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鲁迅精神,学鲁迅笔法

时间:2022-10-15 04:33:21

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象征。他的精神被誉为“民族魂”,他的作品被称作时代的一面镜子。然而面对有着如此丰厚的内蕴与技巧的鲁迅作品,在高中生学习中却有这一种戏谑“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话虽带些无厘头却实实反映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学习的难度。笔者认为,难是因为深究不够,怕是因为敬畏。如果悟其神,学其法。鲁迅,这一文化巨匠定能彰显其在学科教学、教育上的建设性和深远意义。

鲁迅的作品在语文教学乃至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不可言喻甚至说很少有能与之媲美的。鲁迅作为现代民族文化的一种独特象征,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艰难的民族文化转型时期,他是第一个告别传统文化的文人。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感触对传统文化思想进行整体反省,对民族命运赋予焦虑和关注。我们说 “鲁迅是不会被中华民族忘记的,他,真正是中国现代文化的缔造者,是我们中华民族现代精神的表征。鲁迅,是作为一个民族的魂灵,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个楷模而存在、而被我们所接受的。”

面对如此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有生生不息延续和传承的义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鲁迅是一种必要。当然,时间的隔阂不能忽略,我们要克服学生怕的心理就要让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感悟,把握鲁迅精神,与文化大师进行对话,继而充盈其学生精神世界,培养真挚的充满人性的品格。另一方面,我们要从技法上引导学生去探究、赏析。学习鲁迅充满了个性的表达,审美的创造的文学艺术。

鲁迅作品是不朽的经典,“经典不是指一本书拥有这样或那样的优点。经典是指一本被世世代代的人们由于各种原因的推动,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所阅读的书”。鲁迅作品之所以称为经典,不仅在于作品本身的价值和生命力,还在于鲁迅个性人格的魅力和生命力让读者回味无穷、百读不厌,经得起时间考验。不仅在当时而且直到今天、未来都有其存在的空间,不仅给人以思考的方向,还给人以思想的力量。对于当下的中学生语文学习来说,鲁迅作品有利于学生阅读、反思,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和艺术品味的涵养;对未来的发展来说,学生能通过鲁迅作品了解历史、社会和人生,感受社会的变化和语言的声音。总之,鲁迅与其作品属于沉重的、强健的,关系人生大问题的那一类,它代表的是一面精神的旗帜,让鲁迅精神在学生心灵中生长起来,这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具有深远的价值。而事实上,鲁迅作品的教学价值也是十分丰富的。因而中学语文课程中学习、宣传、纪念鲁迅,教育学生理解鲁迅作品是当代语文教学工作者不可推卸的教学重任。

鲁迅作品里所写的时代虽已远离我们现在的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说与我们存在一定的隔阂,但鲁迅作品思想的深邃和对中国社会及国民性的剖析批判至今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中有太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那么,学鲁迅的作品我们究竟要学什么呢?

首先,我们应怀着一种敬仰之心去悟鲁迅的作品,从而学习其在作品中展现的别于一般的精神(批判社会、批判他人与批判自我融合)。比如,读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我们要读出鲁迅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同时他巧妙地把感性和理性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他首先感性地控诉了段政府的暴行、痛斥了走狗文人下劣的流言,表达了自己对刘和珍等遇害青年的尊敬与敬仰。其次他理性地看到了刘和珍等请愿行为的不可取(鲁迅虽不以请愿为然,但对于请愿群众是始终同情和支持的),他认识到请愿究竟不是彻底的革命斗争,也不是彻底的爱国斗争,尤其是向当时那样反动的政府去请愿,这除了表示出了群众的意向和力量,实际效果是决不会有的。正如他在《空谈》里说的一样:这回死者的遗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出乎意料之外的阴毒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最后他点名摆在中国人民眼前的形势虽然是严峻的,但希望总是有的,中国人民也将奋然前行。全文作者的感情很深刻,观点很明确,认识很深邃。

