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小组管理模式初探

时间:2022-10-15 12:48:20

班级小组管理模式初探

关键词:小组管理、合作意识、小组分工、创新、量化制度

摘要:实行班级多个小组化管理,是对当前我国中小学班级人数较多的有效尝试管理方法。这样有利于对班级学生的管理,并且有利于学生的全方面发展,便于开展各种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有助于开展合作式教学改革模式的实施。

面对班级状况,我开始思考现在的班级管理模式是否适合现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如何在来年新学期改变班级面貌?结合任课老师了我们分析了班级状况,觉得我班级有如下特点:

1.学生自我约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这是大部分普通班学生的共同问题。学生不是不要学,通过对学生的谈话交流中我发现即使班里最不学习的学生他对有些科目还是愿意去学的,用他的原话说:我觉得语文和历史我还是可以考及格的。个别学生想高中毕业后就创业,他们认为上大学没有多大意义或者用处。也有部分学生想考大学,但是却不抱大的希望,有混混日子的想法。

2.并不是所有自习课都是很吵闹,一般是在晚上第三节课,大多数作业做完之后。如果轮到管理能力较强的班干部值日,班级总体还是较好的。

3.值日同学各顾各的,只是完成自己的卫生打扫任务。有的同学忘记值日,其他值日同学也不主动帮助承担值日任务。同学个人的卫生习惯不太好,有些同学有随地、随手扔东西的习惯。

4.学生问问题不方便。其实学生也爱在学生之间问问题,但是碍于学校规定,可以问问题的同学范围局限在同桌及前后桌,而且学科还不一定衡,可能他周围的同学某门课普遍不好。这样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极容易导致班级某一区域某一学科都很差,而且这部分学生对此还不以为然,甚至是以此为荣。

为了解决上述一些矛盾,我尝试利用班级小组管理的模式。我的初衷是采用分组管理模式将班级事务和权力逐步移交到小组。

一、创建班级小组

我班里总共有51为学生,所以我将班级分成6个小组,其中有7个小组是6人一个组,1各小组是5人,另一个小组4人。分别按照面对面33模式摆放课桌。我分析了班里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兴趣爱好、同学关系、身高等因素进行分组。采用的分组原则为: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也就是说让小组与小组之间尽可能在成绩、学科特色上以及性别上均衡,但是在小组内部,却存在学科差异、以及成绩差异。每个小组内我又将组员按照优等、中等和后进生进行搭配。其中优等生我把他们命名为"乐学1、2",中等生命名为"善学1、2",后进生命名为"勤学1、2"。这个等级是相对某一门科目而言的,并不绝对。以我班里郑晓民同学为例,他的数学比较好,在数学科目他被定位为"乐学2"但是他的语文相对薄弱,所以他的语文就被定位为"勤学2"。为了体现组内竞争,学生在某科目的定位也不是不变的,我规定半个学期重新定位一次。(另外在安排座位上面,小组之间尽可能的照顾到男女比例、身高和视力。(后来的观察发现,相对于性别问题,视力和身高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个主要跟后来学校推行生本课堂有一定的关系。)而在组内,我将两位自我约束能力较好的组长安排在中间,自我约束能力较弱的学生安排在斜对角。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学生的课堂讨论和相互之间问问题,同时也是为了约束组内同学闲暇时间聊天。

二、小组建设

小组建设是班级小组管理的是个关键,小组是由学生组成的,所以我们所做的所有工作都要围绕学生和小组来进行。

1.小组考评办法

为了形成良好的组间竞争,组内合作,更好的管理学习小组,我和班委制订了"高一(1)班优秀学习小组考评办法"。以达到对小组进行量化考核和管理的目的。在该办法中,值日班长负总责。他一天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维持班级纪律,另外还要协调其他班委工作。

2.小组谈话

在建组初期,要让学生知道这个新组建的小组的优点和不足。在小组组建初期,我花了3周时间和每个小组组长、组员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和组员一起分析了每个小组组员的特点以及优缺点。让每个人知道我们组建班级小组管理模式的目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互相合作、互相批评。同时听取并记录每个组员对小学习模式的看法。刚一开始学生对小组的认识并不是很强,学生提出的意见大多数围绕着自己小组里某些科目强弱的问题。不过因为新鲜感,小组的创建工作也还算是顺利。

在小组谈话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有耐心,而且还要会聆听。通过小组谈话我还了解到学生对一门课的兴趣产生的来源有很多,最主要的是老师,其次是考试成绩(也就是成就感),再次是学科特色符合他的认知规律。

