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改革的户外运动开展研究

时间:2022-10-15 09:40:28

高校体育改革的户外运动开展研究

摘要:“阳光体育”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开设户外运动课程要求、以现实为案例,运用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阐述户外运动构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新思路。

关键词:高校体育;户外运动;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323-02

一、户外运动的概况

户外运动课是指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以户外运动项目群所共有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参与户外运动及相关竞赛所具有的身体素质、心理品质和适应能力为教学目的,按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教学内容包括冰雪运动、定向越野、郊游、野外露营、野外生存能力训练、野外物种及自然知识的学习考察、高校体育户外运动训练课是以体能活动为引导,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一种模式,是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1]。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萧山科技学院在校大学生(专科)一、二年级男女生,对户外运动的理解、参与意愿和影响因素等进行调查,以随机抽样的方式获得数据,调查对象的具体情况如下:

男生143人(占48.5%),女生152人(占51,5%);大学一年级人数125人(42.4%),二年级的人数170人(57.6%)。

2.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本次对萧山科技学院在校学生随机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95份,有效回收率98.3%。抽取的本校学生先进行预测,然后进行项目分析。查阅中国期刊网关于户外运动的相关论文、期刊、专著等并通过因特网查询的方法获得最新的资料信息和研究方法。所有相关资料的汇总整理后,运用相关数据统计软件(SPSSI3.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计算处理。

3.调查结果与分析。(1)男、女大学生的参加户外运动调查:其中男143人,有104人参加户外运动占72.7%;女152人,有68人参加户外运动占44.7%。男、女样本的参加户外运动项目比例不同,用假设检验X2=∑(A-T)2/ T= 23.56,P<0.005拒绝H0,男、女同学有着明显差异。(2)大学生最常参加的运动项目的调查:大学生经常参加的运动项目排在前五位的是:篮球频数121占有效百分比39%、羽毛球频数105占有效百分比29.8%、足球频数63占有效百分比27.8%;户外运动频数82占有效百分比19.7%、其他频数81占有效百分比20.7%。有82人选择户外运动项目,占13.9%。说明中国高校大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喜好已经出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经常参加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偏多。大学生对户外运动的向往和参与人数却不成正比,从中的原因值得研究。(3)大学生每学期参与户外运动次数统计:一次的频数125占42.4% ,二次的频数94占31.9%,三次的频数51占17.3%,四次的频数25占8.4% 。每月参加户外运动1次最多,人数为125人42.4%);其次是2次人数为94人(31.9%)、每月3次的人数为51人(17.3%)、每月4次以上人数为25人(8.4%);显示户外运动的次数主要集中在1~2次(74.3%)偏少。(4)影响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主要因素有:课程、老师、同学、环境、条件等。根据调查显示在被调查者中,认为影响其进行户外运动的因素,主要集中表现在同学有67人(22.7%),周围地理环境18.6%,学校教学条件和体育课程设置。说明户外运动与伙伴关系非常重要,当然学校组织和氛围也是影响中国高校大学生进行户外运动的关键。(5)一、二年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兴趣频数统计:一年级125人 频数 64占51.2% ,二年级170人频数114 占66.3%。在不同年级的调查中,发现随年龄的增长参加户外运动的兴趣越强,一年级有64人,占51.2%;二年级有14人占66.3%。X2=7.5,P<0.01说明年龄对户外运动有着差异。

三、影响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因素分析

1.学校组织。学校的办学重心在于招生、就业和内部的转型升级,体育则及格就行,所以也不愿意多加投入,这就大大挫伤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政策上的偏向导致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都不同,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也无法深入。户外运动的开展一方面靠同行工作者的宣传和努力,另一方面靠国家体育政策指导 [2]。只要政策加以引导,完全能够开展户外体育运动。

2.设备设施、环境条件。萧山科技学院是一所二级学院校园很小,除了篮球、足球、排球外基本没有户外体育设施,比起本部的攀岩、独木桥、秋千、翘翘板及水上游乐设施来相差太远。但地处湘湖公园,周围环境比较充分:有海洋公园、天然游泳场、划船、登山等等公共资源完全可以利用。

3.个人因素和社会配套。户外运动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体育教学活动方式,是现代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3]。由于多数学生受传统教育的局限,只参与一些体育课教学的运动项目:大球、小球和田径以及体育游戏等同样可以健身,愉悦心情,没有必要浪费精力和钱去参加户外运动。在社会上户外运动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探险、攀岩比赛、越野骑行、潜水以及电视上的户外游乐节目等非常红火,与之相比在大学里看到的学生滑板、滑轮、自行车、放风筝等运动显得星星点点。

