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语文学习的生态圈

时间:2022-10-15 04:07:26

构建语文学习的生态圈

“生态”一词,原指生物的生存状态、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现在,人们常用“生态圈”来表达健康、和谐、主动、绿色、共赢等诸多的意义。

学生的学习也应该是一个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里,每一个孩子都能自由、全面、积极主动地向上生长,并且协作分享,获得每一个生命最大程度的完善,获得群体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尤其是语文学科,其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既是工具,又承载着思想、文化、价值观的传承和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他学科的学习效能,同时,喜怒哀乐的情绪总是自然和不自然地通过语文的方式得到表达和强化。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唤醒每一个孩子生命最深处的内驱力,发掘他们的潜能?如何利用语文本身,帮助他们建立起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针对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设计符合这一个“个体”的课程?如何实现生生之间的良好互动,自发地形成有生命活力的班级氛围?等等。教师要基于这些思考,着力打造语文学习的生态圈,以唤醒学生的内驱力,帮助他们建立起内心世界的秩序,并主动参与课程设计,实现个人发展和集体成长的共赢。

笔者在参与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让每一个儿童主动参与课程设计”的研究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构建班级群中的“生态小圈”,众筹每个人的智慧与激情

班级是作用于学生成长过程中最直接的外环境之一,它与学生的关系,犹如盆土之于盆栽,只有班级文化和谐、积极、向上,学生个人的成长才会更加自然、顺畅。

通过调查和思考,笔者在与学生讨论碰撞的基础上,在班级中组建了四个全新的职能“部门”,分别为“真人图书馆”“三三出版社”“活动策划部”“好书推荐局”,公开招募负责人,并由负责人招兵买马,形成团队。其中,“真人图书馆”“好书推荐局”轮流负责每周一堂校本语文课的组织和实施,“三三出版社”“活动策划部”每学期至少要进行一本书或一次活动的策划、组织活动。具体内容如下。

1.“真人图书馆”,分享我身边的好故事

每个孩子身上都会有一些特别的经历,比如旅游见闻、参赛故事,甚至是生活中的尴尬――被困在电梯里、在商场跟爸爸妈妈走散了、陌生人敲门到底开不开、生病的体验、养一只小宠物的过程、亲人逝去的痛苦等等,“真人图书馆”欢迎同学们来讲述这些故事。在讲述过程中,有的学生配上精美的PPT,有的做了简单的小道具,有的设计了有趣的互动环节以增强听众的参与性,有的甚至请来了爸爸妈妈跟自己一起分享……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培养了选材的能力、表达的能力、听的能力,也在同龄人的故事中,获得了精神成长的因子。

2.“三三出版社”,有才、有心,就能任性

“三三出版社”成立于三年前,现在已经升级为“六三出版社”。出版社得到了家委会的赞助,所以有内部出版发行的能力。只要是班集体成员,有八页(后来升级至十页)及以上的原创内容,都可以向出版社提出出版申请。如果通过了社长组织的考核,就可以在班级内部出版。迄今为止,出版社已出版了《我家是动物园》绘本系列、《柴斯特的故事》系列、《小瞿画恐龙》《孙游记》等多部学生个人作品及合集。学生对于写作的热情被点燃,出版一本书对他们而言,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而变得触手可及。

3.“活动策划部”,想干就干才过瘾

活动策划部每学期必须开展至少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完全由该部门开发、设计和实施。比如三年级的时候,学生中掀起了一股“怀旧风”,包括妈妈们也常常在QQ群和朋友圈秀孩子们幼儿园时的照片。“活动策划部”便策划了“重回幼儿园”的活动,先是通过竞选,选出“故事哥哥”“故事姐姐”,带着故事和礼物去幼儿园看望小朋友,再利用儿童节,全班一起回到幼儿园,跟小朋友们结对联欢,指导小弟弟小妹妹做一张小小的心愿卡。后来,这个活动不断延伸、拓展,幼儿园的弟弟妹妹们决定来小学回访,于是,“活动策划部”又精心考察小朋友们参观校园的路线,竞选“小导游”,分为“全陪”和“地陪”,给小朋友提供了全程五星级的贴心服务。这些活动,让语文学习变得自然、自由、自发,学生因而也感到无比快乐。

4.“好书推荐局”,会选书,也是一种能力

对当下的很多人来说,痛苦往往不在于资源的缺乏,在于因为选择太多而无从选择,“好书推荐局”则给了孩子一个学习选择图书的平台。两周一次的好书推荐沙龙,由“推荐局”承办。从报名的同学中进行筛选,每个同学至少做两分钟的分享,既要说清自己分享的理由,又要介绍自己获知这本书的途径。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从网络、报刊、书店、图书馆等渠道了解经典图书、热点书目、最新书评等信息,打开选择的视野,习得查询的方法,提升阅读的效能。

