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谈我们的母语教育

时间:2022-10-15 04:58:54

从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谈我们的母语教育

摘 要: 我国母语教育的现状堪忧,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新文化运动的冲击,网络语言的盛行,语文高考命题的特点以及教育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对母语教育的漠视。要改变这一情况,我们需要让语文课适当回归传统,引导学生多读经典并且结合其他人文课程,加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关键词: 母语教育 现状 原因 对策

一、母语教育现状堪忧

今年1月23日、24日,上海市同济、华东师大、华东理工、上海财大、上外和东华等六所高校进行自主招生考试,考生逾万。其中有4所学校要么理科生不考语文,要么全部考生只考数学和英语两科。

对此,一位高校招办老师解释,自主招生考试并非高考,功能侧重于选拔专业人才。之所以考英语,是因为英语有利于学生的学科发展,搞学术离不开查阅国外资料,英语不好往往没有前途。不考语文不是因为语文不重要,而是考太多科目会给考生带来负担。[1]

在生活中,重理轻文、重英语轻母语的情况屡见不鲜。在我国,每年都有大批因为数理化、生物、外语、甚至信息技术等各种奥林匹克竞赛得奖而得到名牌大学的优先录取或者高考加分的学生,唯独没有因自己的母语学习优秀而得到施惠的学生。

学生上课最重视的是数理化和英语,语文在很多学生心里的地位已经排到了第五乃至第六的位置。上数学课或英语课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会集中注意力听讲,就算偶尔犯困也要强打精神,生怕漏过老师对某个重要知识点的讲解;而在语文课上,却常常能见到昏昏欲睡或者心不在焉的学生。就是家长,最关注的也是孩子数理化和英语的学习。

而在大学里和社会上,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四六级、雅思、托福、GRE等各种英语考试名目众多,在大学校园里,处处可以听到背单词读英语的声音。近些年来,人们对日语德语的热情与日俱增,其他小语种也备受追捧。而有关我们的母语课程却寥寥无几,尤其是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只有大学语文一门装饰性的国语课程。对母语的水平测试,也仅有普通话等级考试。有的大学甚至规定,不过英语四级就拿不到学位,但对学生的母语水平却没有任何要求。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思维定势:我是中国人,还能说不好汉语吗?可是在现实中,有的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语文,连一篇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文章也写不好,有的甚至语句不通,满篇错别字;在一些大学生的毕业论文或者工作报告里,用词不当,语句不顺,这样的现象也比比皆是。

二、母语教育陷入困境的原因

母语教育,就是传输母语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的流程。如今它在世界各国基础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日渐凸显。英美等国都把英语作为中小学的核心课程。英语作为通用程度最高的语言,很多非英语国家也面临着英语与母语之争的问题,但很少看到英语凌驾于母语之上的情况。甚至在这些国家中,保卫母语已经成为了各国的共识。意大利人坚持意大利语是意大利人的文化身份特征和历史的记录,在中小学课程中,意大利语占据了全部课时的三分之一[2];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因为法国代表在欧盟首脑会议上用英语发言愤而离场。母语教育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像“我是俄罗斯人”“我是德国人”这样的表述正是凸显了他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而我们的母语教育之所以出现上文所说的种种异象,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以后,近代西学的引进给中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语文。新文化运动高举着“德先生”“赛先生”的旗帜,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并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但是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导致其领导人过于激进,对中国古典文学一味批判,对西学全盘肯定。“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也意味着不分青红皂白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都视作糟粕一起打倒。国学经此一役日渐式微,其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

2.网络语言的盛行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媒介已经从印刷时代进入声讯时代,全球文化的多元化,大众传媒的快餐化,使语言文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现在很多学生的阅读量普遍下降,他们在课余闲暇时首先选择的都是视觉冲击强烈、文字浅显的漫画或者时尚杂志,而一些质量较高、主题严肃的书则很少有人青睐。随着互联网的盛行,网络语言与人们的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在部分学生的作文、周记、口语交际中也随处可见。虽然说只有不断发展的语言才能拥有旺盛的生命力,但是例如90后那些奇奇怪怪的火星文在网络上大行其道的情况,会让汉语的纯洁和规范受到极大的威胁。再次,电脑越来越高的普及率也让学生越来越习惯于用电脑代替手写,书写汉字的机会也在逐步减少。

3.语文高考命题的特点导致语文不易拉开差距

研究一下历年的高考试卷和考生成绩我们可以发现,除语文外其它学科都存在着科学合理的正态分布曲线。既会有140以上乃至满分的数理化及英语试卷,也会有几分十几分的试卷。但语文多为主观题,而分值为60分的作文,除了特别出彩的或完全离题的,多数老师也倾向于给安全分。因此语文考试中很难找到低于60、70分的试卷,也几乎找不到高于140分的试卷,绝大多数考生语文成绩在100-110分之间。除了高考,平时的测验情况一般也是如此,这就会使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语文学也是那样,不学也是那样,反正差不了多少分。而数理化由于答案的唯一性和绝对性,极易拉开分差;同是语言类的英语客观题多,同样易于拉开差距:在学生们面临着这些学科学与不学,练与不练大不一样时,首先放弃的自然是语文。

