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贵池区山区水稻赤斑黑沫蝉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时间:2022-10-15 02:07:17

池州市贵池区山区水稻赤斑黑沫蝉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摘要 水稻赤斑黑沫蝉近年来在池州市贵池区棠溪、梅村等山区几个乡镇局部稻田危害严重。阐述了贵池区水稻赤斑黑沫蝉的寄主与危害特征,总结了其发生规律,提出了综合防治对策。

关键词 水稻赤斑黑沫蝉;危害特征;发生规律;防治对策;安徽池州;贵池区

中图分类号 S435.11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7-0136-01

水稻赤斑黑沫蝉俗称黑壳壳虫,在贵池区主要分布在棠溪、梅村等山区几个乡镇,主要危害水稻,近年来在贵池区这几个乡镇局部稻田危害严重。它以若虫,成虫吸食稻株茎叶汁液,造成叶片变红等症状,影响水稻产量,使受害水稻减产10%~30%。笔者从2004年起对该虫的发生规律进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并提出了科学的防治对策。

1 贵池区水稻赤斑黑沫蝉寄主与危害特征

1.1 寄主

在贵池区共发现水稻赤斑黑沫蝉寄主植物11个,主要为水稻、玉米、黄豆,在飞蓬、节节菜、毛草、马兰、水花生、稗草、蓼等上也有零星发生为害。若虫最喜欢栖息在根系汁液较多的植物上,主要取食寄主植物根的汁液。赤斑黑沫蝉在贵池区的分布范围较大,主要在棠溪、梅村等山区的稻田发生。

1.2 危害特征

稻沫蝉成虫期近距离迁飞为害水稻,成虫飞入稻田后,立即取食并为害,以成虫先刺吸水稻剑叶上部,受害部位呈现赤斑小点;继而由上而下沿叶脉扩展延伸,使叶脉变成赤红色;再由叶脉向两边蔓延,导致剑叶上半部全部赤红;最后随着水稻渐近成熟,剑叶整片变赤,继而褪色呈淡黄色,直至枯白坏死[1]。水稻受害后一般第5天即可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叶片变黄,第7天变成红色,重发田块远看稻叶变红。为害玉米时,以针状口器刺吸玉米叶片汁液,为害严重时造成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

2 发生规律

2.1 成虫

水稻赤斑黑沫蝉在贵池区1年发生1代,不完全变态,翌年5月下旬始见成虫,6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较多,10月上旬终见,成虫寿命11~41 d [2]。成虫性活跃,10:00前较少活动,多在阴天、清晨或傍晚吸食叶片液汁及花汁,有避光取食特性,成虫多集中于近田埂边或遮荫、背风的稻田的稻株上。交尾多在16:00—19:00。成虫活动范围不大,其危害状多集中连片[3]。

2.2 卵

水稻赤斑黑沫蝉成虫喜在早晨飞到背阴田埂的垂直石块间隙中和地势低湿的地方产卵,以卵在土缝或杂草根处越冬。卵散产,每处3~5粒,初产淡黄色,扁椭圆形,长1 mm左右[4]。

2.3 若虫

若虫期21~35 d,在贵池区稻沫蝉若虫期(1~5龄)生活在泥缝中,一般在石块间隙3~15 cm深的土中群集,吸食作物或杂草根汁液。据调查,若虫在石块间隙3~10 cm处约占85%,石块间隙10~15 cm内约占10%,石块间隙15~20 cm内约占5%。低龄若虫体乳白色,随着龄期的增加,体色逐渐变褐,到5龄时若虫体黑色;3龄以后的若虫复眼鲜红色。5龄若虫体长6~10 mm;雌成虫体长较雄虫长1~2 mm。雌虫腹背白斑较雄虫大,2龄后渐向上移。天亮前大部分羽化为成虫,8:00—9:00飞到附近的草丛中静伏,16:00后飞入田中[5]。若虫常从处排出体液,排出的空气吹成泡沫,遮住身体进行自我保护。

3 防治对策

3.1 生物防治

天敌种类比较多,注意保护以起到抑制作用。主要利用天敌和人工网捕消灭成虫。据调查,已知天敌属于蜻蜓目的有2种,膜翅目1种,蜘蛛和线虫也可捕食、寄生[6]。如线虫体内寄生,导致生理失常;寄生蝇寄生后若虫不能羽化;小黄蚂蚁、蜘蛛、蜻蜒、豆娘可咬食稻沫蝉等。

3.2 农业防治

一是消灭若虫。于5月下旬铲除历年多发地埂边及埂面杂草,6月上旬再彻底除草1次[7]。二是消灭越冬虫卵。在秋天水稻收割后铲除田背坎和田边杂草消灭虫卵,翌年3—4月再铲1次,或用41%农达水剂或10%草甘膦水剂喷施除草。第2次铲土后用50%辛硫磷1 500~2 250 mL/hm2对水喷田壁,可有效消除翌年早期孵化尚未出土的若虫和越冬卵。

3.3 化学防治

稻沫蝉具有暴发为害的习性,且为害十分猖獗。防治若虫应在3龄高峰后至成虫出土前,当发现田埂植物茎秆或叶片上、田埂土缝出现较多白色泡沫时即进行防治[8];防治成虫为稻田有虫3头/m2以上时开始喷施药剂,用药1次。特别是在成虫盛发期,于6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可选用阿维毒、马辛、甲维盐等药剂对水均匀喷雾,施药后田间保持浅水2~3 d。赤斑黑沫蝉一般在8:00以前和17:00以后才出来取食活动,其他时间是躲在田坎岩缝处,因此施药防治必须在17:00以后进行[9]。由于成虫飞行速度快,弹跳力强,应采取联防联治,做到同一片稻田统一施药,防治时周围田坎都要喷药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效[10]。

4 参考文献

[1] 唐春生,高家樟.稻田赤斑黑沫蝉成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1(5):421-426.

[2] 徐仁目.赤斑黑沫蝉的发生与防治[J].昆虫知识,1986(3):8-10.

[3] 朱光敏.乌沙水稻赤斑黑沫蝉的发生与防治[J].植物医生,2010(3):6-7.

[4] 熊飞.水稻赤斑黑沫蝉发生及防治[J].植物医生,1998,11(4):4.

[5] 杨勇.水稻赤斑黑沫蝉的发生与防治[J].四川农业科技,1997(3):21.

[6] 赵习义.赤斑黑沫蝉的发生与防治[J].贵州农业科学,2000,28(6):26-29.

[7] 王彬.稻赤斑黑沫蝉的发生与防治[J].植物医生,1996,9(1):8-9.

[8] 罗秦岳,许淑敏.赤斑黑沫蝉发生危害及综合防治[J].湖北植保,2011(2):29-30.

[9] 谭春丽,吕岩,王燕.稻赤斑黑沫蝉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09(4):26.

[10] 李云国,贾仕康,李启洲,等.稻赤斑黑沫蝉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2005,25(2):15-17.

上一篇:中药饲料添加剂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下一篇:4种中草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