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课堂中的情境创设

时间:2022-10-15 02:15:23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中的情境创设

(青海省民和县史纳学校 810800)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课,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导入设计的作用不可低估。一个好的情境创设,往往能够促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利于引发起学生对所发现问题的思考与探究情感,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因此,教师应让每个学生从情境中产生问题,发现问题。一堂课要有好的开头,就能先声夺人,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1创设的情境要生动有趣

数学源于生活,也将服务于生活。生活正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小学数学教学的呈现形式必须从直接呈现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走出来。要紧扣生活,使数学生活化。另外,兴趣是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学生对数学是否有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创设情境激趣,不仅在当前可以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轻松愉快,而且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将产生持续的影响。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会思考

思是智力的核心,只有通过思维活动,学生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规律,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数学学科自身的系统性、抽象性决定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学好数学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数学课上,应积极创设情境,诱发学生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逐渐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数学的形象性、趣味性、艺术性,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渲染气氛,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产生主动参与的要求。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上课一开始就神秘地问学生:“谁有办法知道校门口草坪的面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分组讨论,各种各样的方法和结果应运而生,老师很轻松地引导学生得出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设置疑问,不是为了难道学生,而是要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产生自主探索的内驱力,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善于学习

现代教学论指导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课堂上要营造一种宽松的、适宜沟通的气氛,教师要努力创设师生互爱、人人平等、教学民主、生生和谐的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发展学生创造性的保障,所以平时教学时,要关心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可以交心的朋友,让爱充满着整个课堂,学生之间形成了和谐友好、互助、竞争的良好关系。课上,也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反馈、互相倾听、互相激励、互相合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学生更能将郁积于胸的感情抒发出来。例如: 在学习“简单的统计”时,设计这样的情境:1.出示操场上踢足球、打乒乓球、打羽毛球等体育活动的录像;2.老师提问:如果老师在班中组织一次球类比赛,到底哪一类球类比赛最受同学们欢迎呢?请大家讨论一下,帮助老师出出主意,想想办法。3.讨论并反馈。指出要了解哪一类球赛最受欢迎,先要了解每一位同学最喜欢的一种球类活动是什么(收集数据),其次要看喜欢每种球类活动的人数有多少,看看哪种球类活动喜欢的人数最多(分类整理)……这样,学生不仅认识了统计过程,而且还培养了统计的观念。可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必须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数学活动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使学生真正知道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实践证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情境创设,适时积极地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从事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经验并逐步抽象为数学知识,在情境中激趣、诱思、悟理,同时发展自己得数学能力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可以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获取知识,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另外,情境教学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

2.4引导过程小结,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理论性、实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心灵深处无时不存在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实际,因势利导,通过写一写、说一说“我的发现”、“今天学习的收获”,适时地进行过程小结,使学生在合作学习后,逐渐领会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小组学习的效益使他们把在学习中摸索体会到的观念、方法尽快地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积极地保持和强化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发展自己的个性思维。

2.5培养学生合作交往意识和习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因此,在小组合作前,一定要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学习的空间,让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才能够将自己学习体会、感受、思考与大家交流、能够在倾听、交流中相互学习和提高。它是学生学习中相互借鉴提高的过程,是共同分享、探索的过程。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小组合作的功能,让学生真实有效的动起来,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能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电子版)

[2]顾长明《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小学数学教育》2010.12.

上一篇:悉尼大学的“交换”生活 下一篇:潜移默化,倾注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