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拨有效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

时间:2022-10-15 11:11:26

点拨有效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

摘要:阅读是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是阅读主体见之于文本的一种创造性活动。阅读时,学生往往会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语文积淀和审美感知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因而常常对文本会作出多元解读。为了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和创造性阅读,教师既要珍视、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同时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和点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方法;能力;创造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见,阅读是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是阅读主体见之于文本的一种创造性活动。阅读时,学生往往会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语文积淀和审美感知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然而,语文阅读不同于一般的文学欣赏,它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学习行为。学生由于阅读能力、理解水平的差别,他们对文本的解读会有高低、深浅、正误之分。阅读教学的任务不仅要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更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教学中,老师既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又要对学生的阅读方法加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形成。如何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能力,可尝试以下方法。

一、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解读文本

新课标“倡导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尊重学生的多元化理解。”“倡导学生的感悟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深入到字里行间,与文本中的人物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沟通,让他们亲自去品读、去咀嚼、去揣摩、去感悟,以此来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来感受语言文字的律动,来打动自己的内心,来激发自己的情感。如教读《背影》一文时,由于文章语言质朴、平实,描写生动、传神,情感蕴藉、真挚,因此,根本就不需要让学生根据老师的预设去找什么几次背影、几次流泪,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走入文本,在他们充分阅读、充分感悟、充分体验的基础上,抓住几个点来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即可,如: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哪一处?试着描述一下你被感动时的真实心态。学生就会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站在文中人物的立场上,揣摩并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父亲对儿子至诚无私的关爱,儿子对父亲的内疚愧悔,父子之间的那种真挚的情感,令人动容,令人感喟。

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鉴赏解读文本

比较鉴赏阅读是一种最有效的创造性阅读方法。中学教材的编排体例,或是按主题、题材,或是依文体、体裁,因此,所选课文多有相同或相似点。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在解读文本时,从多个向度链接到已读的同类文章,通过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揭示出新的、更深刻的意义。如阅读《岳阳楼记》时,就可与之前学过的《醉翁亭记》进行比较阅读。两文在思想感情与写作手法上都有很多相似与不同之处。从思想感情上进行比较:欧阳修与范仲淹是同一时期的人,且身居高位,而且欧阳修就是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思想才被贬的。文章写于两人被贬之后,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所追求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思想,主要突出一个“忧”字,但《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所追求的是与民同乐,突出一个“乐”字,这两种思想是截然不同的。从写作手法上进行比较:两文都是写景的文章,在写景时都能抓住景物的特点写,都注意了骈散结合,动静结合。《岳》中的景物描写给人以一种波澜壮阔、气势宏伟的感觉,《醉》中一开始的景物描写则给人以一种九曲回肠的感觉,《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读之,音调铿锵;思之,文情壮美。而《醉》文虽也使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尤其是对偶句式别具一格,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还有三句成对的。两篇文章既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很多独特的地方,也正是这些独特之处,使得两篇文章千古传诵,流传至今。大家都知,一篇作品的全部意义不会,也不可能被某一时期的读者解读完,只有在不断延伸的阅读理解中,作品的深层意蕴才能逐渐发掘出来。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审读,往往就会获得新的审美感受。

三、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的批判解读文本

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去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摆脱惯性的束缚,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通过进行思辨性的批判解读,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批判性的阅读具有解构的性质,读者在阅读时,常常是通过质疑,找出作者和文本中的疑点或不足,进行新的解读,表达自己的理解。如《落花生》这篇经典课文,课文中出现了一个知识性错误。阅读时,如果不留心,就发现不出。教学中,如果老师能点出问题,让学生去寻找、发现,这不但会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还会引发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教学中,就有学生指出,文中“它的花落了,能钻进地里结了果实”句不妥。落花生的“花”没有“落”,而是它的子房特别,像一根管子插入地里把果实(花生)结在泥土里。大家知道《落花生》的主题,经典解读为号召人民应该做落花生式默默无闻的人。教学时,当老师提出这一主旨时,就有学生说这种思想和看法已经过时,至少不完全正确。在“当代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的争辩中,很多学生反对做落花生式默默无闻的人传统观点,倡导现代人应具备新的价值观:“既要像落花生那样不计名利,踏实肯干,又应像苹果、石榴那样在适当的时候展示自己的才华。”这种辩证的人生观就赋予了对文章新的解读,而这样的解读不但富于批判性,而且使更加延长了经典课文的的解读价值。又如,在教《羚羊木雕》一文,要求学生针对“文中人物对要回木雕的态度”进行评价时,就有学生质疑作者批判父母的倾向性。父母逼“我”要回木雕,不能完全说明他们就重金钱轻情义。要知道这木雕并非一般礼物,它来之不易,贵重啊!更何况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交朋友互赠礼物应该事先要向父母咨询,不能动不动就自己拿主意,这样本身就是意气用事。从这件事来看,虽然父母是有欠缺的方面,但“我”也有不对的地方。我们不能以此就妄断父母不理解我们。这样一解读,不但丰富了文本的解读,更可贵的是学生能提出独自的看法,这就是批判性阅读的价值所在。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有些解读是对文本的扭曲或是超载解读,我们提倡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元解读文本,但不能把创造性阅读理解成随心所欲地自由发挥。学生受生活经历、思想水平、认知能力的影响,他们在解读文本过程中常会出现误读、误解,这是正常的,这时就需要我们老师适时地进行纠偏、纠错和点拨,以便更好地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正确的、深层次的“对话”中去,真正实现与文本和作者的心灵对话。

参考文献:

[1]刘君《谈阅读教学中的相机点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10月)

[2]刘君《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开展有效互动》《新课程》(2008年11月)

[3]王向峰:《文本的意义解读与类型》(《东方丛刊》1998,4,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广东省四会市会城中学 526200)

上一篇:变电站设计中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 下一篇:历史教学中的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