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学生的突然发问

时间:2022-10-15 10:14:50

面对学生的突然发问

请看一位教师执教《中国的古代艺术》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知道汉字是怎么来的吗?

生:仓颉造的。

师: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但至少可以反映仓颉对汉字的创制有所贡献。

生:是的。

师:同学们读一下“学习思考”的内容。

生: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汉字产生后的影响巨大。

(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

“老师,传说仓颉有四只眼睛,是吗?”)

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都兴致勃勃地期待着教师的讲解。令他们失望的是,在经过短暂的停顿之后,教师说道:本课的重点是书法艺术,对文字的产生有所了解就可以了,至于仓颉长的什么样,更不需要探讨。下面学习“书法”的含义……

一个思维的火花就这样被扼杀了。接下来的课堂陷入了沉闷之中,再也没有了开始时的热烈氛围。我注意观察着那位提出问题的学生,整节课,他都没有再发言。

平心而论,学生提的问题并不离谱,恰恰反映出他是一个听课投入、善于思考的学生。

也许是这个问题出乎教师的意料,打破了课堂预设;也许是教师对该问题不甚清楚,令他感到难堪;也许是这位教师更擅长以“外交语言”解决突发问题,这次只是个习惯性处理……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发问,笔者以为,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教师都要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维护学生的好奇心。试想,学生提出问题,不正说明他们思考了、参与到课堂中来了吗?这不正是课堂教学所期待的效果吗?

事实上,讲授的过程就是师生结合、共同思维的过程。教师离开学生而单独思考,那是在备课;学生离开教师单独思考,那是在自习。有经验的教师在讲授的时候,会时刻观察学生的反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对讲授的内容是否感兴趣?学生听懂没有?学生在考虑什么?思路是否跟上来了?而此时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会使教师更易于掌握学生情况,特别是学生提出了问题,更直观地反映出他们思考的内容,为我们调整、修改授课内容提供了参考。从这个角度讲,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是十分必要的。

当然,由于学生知识面较窄,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加上事先没有准备,难免会提出一些显得幼稚、可笑,甚至没有多少价值的问题。此时,教师需要做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围绕重点、难点思考,如何判断问题的价值,如何以适当的形式提出问题,而不是置之不理,甚至一棍子打死,将学生思维的火花消灭在萌芽状态。

“传说仓颉有四只眼睛”的问题,是一个知识性问题。对这样的问题,如果教师知道,就告诉学生这仅仅是一个传说,是出于对仓颉的崇拜而进行的神化,并不可信;如果教师不知道,可以让学生发言,看看学生中有没有谁能够讲清楚,这样也可以进一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果学生也不知道,那就实事求是地告诉他们:这个传说我也不清楚,但是我会认真对待,回去查一下,明天给你们答复。

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浩如烟海,教师不可能全部掌握,更不可能对每个问题都能当即给出答案。但是,我们要“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在坚持实事求是态度的同时,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汲取、不断提高专业功底,争取“不能最好,也要更好”。

上一篇:学生为何不会课堂提问 下一篇:启迪思考的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