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大疱性鼓膜炎合并分泌性中耳炎2例

时间:2022-10-15 05:35:34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大疱性鼓膜炎合并分泌性中耳炎2例

摘要:笔者通过临床病案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大疱性鼓膜炎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疗效确切,提出小儿大疱性鼓膜炎合并分泌性中耳炎在中医辩证中主要以肝胆火热、肝胆湿热最为常见,可分别选用小柴胡汤和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

关键词:小儿大疱性鼓膜炎合并分泌性中耳炎;中医小儿耳病;中医耳病

大庖性鼓膜炎或称出血性大疱性鼓膜炎是伴随感冒或流感的病毒性炎症,好发于儿童,主要表现为鼓膜及其邻近外耳道皮肤出现充满血清或血液的疱疹,耳内剧痛。临床上多单独发病,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的较少。笔者与我校附院耳鼻喉科合作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耳鼻喉疾病,在2013年期间治疗大疱性鼓膜炎合并分泌性中耳炎患儿2例,疗效较佳,现报到如下。

病例一:刘某,女,2岁7个月。因“耳痛1天”于2013年6月6日到我院耳鼻喉科就诊。患儿两周前因发热、咳嗽、流涕就医,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经阿昔洛韦、氨酚麻美治疗后症状减轻,咽部疱疹消失。1日前家长发现患儿总是用手掏耳朵,夜间哭闹说右耳耳痛,家长第二天即带该患儿就医。就诊时见右耳耳痛、咳嗽、咳痰,舌红,苔白厚。耳镜检查见:右耳耳道深部及鼓膜充血,鼓膜轻度内陷,骨膜紧张部见单发淡黄色边缘光滑的大疱。左耳及其余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大疱性鼓膜炎合并分泌性中耳炎。西医采用头孢呋辛酯干混悬剂0.125g/次,bid;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滴耳,tid。中医选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处方:柴胡10g、黄芩5g、杏仁6g、桔梗6g、白蔻仁4g、陈皮6g、茯苓10g、法夏6g、茵陈10g、大青叶10g、白芷5g、炒麦芽10g、鱼腥草10g、罗汉果1枚,2剂水煎服,三日用完。嘱患儿家属3日后复查,告知家属该患儿耳痛可能会继续加重或流脓,另外,嘱其注意擤鼻方式,不可将两侧鼻孔同时捏紧擤鼻。3日后复查时患儿耳痛已消失,耳部检查见耳道深部及骨膜充血,骨膜部大疱基本消失。继续用药3日后复查耳道深部及骨膜充血减轻,仅用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6天后,痊愈。后随访未复发。

按:耳为足少阳胆经巡行部位,耳部疼痛剧烈,舌红为少阳胆经有热之表现,故该患儿右耳疼痛辩证属少阳胆经实热证。中医治疗少阳经热以和解为主,故选用小柴胡汤为主加减治疗。其中,小柴胡汤中柴胡与黄芩剂量应按照原方剂量达到2:1或5:3,柴胡升散,黄芩清降,两者配伍使少阳邪热外透内清。同时,该病患儿咳嗽、流涕,舌苔白厚,提示肺中有痰热,故选用杏仁、桔梗、鱼腥草、罗汉果开宣肺气、止咳化痰,陈皮、法夏、茯苓健脾除湿;大青叶清热利咽、茵陈清热利湿,防止肝胆热湿互结;炒麦芽健脾行气消食,防苦寒伤胃,助药物吸收。诸药配伍,使胆经热除,肺中痰化,耳痛、流涕等症状消失。

