里得分为负值,说明这两个因子反映的问题在导游队伍中存在比较大的问题,这两个因子对导游人员心理资本有消极作用;F6(能量)为0.85396,起到的正作用非常明显。

4.2导游人员心理资本聚类分析

4.2.1目标导游按心理资本类型划分

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调查样本在各因子上的得分,采用快速聚类法对被调查者进行分类,可划分出心理资本特征明显不同的四类导游。表5为各类型导游在6个主要因子上的得分。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根据四种心理资本类型的导游在6个因子上的得分情况,可以把四种类型的导游命名为:1型:乐观积极向上的导游;2型:抗挫能力差的导游;3型:消极悲观的导游;4型:对现状乐观而对未来悲观的导游.

4.2.2不同类型导游心理资本分析

1、乐观积极型:这一类型的导游属于天生的“乐天派”,她们乐于与人沟通,总是精神饱满的对待自己的工作,是充满正能量的人。从分类数量上看,这一类型的导游约占总数的26.4%。

2、抗挫能力差型:这一类型的导游相对比较乐观,工作能力较强,但心里素质较差,抗压能力不强。当工作比较顺心时,她们会如鱼得水,但当工作中出现棘手的事情时,她们较容易气馁。这一类型的导游人数最多,约占导游总数的47.5%。从年龄分布上看,她们大多在25岁-30岁之间,大多属于“80”后,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很好的身体素质,缺少生活阅历跟工作经验,因此,抗压能力欠佳。

3、消极悲观型:与第一种类型导游心理特征恰好相反,这一类型导游缺少工作热情,正能量明显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跟业务能力都较缺乏,工作业绩不佳,从数量分布上看,她们约占导游总数的23.5%。

4、对现状乐观对未来悲观型:这一类型导游工作能力和抗压能力都较强,但对未来极其不自信,工作期望不高,比较安于现状,这一类型导游人数较少,只占总数的4%,是很特殊的一类人群。

5、导游人员心理资本提升策略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心理资本对导游人员的态度和行为有重要影响,那么如何通过开发导游人员心理资本来提高旅游企业的绩效与竞争力呢?笔者从导游管理机构和导游人员自身两个角度分别阐述了导游人员心理资本的提升策略。

5.1导游管理机构提升导游人员心理资本的具体措施

1、利用心理量表招聘与选拔心理资本水平较高的员工

导游管理机构利用心理资本量表来定量分析导游人员的心理资本水平,从而选择那些心理资本水平较高,积极乐观型员工。

2、通过心理资本开发,提升导游人员的心理潜能

从理论上讲,心理资本是可以被开发、培育、管理、提升的,导游管理机构根据不同类型的导游采取针对性措施来提高导游人员的心理资本。对抗挫能力差的导游多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使他们在培训中掌握更多的工作技能并反复体验成功,从而增强这类导游的自信心,自信心的增加也会促使导游在工作中付出更多的努力提高绩效。对现状乐观而对未来悲观的导游,管理人员需要帮助他们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采取鼓励政策和奖励政策,一方面,对他们现有的成绩进行适当的奖励,另一方面,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制定合理的目标并鼓励他们通过努力实现目标,使这类导游人员对职业未来充满希望。另外,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导游人员的归属感。

5.2导游人员心理资本自我完善机制

首先,导游人员要学会自我肯定,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对自己所从事的旅游工作高度认同,自我赏识。同时要根据自己的工作状况不断提高专业素质,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其次,导游人员要清醒认识自己的现状,找到自身不足,有针对性的提高心理资本。认为抗挫能力差的导游,就要自我进行有意识的韧性开发,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而对未来悲观的导游就要给自己制定合理的工作目标,并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努力达到目标,从而对未来充满自信。

6、结论

本研究显示,影响导游心理资本的因素主要是韧性、乐观、悲观、自我效能、能量和希望六大因子,利用聚类分析对导游心理资本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将导游按心理资本分为乐观积极型、抗挫能力差型、消极悲观型和对现状乐观对未来悲观四大类型,并且对导游的心理资本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实证研究,对于旅游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Adler P S, Kwon S W. Social Capital: 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1): 17-40.

[2] Avolio, B J, Gardner, W L, and Walumbwa, F O?Unlocking the mask:A look at the process by which authentic leaders impact follower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J]?Leadership Quarterly, 2004, 15(6): 801-823.

[3] Bakker A B, Demerouti E, Verbeke W. Using the 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 to predict burnout and performance. Human Rosources management, 2004, 43(1): 83~104.

[4] Hakanen.J.J., A.B.Bakker and W.B.Schaufeli. Burnout and work engagement among teachers [J].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2006, (43): 495-513.

[5]许萍,心理资本:概念、测量及其研究进展,《经济问题》,2010-02-15

[6]吴庆松,基于心理资本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源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中南大学博士论文》, 2011-06-01

[7]卢飞,基于满意度的休闲渔业体验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09-04-20

[8] 汪慧,心理资本与议题销售的关系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论文》,2009-04-30

[9] 窦海燕 ,管理者心理资本、变革型领导行为和组织认同的关系研究,《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05-01

[10]莎日娜,心理资本对职业探索行为的影响研究,《东华大学硕士论文》,2011-01-11

[11] 阎巍,企业员工的主动性人格与心理资本对组织公民行为和反生产行为的影响,《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06-01

[12] 蒋苏芹;苗元江;心理资本-积极心理学研究,《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02-20

[13] 是凯,营造旅游景区体验情境的要素与模式研究,《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09-15

[14] 曹鸣岐,论人力资本管理视野中的心理资本[J]. 职业时空,2006(24):5-6.

[15] 川曾晖,周详. 开发成功心理资本[J].企业管理,2005(11):95-96.

[16] 陈维政,李金平,吴继红.组织气候对员工工作投入及组织承诺的影响作用研究[J].管理科学,2006,19(6):18-23.

[17] 弗朗西斯·赫瑞比(加),郑晓明译. 管理知识员工[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46-188.

[18] 方伟,李超平. 工作要求一资源模型与工作倦怠心理资本调节作用的实证研究.人民大学,2008年4月硕士学位论文.

[19]惠青山.中国职工心理资本内容结构及其与态度行为变量关系实证研究.广州:暨南大学,2009.

[20] 司海燕,中学组织气氛、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06-12

[21] 舒子吁,大学生学习投入问卷的编制及其应用,《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05-01

[22] 李金星,个人—组织匹配对员工敬业度的影响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05-01

作者简介

李平(1972-),女,山东诸城人,副教授,硕士,主要方向:旅游企业管理,渔业经济与管理

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贝类体系产业经济研究(CARS-48-09B)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旅游学系

上一篇:浅谈会展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防范 下一篇:高填方路基纵向裂缝的预防及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