二、构建学生内心的“生态微圈”,唤醒内驱力,生发行动力

与“外因”相比,“内因”之于事物的发展往往起到更加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能够建立起每一个复杂的内心世界本身的秩序、动力、调节系统,那么,当个体在面对外部环境的干扰、诱惑的时候,就更能坚守正确的方向,成长因而也更有力量。

1.“我跟他很像”――从阅读中照见自己

阅读的意义之一,就是经由阅读寻获自己,获得精神的滋养与灵魂的启迪。《窗边的小豆豆》《绿野仙踪》《我要做好孩子》《草房子》《勇气》……都是极棒的作品,作品里的人物并不完美,却个性飞扬,就是活脱脱的儿童本身。在共读中,可以请学生从书中找出一个跟自己很相像的人物,重新读这个故事,站在他的角度思考:当遇到这件事的时候,如果我是他(她),会如何选择?我的选择会不会让事情变得更好?怎样选择,我才能成为更好的那个自己?然后进行分享,在他人的故事中,剖析自己的内心,让阅读的力量渗透进灵魂的根部和细部,从而逐渐接近理性,涵养更加健全的人格。

2.“每人一本书”――在记录中实现成长

笔者一直觉得“大作文本”“练笔本”之类的说法,是横亘在学生与习作之间的一道坎儿,因此,经常会让学生给每本习作本取上属于它们自己的名字,甚至鼓励学生同时准备多个本子,每本可以是不同类的文集,画上封面,写上前言。有一个女孩子,甚至准备了四种颜色的活页纸,根据她写故事的心情进行选择:粉色代表温暖,绿色代表快乐,蓝色代表忧伤,紫色代表痛苦。作为一个跟随父母来锡城打工的外地女孩,她常常不能理解父亲因为爱而对她的“苛刻”,终日皱着眉头,交上来的常常是蓝色甚至紫色的故事。直到有一天,她由于留下来出黑板报晚回家,看到父亲失魂落魄来找她的模样,哭了。第二天,她交来一张粉色的纸。我把这片粉色的心情塑封起来,放在她的书包里,每次写文章之前,请她把这个故事拿出来读一读。后来,她文章里的暖色越来越多了,最终,她把所有的文章订成一本,取名叫《多色生活》。“《多色生活》陪伴我微笑着走进青春,她将永远是我的良师和益友。”毕业留言的时候,她这样写道。

写作,是疗伤、排忧、励志、表情、寻找并巩固快乐的极为重要的方式,它可以抵达学生的内心,唤醒内驱,唤醒动力,唤醒那个更好的自己。

三、构建外部环境的“生态大圈”,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只有打通了语文学习和生活之间的通道,学习才能真正醒过来、活过来。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生活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球村的建立,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视野,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丰富着我们的学习方式。勇敢地把自己和学生汇入时代的洪流里,一边走一边寻找,崭新的学习方式,就“潜伏”在我们的身边。

1.“李大菠萝”和她的喜马拉雅电台

利用暑假,利用喜马拉雅FM的平台,笔者以“李大菠萝”的名字注册成为了一名认证主播,并开设了专栏《每日一则古诗文》,分享自己在古诗文阅读中的感悟,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文字稿。学生可以利用刷牙洗脸的零碎时间听节目,还可以在这两个平台下面写短评,点赞、吐槽统统被允许。这样的师生互动方式,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很多学生甚至同家长一起收听、讨论、点评。更有趣的是,在笔者大胆尝试之后,学生也变得更加勇敢和自信,他们中有几位同学也相继在喜马拉雅、荔枝等平台上注册账号,声音,推出他们的美文推荐节目。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主动,更多元,更开放,因而也更自信,更有效。

2.来自苏州的笔友和我们的交流方式

交笔友并不是一件新鲜的事儿,笔友间的通信,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而在多媒体时代的大环境下,我们的交流方式更加丰富多彩。比如视频见面会,只需要一部手机,两地的孩子就可以在一阶段的以文会友的基础上,完成笔友之间的第一次亲切会见。可以固定摄像头的位置,这样他们便能够精心设计自己的进、出场方式,精心设计自己的台词、造型甚至道具,在不知不觉间完成属于自己的一部小小的戏剧。比如才艺分享,现代媒体就赋予了它更多的表现形式。擅长写作、绘画的同学,可以用“美篇”编辑图文,呈现自己的作品;擅长歌舞器乐的同学,可以用“美拍”拍摄小视频,展示自己的学习状态、交流学习心得;喜欢诵读的同学,喜马拉雅和荔枝都是很好的平台……学生对新媒体的学习,常常是无师自通的,他们属于这个时代,就像一尾鱼,我们必须把他们投进大海里。

对于语文学习,仅仅靠读语文课本、做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建立在学生内心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之上,建立在良性的班级文化背景之上,建立在掌握开放多元丰富的学习方式的基础之上。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只有构建起这样一个多维、立体的“学习生态圈”,才能真正让他们活泼生动地学语文,学习活着的语文。

(李燕、盛晓敏,无锡新区实验小学,214000)

上一篇: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电气说明书翻译 下一篇:浅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