病案二:阳某,男,6岁。因“右耳剧烈疼痛2日,伴脓性分泌物1日”于2013年5月14日就诊。患者5日前出现发热、鼻塞、咳嗽,自服锌布颗粒等治疗后发热消失,鼻塞、咳嗽明显,2天前突觉右耳疼痛且进行性加重,伴有听力减退。昨日夜间发现有少量脓性分泌物从右耳道留出遂即就医。就诊时见:患者右侧耳痛,喜用手按压右耳,伴咳嗽、咳痰、鼻塞、喷嚏,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数。耳部检查见右耳耳道内有少量脓性分泌物,耳道深部及鼓膜充血,鼓膜轻度内陷,见散在疱疹数枚,左耳正常。诊断为大疱性鼓膜炎合并分泌性中耳炎。西医采用头孢呋辛酯干混悬剂0.125g/次,bid;盐酸左氧氟沙欣滴耳液耳浴,tid;疼痛剧烈可服用布洛芬颗粒0.1g,qd。中医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处方龙胆草6g、栀子3g、泽泻5g、车前子5g、生地黄6g、柴胡10g、黄芩5g、杏仁6g、桔梗6g、陈皮6g、茯苓10g、法夏3g、茵陈10g、大青叶10g、炒麦芽10g、鱼腥草10g、罗汉果1枚,2剂水煎服,三日用完。3日后复查时患儿耳痛明显减轻,耳部检查见耳道深部充血,骨膜部大疱结痂,鼓膜呈黄色,内有气泡。继续用药3日,复查耳道深部及骨膜充血减轻,骨膜内气泡消失,停用中药继续西药治疗9日后痊愈。

按:该患儿耳痛与上例均属肝胆有热所致,但因其伴有耳部流脓,舌苔黄而厚腻,脉弦数,故属于肝胆湿热型,治疗应首选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龙胆草为凉肝猛将,配合泻火解毒,燥湿清热的黄芩、栀子共凑凉肝清热燥湿之功;泽泻、车前导湿热下行,使邪有出路;柴胡疏肝、生地养阴、法夏燥湿、茯苓健脾利湿;杏仁、桔梗、鱼腥草、罗汉果开宣肺气止咳化痰,诸药配伍,清利肝胆湿热而止耳痛。

讨论:

大疱性鼓膜炎与分泌性中耳炎均为儿童多发病,且早期多伴随呼吸道感染。大疱性骨膜炎为自限性疾病,多由病毒感染引起,临床症状上疼痛明显,以单侧为主,儿童患病易合并感染;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两者合并发病时西医治疗以抗病毒结合抗感染以及局部对症治疗为主。中医因手足少阳经脉,皆绕耳部循行,故认为耳部疾患往往与肝胆有关。《素问·热论》说:“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耳部相应疾患在临床辩证时,实证多责于少阳邪气,虚证多责于肾精不足。小儿大疱性鼓膜炎合并分泌性中耳炎均有起病急、发病快、症状重的特点,故均属于中医的急证、实证、热证,往往与肝胆火热、肝胆湿热、肝经郁滞有关,而儿科又以肝胆火热、肝胆湿热所致多见。其中,肝胆火热证应以小柴胡汤为主加减治疗,肝胆湿热证则选用清利肝胆湿热的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在临床加减中,因该病多伴咳嗽、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疾病故可常规加入杏仁、桔梗等宣肺止咳化痰之品;肝胆之病易热湿互结,故加入茯苓、法夏、蔲仁、茵陈等以祛湿;小儿脾胃娇弱,苦寒温热药使用时除注意用量外还可加入茯苓、炒麦芽等健脾消食药防止脾胃损害,帮助药物吸收;两方清热解毒之力不足,如疼痛明显,可加入大青叶、连翘等加强清热解毒之效;罗汉果一药即可清热润肺,止咳利咽,又可矫味,利于小儿服用。小儿感冒后常出现各类耳部疾病,其中大疱性鼓膜炎和分泌性中耳炎最为常见。笔者发现小儿感冒后所引发的耳部疾患往往与错误的擤鼻习惯有关,故临床上应注意提醒患儿家长养成正确的擤鼻习惯。中医在治疗小儿耳部疾患中有其优势,笔者在大疱性骨膜炎合并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选用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并收到了较好的疗效,故临床上可以进一步探讨运用。

上一篇:多层螺旋CT在90例结肠癌诊断中的价值 下一篇:不孕症妇女自身抗体检测90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