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道之行也》的教育功能

时间:2022-10-15 09:50:36

浅谈《大道之行也》的教育功能

《大道之行也》一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大约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孔子答问的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治国平天下――铺平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

秦汉之际,变乱纷呈。先秦儒家这种从仁学的基点出发建构而成的美好社会的图景便自然地发展为“大同”理想。“大同之世”显然是对原始社会的带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大道之行也》却表达了儒家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为公”这一公有制社会的本质特点,肯定了原始民主、平等和互爱互助的人际关系。笔者经过斟酌与揣摩,认为备课中有如下几点教育功能不可忽视。

一、道德功能

《大道之行也》作为儒家的经典,“仁”是文中提出的思想,也是儒家的思想,更是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众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并以之作为治国利民的基本原则。文中的“讲信”二字,就要求社会各成员间要讲求诚信。因为当时社会变乱纷呈,动荡不安;尔虞我诈、相互欺瞒、勾心斗角。所以,儒家思想中才会出现讲求诚信的存在。把诚信作为各社会成员交际的准则,也是约定俗成的一种道德。“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一句道破了人与人、家与家之间的关系。人不是关起门来自闭,而是敞开心扉,向家人、向社会施恩与爱,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这正是儒家的道德思想精髓――仁爱。

二、政治功能

众所周知,“和”的思想是先秦儒家的重要思想,“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政治价值,即儒家学者理想中的社会至少是一个和谐、团结、和平的社会。对于当时霸权横行的时代,儒家“大同思想”及“和”的主张可以起到抵制作用,以“王道”对抗“霸道”,也正是儒家文化在中国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文中的“讲信修睦”,讲究的就是“和”字,“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维护宗法等级秩序,才能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儒家文化的发展与政治是紧密联系的,是为政治服务的。“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用现代话来说,叫做“德才兼备”。对儒学来说,要巩固统治者政治地位,必须“选贤与能”。只有“德才兼备”者,才能更好地施行“仁”政,做好“男有分”,“女有归”。(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三、经济功能

儒家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在最大的程度上教育人从“仁”出发,从而实现社会稳定,为政治谋福利。但经济教育功能不容忽视。《大道之行也》一文中的“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作者单位:黄平县翁坪中学

上一篇:浅议设计色彩表现的教学 下一篇: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