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绿色节能\和谐共生的保障房社区

时间:2022-10-15 03:08:09

营造绿色节能\和谐共生的保障房社区

摘要: 通过对具体项目的分析,从项目选址,产品类型,单体设计和绿色节能等几个重要节点分析绿色节能、和谐共生的保障房社区营造过程,在实践中中具有应用价值,期望对相关实践者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保障房;共享;和谐;绿色节能;设计

中图分类号:TM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住房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发展,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日渐成为国家住房政策的重点。保障性住房作为政府在住房领域实施社会保障的重要图集,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公平是其基本价值理念,这应该也是落实保障房制度基本价值取向。建筑作为耗能大户,据统计2008年时我国城镇住宅能耗已占全国建筑总能耗的26.2%左右,而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处于大规模减少初期,在保障房中进行绿色节能设计,有着政策上的先天优势,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示范效益。当然,促进保障性住房的公平性和推广绿色节能理念牵涉到政策、制度、分配等方方面面,不是一言蔽之。本文从深圳莲塘地块罗湖区保障性住房项目实践出发,仅从设计层面谈谈对着这两方面的思考和认识。

1案例概况

莲塘地块罗湖区保障性住房项目由深圳市罗湖区建设局开发建设,为深圳市重点保障房项目。工程用地位于罗湖莲塘梧桐山脚下,国威路延伸路段将基地分为南、北两块用地。地块东北两侧临规划的市政道路仙桐路,西面为市政绿地和生态小区仙桐渝景,南面为国威路延伸段。 项目用地面积总用地为37298.04平方米,总建筑面161672.16,计容积率建筑面积共约123240万平方米,由10栋高层保障房、1栋多层幼儿园、1栋多层商业组成及地下车库组成。

2方案理念

基于对促进保障性公平性和推广绿色节能理念大的前提出发,在莲塘项目的设计实践中,提出均好、开放,共享,低碳的设计理念,结合保障房自身特点,通过项目选址,产品类型,单体设计和绿色节能一系列策略的运用,试图通过低成本手段,营造绿色节能,和谐共生保障房社区。

3 项目选址和产品类型策略

由于大多数保障性项目选址都存在选址偏远的情况,产品单一的情况,居住者又多为低收入群体,这使得该部分人群居住空间出现聚集化和边缘化,在制度上人为强化了不同社会阶层在空间上的分化,造成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与保障房促进社会公平的社会稳定的初衷不符,更不利于社会和谐。本人亲身参与的几个保障房项目就存在选址偏远,交通不便,存在空置率高或滞销的情况。

从居住模式上也不难看出,如果着眼于将不同收入阶层混合居住,可以通过中高收入群体的影响,改变低收入群体的行为模式,使住宅质量和城市邻里的生活环境质量都得到提升;;同时高收入群体的更明显、更严格的社会行为准则可以规范每个混居邻里成员,从而降低区域犯罪率;最终低收入居民可以得益于更多的就业机会、教育设施、安全性和更好的地区社会服务,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公平和目的。

因此,选址应适宜,产品多样,混合居住是理想的模型。

本项目选址位于罗湖莲塘梧桐山脚下,北面紧靠山体,山体景观资源丰富,使得景观资源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属;北侧和中部道理紧靠市政路,交通便利,便于保障对象选择公共交通;紧靠深圳市重点,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平衡和分配;本项目产品类型基本涵盖了保障房的各个种类,限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等;在户型面积上,从1房到3房,在满足国家保障房的标准下,通过精心设计套型配比,满足各层次人群的需求。这样即可以避免产品单一带来的群聚效应,又可以促进各层次人群的沟通和交流。

当然,项目选址和产品类型的选择往往超出建筑师能力范畴,但建筑师如果有机会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可以在政策制定层面建言献策,也可以在产品配比上多做优化比较。

4 规划布局策略

4.1布局规划

围绕开放、共享概念,南地块布置公共租赁房,北地块布置经济适用房和公共租赁房。并在两个地块的结合部位布置幼儿园、社区居委会、社区警务室、邮政等社区配套设施。所有的保障房均按照塔式高层建筑设计,共分为10个塔楼,保证在立面形象和城市空间的均好性。北地块设计布局采用周边点式围合式布局,围合形成一个中心大庭院,并结合架空层的设置,拓展活动空间和绿化面形成共享空间,使每个住户都能均好的享受小区空间,满足社区实际交流需求;南侧地块成“L”形,地块狭长,为优化节省景观空间及组团绿化最大化,采用“一”字形布局,使楼栋之间无对视。周边布局和“一”字形布局及各个户型均有最佳朝向,内部日照通风良好,从而实现设计的均好性。中间布置的公共配套设施小区住户的同时兼顾对外开放。这样即解决了购物效率,客观上也营造一个平台,促成各类的人流,促进社区的和谐。

4.2单体设计

单体设计是保障房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依据均好性和共享的原则,对户型设计进行多样化的设计, 在保证外观和谐统一的情况下,既能照顾到低收入人群的心理需求,又可以避免失去中等收入人群的吸引力, 满足不同收入群体居住需求,可供不同群体选择的多样性是形成混合居住社区的基础, 还可以一定满足市场需求,降低保障房开发商的市场风险。