再《祝福》,作者通过祥林嫂在悲剧性社会里悲剧性的一生,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从心理学上讲,人生的最大痛苦莫过于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因为它不但有损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更为主要的,是它可以毁掉一个人的前程,导致人生的悲剧。而祥林嫂经历的却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还有生活上的。她可以说是悲剧的化身,因为她历经了人世间的所有痛苦,带着满心的屈辱与伤害,终是离开了我们。为什么说是“终”?她的死,是偶然中的一个必然。即便她没有寻死的意愿,即便她还有生存下去的意念,她还是会被社会中那只无情的,黑暗的手所杀害。祥林嫂在生活中受尽苦难,历尽嘲讽,在封建礼教冷血的狞笑中步履艰难地走着。这时候,死亡对她来说,已不再是恐惧。在现实的痛楚里,死对她来说更像是一种解脱。作者塑造了这样的一个悲剧形象,不仅是为了控诉社会,还为了控诉那种社会下失去了血性的人,更是对贫苦大众的一种同情,同时呼唤人们反思社会制度,反思自我。鲁迅的作品可以说是社会的一个蓝本,透过它,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当时的社会以及社会下的种种。它关注的不仅是社会的过去、现在、未来,还关注社会中人的生存与发展,是集社会关怀与人文关怀于一身的。把人放在社会中来写,又通过人来反映社会,因为鲁迅知道“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

其次,我们学习鲁迅的作品,我们除了学其中的精神,还应学其写作的技巧。比如,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我们就应学习作品中“精辟独到的议论”。文中的议论以确凿不移的事实为依据,先详写刘和珍、杨德群烈士的牺牲过程,在这基础之上再得出北洋军阀政府此次暴行远远超过历来中外杀人者的“伟绩”和“武功”的结论。这样就用铁铸般的事实毋庸置辩地说明了原来令人难以置信的观点。而且文章的议论具有深刻的哲理性,比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警策精粹的箴言告诫人们: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具有不避锋芒的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除了议论之外,还有“爱憎分明的抒情”,文中采用了反复、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洋溢着澎湃的激情,从而增加作品的抒情气息,如为了突出刘和珍的形象特征,多次运用了“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句子。

鲁迅曾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在《祝福》中作者就用了“画眼法”(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祥林嫂前后眼睛的变化刻画来表现她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表现她命运的悲惨。俗语说:“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一个眼睛,别样眼神,充分展示了祥林嫂从善良做人,勤快耐劳,到失去对生活的信心;从坚忍顽强,到麻木迟钝,只求死后平安的悲苦命运的轨迹。祥林嫂是一个不易被生活压垮吞噬的人,但她最终被这样的社会压垮吞噬了。祥林嫂是旧社会勤劳善良,安分顽强的下层劳动妇女的一个典型,而旧社会却让这样的一个劳动妇女欲生不行,欲死不能。祥林嫂的眼睛概括了祥林嫂一生的不幸,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形象地表现了祥林嫂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一步步逼到绝境的过程,我们也就见微知著,从她的眼神变化中看到了旧制度一口一口地吞噬善良的劳动妇女,从而更加清醒认识到封建礼教人吃人的罪恶本质。真可谓是“一圈眼神细刻画,写尽人生悲苦命”。在文中, 鲁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文中的“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同时也是故事的目击者,根据“我”亲身的见闻展开故事,这样就能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加强对读者的感染力量,而为故事的主人公争取到更大的同情,通过“我”表达出来,和故事情节有机的联系起来,直接感染、教育读者,加深作品的悲剧性。

观其文,我们犹如重返那段历史;悟其神,犹战鼓急敲催促前行;学其法,文字如生命之灵长生机勃勃。

年代已离我们远去,但并不意味者鲁迅的精神和技法不适应于社会,恰好相反鲁迅的精神实质和写作技巧与我们是密切相连的。在深刻的解构和思索后,在认真的分析和探究后,鲁迅作品于今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和写作指导。“其神我悟,其法我学”,让鲁迅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重现光韵,让鲁迅成为新时代青年的指路明灯是中学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荣光所在。

上一篇: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下一篇:高中政治学习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