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时间:2022-10-15 01:15:41

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摘 要】地理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和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地理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将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地理教师要将《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基本理念贯穿于教学中。

【关键词】地理教学;生活化;案例;地理实践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基本理念之一。要实现这一理念,地理教学必须体现生活化,即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地理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激发地理学习兴趣,体会地理的价值并为其成人、生活、就业做准备。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就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教育使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和激情,使学生走向社会后发现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感到“学无以致用”。因此,地理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将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为了实现《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明确地理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脱离生活、脱离劳动的传统教育,会扼杀学生的身心发展,其结果培养的是一群无用的没有创新精神和胆略的“书呆子”。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

地理教学的生活化,是课程改革和时代的要求,是我国《地理新课标》的要求。地理教学的生活化,将有利于拉近书本和学生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实践活动,体现自身价值。地理教学的生活化,有利于重塑地理学科在社会中的形象,有利于社会各界对现代地理学科应有的社会地位的重新认识。

二、创设生活化问题,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

立足教材,面向生活,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带到一定情景中去。在教学中,地理教师要充分适应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索欲和好奇心,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创设教学情景,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地理事象,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从中体验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例如,将2008年的“南方冰雪灾害”编制为“常见天气系统”的教学案例,将“5.12汶川地震”编制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质灾害形成与防范”或“板块运动”等教学案例,定然使地理课堂鲜活生动,充分彰显地理学科的强大生命力,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关注现实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

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将书本规律返还于生活案例。地理教师要捕捉生活素材,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列举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案例,会增加地理教学的亲切感。

如教学“大气的热力状况”时,可设问“为什么夏天有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为什么天空是蔚蓝色的?交通信号灯为什么规定“红灯”为停?

如教学“地球公转的意义” 时,设问:①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房屋都是“坐北朝南”的,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如果在悉尼,房间的窗户朝南开好不好?②要在北京和上海建相同高度的楼群,设计楼间距时应该有何区别?为什么?

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现实生活中身边情景里,学生有话可说,这样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活问题,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三、开发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让学生觉得学地理有用、实在

地理教师要积极开发乡土地理,因为乡土地理具有更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若能将乡土案例作为初学案例,而将教材案例作为学生自主迁移应用案例,则更能体现“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易至难”的认知规律。

地理教学中所涉及的诸如区域地理位置的评价、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分析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生产的地理因素、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等地理基础知识,以及绘制地图、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地理基本技能,学生都可紧密结合乡土地理的学习应用于地理实践。通过乡土地理学习,能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家乡是怎么样的,认识到许多地理知识就在自己身边,非常实用;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堂不应是地理教学的唯一场所,地理教师应积极开辟丰富多彩的地理实践活动。地理实践活动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环境监测、资源考察、规划开发,又可开展社会调查、参观旅游,也可以是专题活动。这样的地理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因为其打破了“封闭式”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在家乡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通过自由选择家乡地理环境某几个要素或某一要素开展综合或专题的研究,这对培养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无疑是极为有益的。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还可以使学生在考察活动中动心、动手、动脑,不断去接触、分析、思考、解决一连串问题,无疑会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走出课堂,接触各种社会事物与现象,自然而然觉得学地理实在、有用,发现许多地理知识就在自己身边。

总之,地理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加强书本知识同现实生活与实践经验的联系,从“书中学”到“做中学”,让学生感受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充分认识到生活离不开地理,从而产生地理学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S].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上一篇:对中学英语语法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新课标下职专网络课程教学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