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贫困生心理状态及解决对策

时间:2022-10-15 06:11:55

浅析高校贫困生心理状态及解决对策

摘 要:高校贫困生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自己独特的心理特点。同时,贫困生心理问题也是目前高校贫困生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原因,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也是多方面的。应针对贫困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探索出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有机整合的对策,着力于从思想上加强教育,经济上扶贫救困,心理上给予引导,环境上感染熏陶,帮助他们从根本上解决各种心理上的问题,促进其塑造健全人格。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5-0065-0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我国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已引起高校与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在之,家庭贫困也造成了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失衡,使他们在心理上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同时,贫困生心理问题也成为了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和瓶颈。因此,如何建立好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是当今高校考虑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由于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日益突出,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家长揪心、学校担心、社会忧心的不可轻视的问题,了解和掌握贫困生的心理及其人格发展,已经成为高校育人和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针对情况,高校要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来帮助贫困生走出心理问题的困境。

一、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高校贫困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贫困生在高校中占到将近20%左右的比例,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其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贫困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同时也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改善社会的人口素质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贫困大学生很大一部分是抱着通过求学改变命运的想法,他们在艰苦的生活、学习条件下顽强拼搏,但一部分贫困生由于各种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以发现和疏导,就会影响到其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高校中的贫困生最终要走上社会,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前提条件,那么如何发现问题并培养贫困生健康的心理,是我们高校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高校应在贫困生中发掘和培养优秀人才,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4.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开发贫困生的潜能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5.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和谐社会发展的大局

当前我国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对于高校就是要建立和谐校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如何促进贫困大学生群体与整个学校、整个社会的融合和谐。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明显增多,这背后也暴露了整个社会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阶层分化等问题。和谐社会应该是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都能够得到妥善协调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困难的同时,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二、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心理状态

1.强烈的自卑意识和失落感

经济上的困难使贫困学生容易在学习上、生活上自我否定,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而感到自卑。面对经济贫困的现实,从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具体表现为很少与同学交流,不常参加集体活动,消极地对待人生,看待生活中的一切。同时,贫困生因家庭贫困而自卑,但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内心极为敏感。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容易引起强烈的情感波动。另外,对于贫困大学生,他们的上学费用要靠家长借债或自己贷款供给,将来要靠自己的薪水偿还,面对就业压力,可能对自己的未来产生忧虑或没有信心,外在情绪表现抑郁消沉,言谈举止具有不稳定性。个别贫困生甚至会产生退学、轻生的念头或行为。

2.虚荣、嫉妒心理严重

这类学生大多性格外向、好强、爱面子、图虚荣、好攀比、追求享乐与高消费,生活上不勤俭节约,也不愿参加稍微艰苦的勤工助学劳动,他们虽然也属于贫困生,但却由于图虚荣;好面子,往往打肿脸充胖子挤入阔人之列,想让大家刮目相看,常用资助的钱或者父母辛苦借来的钱大肆摆阔,而对家庭经济困难视而不见。还有些贫困生自尊心极强,且心胸狭窄,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和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从而因不满、不服气或者羡慕对他人产生嫉妒情绪。

3.迷茫的择业心态和恐惧感

大多数贫困生穷且志坚,在校期间与其他同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生活节俭、学习刻苦认真;但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贫困生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就业,在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时他们不但要考虑自己的发展,而且还要想到家庭的经济问题,这给他们带来了现实的压力。加之有些学生对社会的认识片面,对社会感到不满、失望,这就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三、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工作措施

1.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作用,并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贫困大学生中,多数人的心理问题属于心理失衡,可以随着诱境的消失或经过同学的帮助或心理辅导老师的辅导而恢复正常,只有少数人属于心理失常或心理疾病。因此,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各种专题讲座等形式在高校中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普及活动,让他们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意识,掌握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它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它还能帮助贫困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

2.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他们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他们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贫困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3.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大力拓展高校的育人途径

学校的根本宗旨是育人,那么贫困生问题的解决也应遵循这一宗旨,高校要十分注意加强学校、班级、宿舍等育人环境的建设。要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和社团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深刻地体验到社会的支持,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最大限度地消除经济贫困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管理工作,倡导同学之间要形成一种相互关怀、共同成长的理念,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营造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此外,学校还应花大力气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贫困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4.对贫困大学生实行全方位的经济资助和精神鼓励

针对高校贫困生问题,国家为使家境贫困的学生上得起大学,从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基金、困难补助和学杂费减免等五个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征对物价上涨,国家还给每位高校在校生提供每月20元的生活补助等等;高校在认真落实这些政策措施的过程中,要坚持人本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完善以“奖、贷、助、补、减”为主要内容的贫困生经济资助运行机制,构建经济资助与精神激励,思想引导一心理疏导,真情关注与实际锻炼相结合的贫困生自主体系。要合理安排、优先安排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校园和社区参加各种勤工助学的公益劳动,既获得报酬、弥补经济困难,又得到锻炼,促进学习。让贫困生在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目的。同时要通过精神上的鼓励,力求使每一位贫困生都能承受由于经济窘迫所带来的心理压力,避免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总之,贫困给他们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全面发展,这必将是我们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的健康发展问题。这就要求社会相关部门提高思想意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研究高校贫困生心理,不断加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仅是贫困生人格培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强调建设和谐社会、强调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今天,探索出如何发挥高校育人功能,如何形成和谐成长氛围的问题,注重对高校助困育人工作各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社会和高校刻不容缓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坚持人本精神,构建合理的贫困生救助机制》.王晓成.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王集杰,李潜,林萍.2006年6

[3]《浅谈大学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对策》.杨志恒.甘肃陇东学院教科所 责任编辑:刘雨凡

上一篇:浅议医院可持续性发展中的文化建设 下一篇:高校思政课大课堂教学节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