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在延吉市防汛工作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15 11:08:54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在延吉市防汛工作中的应用

摘要: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山洪防治非工程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通过实时收集境内主要控制点雨水情、工情等信息,达到宏观掌握境内雨水情变化,实现实时预警,有效防御山洪灾害,在极短的时间内紧急转移大批的人员和财产,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关键词;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应用

中图分类号:B819文献标识码: A

一、基本情况

延吉市位于吉林省东部,长白山脉北麓,属地处高纬度地带的山林盆地,故呈大陆性气候特点。延吉市三面环山,上宽下窄,中部低矮,所以大雨一来,外洪内涝同时生成的机率较高。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使洪水具有陡涨陡落、流速快、来势猛、冲力大、破坏力强的特点,使洪水具有聚集快、侵害范围集中、难以排出等特点。受北温带季节风气候影响,降雨时空分配不均,春秋冬干燥、多风,夏季高温多雨,全年降水量基本上集中在6―8月份,且时有发生局地暴雨的现象,因此导致山洪灾害频繁。

延吉市属山洪灾害频发地区,解决洪涝灾害任务艰巨,尤其因暴雨、台风等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灾害更为严重。这些灾害防御和治理存在着覆盖面广、地形复杂,监测困难,决策缺乏数据支持与科学评估,以及缺乏先进有效的管理手段等问题。

二、系统概况

2012年,延吉市建设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系统,总投资370万元,保护全市四个镇、54个行政村、3.7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主要内容包括监测系统、预警系统、监测预警平台和群测群防体系,其中新建自动雨量监测站35个,简易雨量监测站35个,自动水位监测站2个,简易水位监测站8个,还包括预警设备、机房及会商室改造装修和各级预案的编制等。系统具备采集、通信传输、预警及、响应反馈、预测预报、决策支持等功能,共享国土、气象等相关信息,提供与国土、气象、防汛决策支持等系统的服务接口,同时将水文预报、灾害评估等相关水利模型纳入系统中,为山洪灾害多发地区提供监测、预警、决策、抢险、调度等全面的服务和支持。

三、系统在防汛工作中的应用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在延吉市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延吉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成后,宏观掌握境内水雨情趋势,并实时预警;监控流域,预报洪水形势;强化群测群防体系,完善防御预案,宣传防御知识,演练防御过程,提高全民防灾避灾意识,有效防御山洪灾害。

一是系统辐射延伸,完整覆盖,消灭监测死角。系统应用传感器等技术,将自动采集的水位计、雨量计等安装在地形复杂、偏远的地区,通过网络层的无线和有限传输技术,将信息定时采集上来,从而解决了覆盖面广、地形复杂的问题。2013年8月7日凌晨,小营镇水利所接到市防汛办的山洪预警信息后,通宵值班巡查。2时30分,当他们巡查至民主村四队时,发现河水位上涨迅猛,部分低洼地带房屋有倒塌的危险,就迅速用电话通知铜锣员、口哨员转移避险信号,同时挨家挨户上门喊人,排查危房17栋,迅速转移危险区群众,最大限度降低了洪涝灾害损失。监测预警系统全面、快速、实时的收集、传递和信息处理,提供了洪水地区分布、来水情况以及暴雨时空分布和变化,为防洪抢险和调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切实提高了防洪自动化水平。

二是系统精准监测,定位可靠,实现全方位防御。通过感知层的信息感知采集,网络层的数据传输收集,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工监测的难度,提高了监测效率和频度,也降低了人工监测带来的错误和误差,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监测困难的问题。几年前延吉市大部分地区监测信息依靠人工来观察,凭经验预测山洪,预警由责任人逐户逐人通知,通讯预警手段不健全,设备落后。系统的建成进一步加快信息的的传递和汇集速度,加大预警措施和手段,提高应急反应速度。2014年8月10日,延吉市突降局地暴雨,由于降雨分布不均匀,较大江河涨幅不大,单从江河上看并没有形成威胁性洪水,但监测预警系统显示每小时降雨量达mm,并且主要集中在市区,由于城区排洪沟和管网存在沟渠断面足、管网直径过小等问题,一遇大雨极易造成城区区域性灾害和内涝,防汛指挥部迅速对各排洪沟等危险区域加强巡逻,增加检查次数,水利、民政、交通、建设等指挥部成员单位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疏导堵塞排洪沟。该系统采集信息的及时、准确,杜绝了以往依靠江河涨幅推断降雨强度的局限性以及实地踏察、逐村逐屯监测雨情的人工操作,精准控制流域内雨水情变化,满足洪水预报精度,增长了预见期,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益。

三、系统数据确凿,及时预警,保障科学决策。应用层根据对感知层、网络层收集数据的处理、分析,以图表、GIS等各种生动、丰富的形式为决策者提供信息和分析结果,同时可以将复杂的水文模型、水利模型、数学模型用计算机模拟实现,快速、便捷地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评估。2014年汛期,正值水利工程在建,水利工程多处于河道内施工,工程复杂,工种多,又跨汛期施工,所以给工程建设带来了极大压力。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的雨水情、气象预报信息,以及对各个流域水位、流量的预测为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提供重要依据,由于提前采取了得力措施,迅速加高施工围堰,在迎水侧用砂袋护砌,加强围堰防渗等措施,施工围堰无一处决口,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取得在建工程安全度汛的重大胜利。

强化群测群防体系。编制了县级、镇级和乡级预案,制定了完备的山洪灾害防御避灾躲灾有关的责任落实、队伍组建、预案培训演练、物资准备等各项工作。二是制作宣传栏、警示牌、光盘等宣传材料,利用世界水日等平台,向群众宣传山洪灾害知识。制定明白卡,明确责任人、转移路线、转移人员及联系方式, 通过建设各类监测站,强化群测群防体系、完善防御预案、宣传防御知识、演练防御过程,提高全民防灾避灾意识,有效防御山洪灾害,尤其是有效避免群死群伤事件,达到辖区安全保障能力。

四、几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规范技术要求,加大系统建设力度。2010年7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要“加快实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基层防御组织体系,提高山洪灾害防御能力”。为贯彻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国家防办下发了国汛办电〔2010〕246号文,明确从去年开始,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县级(1836个县)非工程措施建设,由中央给予补助,初步建成覆盖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区的非工程措施体系。今后各地系统建设要严格按照给定的技术规范实施,各级防汛指挥部门要严把审查关,不留隐患,便于将来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

二是进一步完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管理体制,加强系统管理和维护。尽快出台有关政策措施,明确运行管理责任单位和系统维护经费、技术、人员、物资保障渠道,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四是进一步加强和落实保障体系建设。在依托监测预警系统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和落实保障体系建设,才能确保系统效益最大化。必须狠抓基层宣传培训工作,针对山区广大干部群众防灾意识和防灾能力偏低的现实,大力加强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必须狠抓基层预案体系建设,针对基层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的实际,指导县、乡、村制定详实周密、易于操作的预案;必须狠抓基层防御组织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灾害易发区乡镇、村组防灾组织体系,使基层群测群防体系能迅速有效地发挥作用。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向着功能更加全面、技术更加先进、作更加人性和预警更加准确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系统真正发挥山洪防治非工程措施的重要作用。

上一篇:浅谈风电厂场址的水文地质勘测 下一篇:试论项目设计中造价控制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