3.每周进行班级小组总结。

每周末我会对每个小组做一个点评。参考的依据有班长根据每天值日班长记录的情况每周汇总,年级组、学校的两项竞赛得分,任课教师的反馈。点评内容包括纪律、卫生、课堂、课余活动、好人好事等,有的地方具体到小组和人。

4.每月的班级活动点评

通常我将班级活动放在周末上午(我校周末上午四节课均为自习课),控制好时间,在活动结束之后对每个小组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评价,哪些地方做的好的,哪些地方组员之间缺少配合,某某同学个人能力很强,但是缺乏跟组员之间的配合,等等。同时也不忘给组织策划的小组予以表扬,予以掌声。

5.小组组长培训

我所确定的小组组长的成绩相对来说较好,平日里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在纪律、卫生、行为习惯方面都表现良好。在小组组建初期,我就找来每个小组的小组组长,并将班级的实际情况分析给各个小组组长。告诉他们实行班级小组化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组织他们观看一些小组合作模式运作的比较好的学校的课堂视频。

三. 小组文化建设

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优秀的文化可以在无形当中潜移默化的感染人,团结人,催人奋进。因此小组文化建设这是维持班级小组化管理模式正常进行的核心,它关联着小组能否自我良好的运行,形成凝聚力。我通过如下方式来尝试。

1. 小组活动

以往班级活动都是由班委负责策划和实施,现在改为由小组负责设计,设计原则参考"优秀小组考核办法"。每个小组按照"办法"要求,公平的参与竞争,争取承办权。班委只是负责审核方案,确定最后方案。然后由小组负责活动的组织,同时班委为其创设条件配合活动的组织开展。学生自己设计的活动往往更适合学生的认知和喜好,更何况还是他们自己组织的,所以学生更加的放的开玩。

而我作为班主任要做的就是在边上给学生加油,给学生拍照,寻找活动中的闪光点,为活动结束时候的评价找素材。

2. 小组文化

期中考试过后,按照班里原先的安排,班里开始展开为小组命名,设计组徽,建立组规组训的活动。那节课上,学生纷纷上台介绍自己小组的特点。从他们的神情当中,我看到了他们渴望被人认识,被人认同。

3. 小组周记

以往写周记我都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写。这对于学理科出生的我来说是一个挑战,每周都要看完51本周记,而且还要写上一些东西和学生交流,这真的是一项困难任务,每次见到学习委员把周记捧过来,我都有种喜忧参半的感觉。有一次因为要参加学校的教学比武,那一周的事情很多,没有时间看周记。我就在班上布置任务,每个小组让小组长推荐一位同学写一篇"小组周记",题目为"我的小组"。写好后,交给组长,由组长组织组内成员批阅,之后再交给我。没想到那一次周记很成功。写的同学很认真,批的同学也很负责。之后我就对这个做法进行了改进。小组共用一本周记本,由我负责命题或者小组自由命题,组员可以旁批,然后再交给我。通过这种形式来提高小组成员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沟通,并以此提高写作能力。

四. 反思

优点:

1.班级小组化管理有效减轻了班干部的管理难度,较好的形成了良好的班级秩序。第二学期我班里学校的两项竞赛在普通班中得分排在第一位。

2.能较好的培养优等生。部分学生在合作、讨论的学习模式中找到了自信,他们觉得自己也可以学的跟他们原先心目中那些高手一样好,通过一个学期,确实有部分同学也做到了。班级里大部分同学已经形成了一个你追我赶的,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的学习模式。

3.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有助于更好的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

困难:

1.在给学生分组和给学生定位的时候,没有较好的标准。

2.后进生还是较难转化。个别学生他只做到不给班级扣分,但在学习上刚开始还较有热情,后来就更加不愿意学。

3.与学校的管理有冲突。这样的班级管理模式使得学生更加的活跃,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和个性体现。学生期望有更多的时间给他们自由讨论发挥,但是学校里要的是安静。

4.对老课堂模式有极大的冲击。对于部分一讲到底的老课堂模式,教师觉得学生不看黑板。(这样的作为编排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要看黑板必须要侧转过身。)学生觉得看黑板累,而且麻烦,因为从写到看黑板每次都要调整位置,不像以前抬头就可以。所以我班里学生对老课堂模式比较反感。另外,在组织课堂讨论模块的时候,部分教师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偏短。

我觉得,当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班级管理模式同步配套时,这样的教学改革才更有生命力,才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颖.《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合作学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

[2]周新桂费利益.《探究教学操作手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3]李春华.《合作教学操作手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上一篇:毕业班教学管理策略与行动实践 下一篇:走进学生心灵,做好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