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货币化进程中的家庭理财策略探析

时间:2022-10-15 12:56:10

高速货币化进程中的家庭理财策略探析

内容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全面建立,我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也是我国高速货币化的三十多年。本文主要探讨在高速货币化的进程中,居民如何合理应对高速货币化对存量财富的侵蚀。

关键词:改革开放 高速货币化进程 家庭理财策略

自从信用货币产生以来,经济体系便从纯粹的实体经济运行,逐步演变为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的交融运行,经济学家们把这一过程称之为“货币化”。

按照戈德史密斯的看法,经济货币化是一个经济社会中实体经济向货币经济转化的必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货币参与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比例在不断升高,在投资活动中所占的权重不断增加,参与社会剩余产品的分配比例也在逐步提高,货币的重要性在逐渐增强。

高速货币化进程对居民存量财富的影响

(一)我国高速货币化进程现状

相对于自给自足的物物交换而言,我国的高速货币化进程,首先表现在货币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比如,对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末的城镇居民来说,政府基本上负责了居民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日常生活中只有柴、米、油、盐、布等生活必需品才用得着钱,并且得有票证配给;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推进,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货币的使用范围从日常生活扩大到了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诸多领域。

我国高速货币化进程的另一个表现是货币的发行量在较短的时期中急速膨胀。从每年净投放的现金来看,我国在1981年为50亿元,2010年则为5535亿元,增长了100多倍,流通中现金则从3200亿增长到4.5万亿,增长了14倍,如果考虑到高科技的交易工具,如银行卡对现金的巨大渗透和替代效应,我国净投放的现金量增长的速度会更快。从广义货币M2的余额来看,我国1981年为1.9万亿,2010年则为72.6万亿,增长了38倍。

我国高速货币化进程的第三个维度可以用M2/GDP比率来反映。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采用一定时期的货币存量与名义收入之比(M2/GDP)。过去的30年,我国的M2/GDP比率始终是全球最高的。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在口径基本一致的条件下,选择中国、印度、日本和美国四个国家的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得到三个方面的结论:第一,从1990年开始,我国广义货币供给(M2)与名义GDP的比率一直呈上升状态,1990年为0.82,2001年上升到1.65,2010年创历史新高,达2.17。第二,我国的这个比率也仅仅比日本同时期的水平低,而高于美国和印度,2009年美国和印度的M2/GDP均在0.9左右,日本约为2.1。我国的这一比率是美国和印度的两倍,而比较接近全球公认的泡沫化国家日本。第三,我国2010年的这个比率和日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水平相当,高于日本在泡沫化早期的水平。比如,1980年日本的这一比率为1.37,1985年为1.57。通过对比,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30年的高速经济发展是和高速的货币化进程相伴的。

(二)高速货币化进程对居民存量财富的影响

高速货币化进程对居民存量财富的影响是惊人的。高速的货币化进程使居民的存量财富出现大幅度的缩水,钱本身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越来越“不值钱”。

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万元财富,经过30年的高速货币化过程,到今天应该相当于多少呢?

为了便于比较,本文分别选取1981年、1991年、2001年和2010年这四个时点来考察,来做一对比。

首先,从居民人均收入看,上述四个时点的人均收入分别为463元、1570元、6860元和19109元,30年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41倍。这样算下来,当初的1万元相当于今天的41万。

其次,从居民人均储蓄看,上述四个时点的居民人均储蓄额分别为:52.4元、786元、5780元和22920元,人均储蓄增长了437倍之多。改革开放之初的1万元,相当于当时人均储蓄的191倍,折算到今天大致和437万元相当。

第三,从居民人均GDP看,上述四个时点分别为0.075万元、0.169万元、0.752万元和2.97万元,增长了近40倍。所以,如果当时的万元财富能跟上人均GDP的增长,改革开放之初的1万元,大致和当今的40万元相当。

第四,从通货膨胀率看,根据我国的统计年鉴,从1981年到2010年的30年间,我国CPI的平均值不过5.5%,除了1988、1993、1994、1995这四个年份出现了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外,期间并没有经历长期的、持续的、严重的通货膨胀。如果把1981年的CPI定为基期,指数为100,以上四个时点的CPI分别为100、190、390、485,即总体物价水平上升了4.85倍。所以,按购买力来衡量,改革开放之初的1万元相当于现今的4.85万元。

最后,从拥有财富的社会地位和心理感觉看,改革开放之初能拥有万元财富的人,受人尊敬,被人羡慕,而如今,拥有千万资产的人恐怕也未必能有当时万元户的社会地位和心理感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改革开放之初的1万元要相当于今天的千万元。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基本上是处于资本短缺的时期,而劳动力的供给相对充裕。根据经济学的边际原理,资本理应获得超过劳动力报酬的回报,换句话说,就是资本的增值速度理应超过劳动力报酬的增加速度。

高速货币化进程中的理财策略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货币化进程,对居民存量财富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对普通居民来说,在家庭理财中,可以选择的投资品种主要有银行存款、商业保险产品、证券投资基金、股票、黄金、艺术品、房产等。为了使居民的财富能有效应对高速货币化进程的侵蚀,合理的资产配置策略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现金、储蓄等—满足家庭流动性要求即可