4.教育管理者对母语教育的漠视

类似没有语文等级测试,没有语文竞赛为高考加分这样的事,很大程度上是教育管理者指定的政策所导致的。教育管理者对母语教育业存在一定程度的漠视,是目前中国学生语文素养普遍低下的症结之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的母语教育陷入了如今这样的尴尬境地。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由于需要大量的物理、化学、机械制造等理工科人才,在高等教育方面对此类学科给予了一定的政策倾斜,但是这个度没有把握好,这也就导致了语文虽然贵为三门主课之一,地位却远不及数学和英语。在经济已经高速发展的今天,母语教育仍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以行政命令来指导语言教育的结果就是汉语被我们自己作践得像个下等丫环。

三、改变现状的对策建议

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基础学科,也同样是一门工具学科。如果掌握不好,其他学科学得再好也无法准确地表达。母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对学生的精神成长、人格塑造甚至对民族国家的认同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退一步说,在这个为英语疯狂的社会,对母语的娴熟运用会对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国内许多泰斗级英语专家如傅雷、钱钟书、许国璋、王宗炎等也都是学通古今,在母语和母语文化方面有极高的造诣。尤其是对于从事翻译工作的人来说,除了对其所翻译的语言及其国家文化的精通,更要有深厚的母语文化功底。就像傅东华所翻译的《飘》,简洁生动,文笔优美,符合中国人说话的习惯,让人读来没有外国文学的距离感,被誉为是至今《飘》的各种译本中最经典的译本。

所以改变目前母语教育的现状刻不容缓。从学校和老师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语文教学可以适当回归传统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可以适当借鉴一下从前私塾的教法。比如我们可以在中小学的课程中每天加一节书法课,每天早晨抽一点时间让学生们吟诵一些经典。

用文化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个汉字都是鲜活的、有生命的,在其看似无意义的形体之内涌动着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3]汉字的美感,神韵还有其蕴含的意义是其他任何字母排列都无法拥有的。书画同源的汉字,形象生动,极富神韵。老师要引导学生在练习写字的时候发现汉字笔画之间所具有的穿插避让、勾连呼应的结构之美,体会汉字山有山形、水似水貌等的千姿百态。只有一个个汉字在学生脑海中具有生动鲜明的形象,学生才能对汉字充满兴趣和热爱,从而将汉字镌刻在心中;也只有在动手书写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汉字的美。

《三字经》《千家诗》,还有《诗经》《论语》中的很多经典篇章,以及一些经典的散文都适合让学生每天早晨读一读、背一背。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反复默读当然有助于加深理解,但效果却远不如诵读。大声诵读既易于记忆,增进理解,又能培养语感,增加学生对母语的感情,还有助于加强学生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更何况,汉语特有的发音和声调,抑扬顿挫,吟咏铿锵,加上所读的美文字字珠玑句句精华,更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2.引导学生多阅读经典。

中国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堪与世界上任何文学经典媲美。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们所具有的时代精神价值和文化智慧是流行一时的快餐文学无法相比的。诸葛亮的《出师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李白的诗,苏轼的词,直到今天都是学生精神成长进程中不应该逾越的佳作。语文教育对学生人格的熏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揣摩、涵泳和感悟得以实现,通过那些经典作品所蕴含的那些积极鼓舞人心的精神得到升华。那些生动感人的语言文字渗透到学生的情感世界中,潜移默化、滋养浸润,使学生的文学素养不断得到提高。

当然除了经典之外,还可以适当选择一些青少年感兴趣的青春文学作品。我们需要营养丰富的大餐,但也少不了便捷的快餐。存在即合理。这些青春文学作品如此畅销,是因为与它们符合青少年的审美,与他们的生活非常接近,能让他们产生共鸣。一味遏制反而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就像治水,宜疏不宜堵。老师可以选择一些质量较高的青春文学作品和学生一起读,大家一起讨论分析,学生的审美品味提高之后,自然懂得辨别作品的好坏。

3.结合其他人文课程,加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除了语文课之外,母语教学还应该充分发挥其他人文性课程的作用,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更有助于学生对母语的学习。历史课能带领着学生沿着历史的长河溯流而上,从五千年的悠悠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学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能激发学生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历史责任感。地理老师对我国的山川地貌、各地风土人情的描述,能让学生对国家各地的风俗、地形有更生动具体的认识,更多地了解祖国各地的美丽风光,从而唤起学生对辽阔的祖国大地的热爱和自豪之情。无论是《茉莉花》还是《二泉映月》,清明上河图还是龙门石窟,都会让学生对我们的民族艺术文化有更深切的体会。当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我们的祖国,认同我们的民族文化时,学习母语自然也会更热情更主动。

此外,还可以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改革语文教材,使之对学生更具吸引力;提高语文老师自身的素质等。

在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中,语文应该是不可或缺的一门课,怕学生负担重绝不能成为不考语文的理由。如果不考语文,很容易给学生带来误导,认为语文学习无关紧要,更易造成语文学科的边缘化。我认为学校自主招生考试可以采用多样的形式对语文能力进行考察,而在最后录取的时候,语文也应该是评定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的一环。只有学校开始切实地重视语文,才有可能逐步改变语文在学生心中不受重视的现状。

当然我们的母语教育仍然任重道远,要彻底改变母语不受重视的现状,还需要社会各方面对母语的重视以及教育管理部门对政策的调整。这无疑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见1月24日《长江日报》。

[2]张永奋.意大利的母语教育.语文建设,2007,(12).

[3]沈巧明.母语教育与民族认同感的培养.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9,(1).

上一篇:娜拉出走后怎么办? 下一篇:从探春不肯认亲娘看封建社会的妾媵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