本项目共有三种保障房类型,45平米一房的公共租赁房,60平米的2房经济适用房和人才公寓,90平米以下3房的限价商品房,设计以最优的户型配比,结合户型自身特点,公单体设计融塔式住宅的集约与板式住宅的通透于一体,突破了传统一梯多户住宅塔楼的封闭、局促,做到南北通透,电梯厅、楼梯及公共走道均可自然通风采光,户型设计标准上,套内使用空间均统一标准,朝向和景观接近,利于后期管理工作的开展;并且针对保障性住房的特点,依照大小权衡利弊,在户型朝向,功能分区、平面尺度等方面都进行合理的安排精心的设计,均做到全面紧凑高效,确保舒适实用,彻底改观保障房设计粗制滥造的印象。

建筑外观尽量减少楼栋之间的差别,单栋建筑造型设计考虑保障房造价限制的特点,摒弃繁琐的构建,通过有机组织空调位凸窗等必要元素,形成简洁大方的立面造型,整体形象既鲜明、简洁清新、大方,从第一观感上改变人们对保障房的认识,增强对社区的认同,促进小区和城市形象的融合。

4.3景观设计

保障房由于种种原因,对景观设计的认识和投入上不住,多数保障房社区基本没有景观或者设景观设计粗制滥造,使得整个小区档次较低,造人们对保障房小区的不良观感,丧失了化小成本营造好效果的良好机会。本项目从一开始就重视景观设计,总体上强调整体绿地率和景观设计的均好性,遵循共享和多样的原则。南地块强调景观设计中采取了步移景异、曲径通幽的手法,丰富了户外空间变化效果,北地块小区设计,规划采用大片集中绿地的方式,结合规划整体布局与步行空间序列,设计了带状绿化空间,使绿化系统贯穿至楼宇之间,使住户尽可能接近绿化、看到绿化、享受绿化。

4绿色节能策略

很多地高价住宅捆绑绿色概念,使得在认识上普遍存在误区,认为绿色建筑就是“高价建筑”。绿色不等于高消费,绿色建筑是一个综合的指标,其实简单说来就是四节一环保,就是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以及环保。只要树立正确的节能和设计理念,通过一些常规的技术应用,在增加不多投资的情况下即可获得很好的节能效果。以本项目为例,通过一系列设计层面的手法,有针对性的开展节能设计,

节地:在满足容积率和限高的条件下,优化建筑距离和高度比值,创造适宜的建筑密度。高层建筑分为10个塔楼,沿周边点状设置,围合形成一个中心大庭院,在一层设置较多的架空层,拓展活动空间和绿化面,满足实际需求,并结合社区广场对外开放,与周边共享。充分利用地形高差主塔对地下的开挖,做地下车库,实现节地目的。

节能: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建筑体形、朝向、楼距和窗地比,利用阳台、飘窗等遮阳措施。点式布局及部分底层架空等措施,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 选用高效节能电梯等节能设备,绿化种植适应深圳气候的乡土植物,选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对身体无害的植物。设计立体绿化,丰富城市景观,减少热导效应等。

节水:完善系统自动监控设施,对水池溢流等情况发生,系统自动发出声光报警;加强物业管理,定时对管道进行巡查,做到管道漏损及时,加大地面渗透,降低地表径流,将雨水收集,重新加以利用,作为绿化景观用水等,采用节水型卫生器具,

节材与材料利用:设计中的四种户型,统一标准,便于装修批量化,所有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商品混凝土,所有砂浆采用预拌商品砂浆。结构施工与装修一次到位,避免重复与浪费。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只要设计理念正确,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并不需要过多的资金投入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就可以达到营造一个构建绿色节能,和谐共生的保障社区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本项目已通过深圳市绿色建筑铜级认证,国家一星的也在认证过程中,并且本项目也获得了全国保障性住房优秀设计专项奖三等奖,深圳市保障性住房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5 结束语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在我国刚刚起步, 并且处于需要大规模建设的时期,在这个阶段进行建设模式和设计理念的探讨和尝试, 对于今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 有着积极的意义。建筑师作为保障房设计活动的实践者,应以更加严谨务实的态度,更科学先进的理念,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推动保障房朝更利于社会公平,绿色节能及和谐共生的方向进行。

参考文献

[1] 基于混合居住的城市毗邻隔离住区更新建筑学报, 2013(03) :535. 杨昌鸣 张祥智 李湘桔

[2] 焦怡雪. 促进居中融合的保障性住房混合建设方式探讨[J] . 城市发展研究, 2007(2) : 45 46.

[3] 田 野, 栗德祥, 毕向阳. 不同阶层居民混合居住及其可行性分析[J] . 建筑学报, 2006(5) : 58 59.

[4] 濮慧娟. 保障性住房设计特色[J] . 上海建设科技, 2009(10) : 11􀀁12.

[5] 建设部.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2006

[6] 深圳市 . 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JG18-2008

上一篇:关于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讨论 下一篇:建筑桩基工程检测质量控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