高速的货币化进程不利于持有银行储蓄和中长期固定收益类投资产品。在家庭理财规划的资产配置中,现金、储蓄等低风险、低收益的金融工具是家庭理财的基础,为家庭经济活动提供良好的流动性,以应对家庭的日常开支和不时之需。因为,现金、储蓄等具有充分的流动性,相当于家庭财富的血液。因此,为了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率,在理财规划中,家庭的流动性比率一般为3-6(流动性资产与家庭月度正常开支的比值)。既然家庭资产配置中的现金、储蓄等的作用不可替代,而高速货币化进程又使居民持有的现金和储蓄、国债等面临大幅缩水,所以,在家庭的资产配置中,现金、储蓄、国债等的配置在满足流动性的前提下越少越好。对于收入比较稳定的家庭,建议流动性比率控制在3即可,对于收入稳定度不高的家庭,建议家庭的流动性比率控制在4-6即可。

(二)商业保险—适度即可

保险是家庭理财的基石,是家庭财富的骨骼。理所应当地,商业保险产品也是家庭资产配置的必备产品。

商业保险有许多功能,比如提供人身保障、财产保障;对保险公司的高端客户来说,商业保险还有财富保全、合理避税和隐匿资产等功能。但它最基本的功能还是为愿意购买它的家庭提供保障。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的商业保险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保险公司也推出了许多兼具理财功能的创新型商业保险产品,一些家庭为了应对通货膨胀对金融资产的侵蚀,选择了过量的理财型保险产品,甚至把保险理财产品作为家庭资产配置的主要对象。

其实,家庭通过购买保险理财产品进行资产配置,对于防范和避免因疾病或灾难而给家庭带来的财务困难确实有效,同时还可以利用保险公司的理财专家使保险资产保值和增值。假如根据保险理财产品的分红收益进行测算,就会发现保险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一般和定期储蓄存款相当。以定期存款的方式保有财富,抵抗不了高速货币化进程对财富的侵蚀效应。

人的一生充满生、老、病、意外、死亡的风险,普通疾病也会短暂地影响家庭的生活质量,重大疾病则会让一般家庭倾家荡产。由于社会保险的低费用、广覆盖、福利性的特点,较难完全满足家庭风险管理的要求。所以,在家庭理财规划中,商业保险也是必须配置的,但一定要适度,绝对不能把更多的金融财产配置在理财型的保险产品上。

(三)“稀缺品”—量力而行

在经济学上,长时期内的“供不应求”即为“稀缺”。“稀缺品”,就是少而珍贵的物品。“稀缺品”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商品“价格的不断攀升”。有用的东西不一定值钱,但“稀缺品”,比如古董、名人字画等,由于它们带有历史、人文的印记,往往会价值连城。为了问题的简化,在本文中,“稀缺品”泛指贵金属、珠宝、邮票、古董、古家具、名人字画等。

通常而言,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是正相关的。投资的预期收益越大,伴随的投资风险也越大,这种规律在稀缺品以外的其他投资形式上表现得较为明显。但稀缺品投资却与此不同,它们的投资特点是风险小,但投资潜在收益却较高。这主要是这类物品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所致,稀缺品具有极强的升值功能,一旦购入,很少会贬值。

当然,稀缺品投资也存在几个方面的不足。首先,对这类投资者而言,要求其有相应的鉴别能力。其次,投资稀缺品所需要的资金量相对较大,投资的门槛较高,一般的家庭难以承受。最后,稀缺品的变现能力相对较弱。因此,稀缺品可以是家庭的资产配置产品,但家庭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量力而行。

(四)基金、股票—积极配置

证券市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化改革的产物。假如投资者在我国证券市场发行股票之初,购买1万元以上证综合指数为标的的指数型基金(假设当初就有这样的基金的话),投资者持有到今天,其市值接近40万。如果分别购买0.5万元的深发展A股票和万科A股票并持有到今天,两支股票的市值接近60万元。显而易见,基金和股票这些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资工具可以对抗高速货币化对财富的侵蚀。

如果把家庭的资产配置比做一个人,那么基金、股票就是理财之魂,理财之肌肉。只有基金、股票才能对抗高速货币化进程对存量财富的销蚀。积极配置基金、股票,可以使资金升值,可以使财富成长。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一般来说,上市公司都是行业前景广阔、治理结构良好、管理团队精干、经营业绩稳定、规模不断扩展的优质企业。它们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和税后利润增长率往往会超越同期GDP的增长速度,而企业股票的价格增长往往和企业的税后利润增长率正相关。

从短期来看,投资基金、股票有较大的风险。尤其在我国证券市场刚刚起步和快速发展的今天,证券市场走势很不平稳,波峰和波谷较多。但从长期来看,在市场跌宕起伏之中,优质的公司就会脱颖而出,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如果投资者在20年前秉承价值投资的理念,选择三到五家优质的公司股票,买入并长期持有到今天,肯定有效地抵御了高速货币化的侵蚀。

综上所述,我国改革开放的30多年,也是高速货币化进程的30多年。在高速货币化进程中,我国的经济保持了年均9%的增长速度,CPI的增长速度平均在5%左右。为了使居民的财富不仅能够抵御通货膨胀的影响,还能够战胜高速货币化对财富的侵蚀,家庭的积极资产配置策略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课题组.我国M2与GDP比率畸高及货币推动力弱化问题分析[J].中国金融,2010

2.林梅华,张苗苗.我国M2/GDP过高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9

3.宋红鑫.从财政政策角度看我国金融深化指标M2/GDP偏高原因[J].海南金融,2007

4.易纲.中国的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1984-1993[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5.韩平,李斌,崔永.我国M2/GDP的动态增长路径、货币供应量与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2005(10)

6.钟伟.中国金融业极速货币化的幸运和不幸.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2009-8-27

上一篇:我国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 下一篇:企业战略决策风险形成机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