4.时间设施方面的问题。时间不充足和缺少经费是影响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重要因素 [4]。首先,在校内开课人多设施少,二节体育课90分钟学生的活动密度会很小,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去校外,无论是有安全隐患,一般学校不会鼓励,所以学生,只能在校园里打球、跑步。其次,缺少经费。户外运动装备、路费、门票和餐饮费等无形之中抑制了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积极性。

四、大学生户外运动开展的对策

1.开展教师培训,提高专业素质。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是第一位的,大学体协和专业协会应该进行培训,加强自身户外运动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学习,有了能力,才能大胆的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才能在教学中起到模范作用。

2.注重户外运动理论基础的教学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运用多媒体通过理论课教学和专业知识讲座,介绍户外运动概论、讲授户外运动(如:定向、生存技能技巧、户外急救、饮食卫生、危险因素、自救求救等)基本知识和教授各种户外装备(如:帐篷、指北针、炉具、GPS、绳索等)的使用,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对户外运动有了一个系统的概念,掌握基本的户外运动理论知识和户外运动技能。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户外运动项目,在真实环境或模拟条件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户外技术、技能及生存技术、技能的培养,尽量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技术自己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及应变能力。

3.建立户外运动俱乐部。建立大学生户外运动俱乐部的选修教学管理模式,相比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更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利用暑假时间开展俱乐部活动,培养学生真正的运动能力、运动兴趣和对户外运动的认识理解,大学生在交流、学习,沟通中扩大了交际范围,培养了兴趣为以后体育教学奠定基础;针对案例现象,应该照顾到女学生的一面,开发智力型的、休闲性的户外项目俱乐部。

4.建立户外运动网站和论坛。电子信息时代,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网的平台,通过学校网络资源建立和完善户外运动俱乐部的信息、用图片资料库对外宣传、对内活动安排、出行计划、活动小结等互动、共享。也可链接兄弟院校和专业俱乐部,丰富了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为创建健康的户外运动生活方式起到宣传和推动的作用。

5.组建户外运动项目的竞赛队伍。浙江省以野外生存、攀岩、漂流、自行车旅行和定向越野等项目为主开展竞赛运动,其中开展最为普遍的是定向越野和野营[5]。以陆地上的登山、攀岩、定向越野和海岛野外生存为主的浙江海洋学院户外运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作为二级学院的萧山分园更应组建户外运动项目的竞赛队伍为本院输送人才服务。

6.完善户外运动安全保障体系。户外运动的多数项目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针对参与对象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户外运动计划,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科学整体策划,加快保险业的发展,加强保险意识,只有建立在安全保障体系下的户外运动才是健康积极的运动[6]。

7.加快户外运动训练基地的开发建设。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海岛、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天然河流和湖泊等开展户外运动如校园定向、公园定向、露营、速降、山地自行车等运动。海洋学院的大学生野外生存基地建设为我们提供了先例。

五、结论与建议

1.萧山科技学院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理论知识不健全、学生对户外运动的了解不够,缺少整体氛围、环境条件、器械等比较落后。

2.缺少宣传,理论知识、名人或户外运动器械等都可以起到直接或间接的感应。

3.学校地处偏僻,与外界接触少,校内又没有开展这方面的竞赛活动。

建议: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工作者的教学管理,有计划、有目的、科学的设置体育课,落实教学指导思想[7]。其次,学校加大资金投入,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借鉴成功院校经验,聘请有关专家或名人来讲学,学习户外运动知识,让体育教师外出进修;因地制宜,开设些具有大学生文化特色的户外活动,教师在体育课或课外活动中穿插一些户外运动内容逐渐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帮助学生参加,最大限度满足大学生的锻炼要求,给力于高校户外运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杨汉.户外运动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6).

[2] 谢科.广东省高校学生户外运动状况调查[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4).

[3] 孙会兵.户外运动在武汉高校开展的现状及模式的探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0,(3).

[4] 张俊斌.对中国户外运动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7,(1).

[5] 马敏航.浙江省户外逼动开晨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体育世界,2010,(3).

[6] 黄亨奋.对中国普通高校户外运动安全防范管理体系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4).

[7] 侯强.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研究[J].实践与探索,2011,(9).[责任编辑 魏 杰]

上一篇:价值工程在后勤装备维修管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议高校应切实强化财务分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