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旅游人才在旅游区域合作中的培养研究

时间:2022-10-15 07:59:04

高等旅游人才在旅游区域合作中的培养研究

[摘要]本文试从对于加强“泛珠江三角洲”的旅游经济区域互动合作、整合旅游资源、培养高等旅游人才、挖掘资源、共享互联,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泛珠三角 区域合作 高等旅游人才 互动发展

现代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区域合作,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亦是区域旅游发展的新动力。当前,区域旅游合作在全国范围内已成为一种潮流,不同范围和程度的区域旅游合作持续涌现,其中涉及“泛珠江三角洲”的旅游合作无疑将成为其中的一个热点和亮点。

“泛珠三角”旅游区域协作的关键在于实施旅游人力资源区域共享战略,这是“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协作的必然要求,其途径是:启动区域人才资源开发的整体规划编制,制定旅游人力资源区域共享的政策法规,建立畅通的旅游人才信息网络平台,积极推进高校旅游教师资源共享和搞好旅游人力资源的区域分配协调,深化“泛珠三角洲”旅游业区域合作,优化旅游人才队伍结构。借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有利时机,遵循“区域联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推进区域合作,在泛珠三角合作的层次上开创共赢局面。多层次、全方位培养符合“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市场需求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

一、“泛珠三角”旅游人才现状分析

“泛珠三角”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多彩,因其紧邻港澳,毗邻东盟,无论是观光旅游、度假旅游还是各种特种旅游,都有明显的优势,旅游业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泛珠三角”旅游区域合作,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表象背后,却面临着很大的人才危机,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旅游人才的流失和旅游中高层管理人才的缺乏。

据介绍,旅游业紧缺人才包括小语种导游、会展旅游教师、总经理、人力资源部主管等69个主要岗位。重点急需一批旅游高级职业经理人、旅游外联营销、电子旅游商务、出境游领队、会展旅游、山区旅游等专门人才。尤其是急需具有高级职称的导游人才和专业旅游教育人才。

而且,旅游人才短缺与旅游院校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很明显,并且,旅游行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目前旅游企业最需要的是中高级从业人才,但现状是人力资源供大于求,而人才资源供不应求。有这样的一个统计: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旅游行业两年后,继续干旅游的大专生有80%,本科生有50%,而研究生更少。

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多元化,同质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代脱节的现象是:人才培养形成了学科知识的大杂烩――杂而不精;就业市场的需求和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错位――专业人才不专。

二、加大旅游发展急需人才的培养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的培养,“旅游要发展,人力要先行”,而旅游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旅游教育。旅游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国内教育界及行业普遍认可。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旅游景区规划和经营管理人才、旅行社管理人才、旅游营销人才、旅游师资队伍人才成为“泛珠三角”地区当前急需的旅游人才。区域经济促进泛珠旅游合作,可以实现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通过引导和支持旅游院校开设新专业和新学科,加强对急需人才的教育培训,加大急需人才的交流,增加与培养人才相适应的资源投入,解决旅游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

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旅游业从业人员约为600万,而实际需要专业旅游人才在800万以上,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在200万以上,而中高层管理人才缺口也相当大。

如果旅游人才的“供需错位”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会影响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而构建合理的高等院校的旅游人才模式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应当培养高等旅游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专业行政能力、社会责任能力,考虑到旅游业的学科交叉性、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一定不能忽视旅游业对人才的要求和需要,培养紧缺的特色专业人才。

面对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化人才的要求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旅游业也必然会对人才的全球化视野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培养国际旅游人才的角度,旅游教育的国际化将是大势所趋。推动与东盟联合推行优质旅游服务计划,提升与东盟、亚太地区旅游合作水平。加强旅游管理人才、导游和紧缺旅游人才、出境游领队人才、山区旅游专业人才培训。

充分发挥高校培养高级人才的作用,突出人才培养与就业制度的衔接,建立起“双向参与、双向互动”的运作机制,形成各具特色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更新观念,实施旅游创新教育

我国高等旅游教育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旅游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同时,我国旅游业“适度超前的发展战略”,所带来的影响在旅游教育领域也有所表现,高等旅游教育一直采取的是外延式扩张发展模式,呈现出无序扩张,整体教育质量却很低。

创新、创造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人类正在从知识经济时代进入文化经济时代。而创意经济、创新经济则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动力。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应以文化传承人为主要目标,以知识技能类职业型或实务型一线高端人才为基本规格,以“校政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为主要方式,推进高等旅游教育在体制运行上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轨并进, 同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一线高端人才短缺问题。

创新意识已成为各行业对人才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培养旅游业创新人才,关键是要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创新观念和创业能力。要求旅游高职院校以培养旅游职业经理人为端口,适当借鉴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以“1+N”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旅游教育是基础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面对珠三角庞大的旅游市场和复杂的市场操作体系,亟需一批能应对旅游经济圈、有策划理念、又能实操的高级旅游人才。

开展旅游新业态调研,并就区域合作框架内的高等旅游人才的开发建设计划、培训联动模式和旅游人才保障,依托“泛珠三角”地区旅游人才培训机构的智力优势、市场优势和行业优势,创新旅游人才培训区域合作模式。

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创新旅游人才办学体制和机制,实施旅游人才“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广泛选择性和个性化发展”的主体教育及“职业导向”的专业职业化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教育体系。

四、推进高等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建设

旅游管理人才教育和培训基地的建设是解决高素质旅游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问题的重要形式。旅游部门应利用与高校合作的机会,依托地缘优势,开展政府、企业、旅游院校三方合作,推进旅游人力资源培训基地的建设。

“由泛珠三角政府出资,设立‘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基金’,用于鼓励业界之间、业界与院校之间交流和培训计划的启动费用,以此来推动旅游行业内和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高级研究主任孙文彬在第三届泛珠三角区域政府机构调研合作会议上的建议。

鼓励区域内旅游院校进行师资、教学和培训交流,增进各方旅游人才培训多层次合作。充分发挥粤港澳旅游发达省区人才优势,为落后地区培养高端人才,提高素质;鼓励相互间人才流动。

此外,加强与国内外旅游教育培训机构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和拓展旅游人才教育培训的国际合作渠道,培养一批与国际接轨的高素质人才,形成大旅游教育培训的新格局。完善旅游教育培训政策指引,建立以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为基础的旅游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推进和加强旅游教育培训示范点(培训基地、考试基地及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旅游人才培养最有效的、最基本的途径,是高等旅游人才教育的特色关键。

五、促进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人才信息网络建设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了“泛珠三角”合作交流平台――“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按照“联合主办、轮流承办”的方式举办,原则上每年举办一次,能够推进“泛珠三角”地区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共享就业信息、促进充分就业的合作。

“泛珠三角”应在整合优势旅游资源和旅游人才的前提下,鼓励跨区域的旅游人才合作,构建“泛珠三角”区域的统一旅游人才信息网络平台,加强旅游业专业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内陆9省区可分期分批选派优秀业务骨干到香港进行学习和培训,香港也可选派旅游管理人员来内地9省工作,以人才的接轨,推动观念、理念、管理、信息等各方面的更新和融合。

目前,“泛珠三角”共享视频面试系统已形成初步框架,通过远程系统与用人单位“面对面”沟通,建立“泛珠三角”旅游人才交流合作示范基地,探索建设一批港、澳地区引智成果示范基地;探索建立高等旅游人才信息库和技术成果数据库,共同搭建高等旅游人才培训平台。同时,建立“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人才教育信息网,通过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际合作,促进人才培训信息沟通。

综上所述,树立大旅游教育观,创建开放式、拓展型高等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合作办学、联合培养、职业实训等方式,形成旅游教育合力,培养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是适应“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域合作的旅游业需求的灵魂。

参考文献:

[1]周志红,周永章.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业发展与合作[A]. 2006.

[2]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姜丽群.区域旅游业整合营销战略研究[J].区域经济,2006.

上一篇: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社会工作实验室的网络化管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