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之一)/古镇周庄的“阿婆茶”

时间:2022-10-15 09:28:18

道德经(之一)/古镇周庄的“阿婆茶”

道德经(之一)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注释]

①恶已:恶、丑。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古镇周庄的“阿婆茶”

江南古镇周庄吃茶历史悠久,历来有吃“阿婆茶”,“讲茶”,喝“喜茶”、“春茶”、“满月茶”等习俗,名目繁多,被称为江南水乡的“茶道”。其中尤以“阿婆茶” (阿婆指中老年妇女)最为有名,只有喝过”阿婆茶”的人才能品出水乡古镇的韵味来,民间流传有“未吃阿婆茶,不算到周庄”的俗语。周庄人吃“阿婆茶”的习俗古已有之,如今深宅大院里珍藏着的青花瓷盖茶碗、玲珑精巧的茶盅、古朴典雅的茶壶以及釉色光亮的茶盘,都是“阿婆茶”的历史见证。

在周庄,无论市镇、农村,经常可见男女老少围坐一席,杯杯清茶,碟碟茶点,边吃边谈,悠然自在,其乐无穷、这种习俗,自古迄今,称之为吃“阿婆茶”。

“阿婆茶”喝茶方式颇为讲究,程序规范,气氛热烈。东道主定于某日请喝“阿婆茶”,数天前就发出邀请,筹备茶点,洗涤茶具,摆设桌椅。宾客纷至沓来,宾主相互招呼,依次就座。喝茶时,主人先上几碟腌菜、酱瓜、酥豆之类的小吃,作为佐茶菜,所以周庄人喝茶叫“吃茶”。沏茶用密封的盖碗或紫砂茶壶,放入茶叶,用少量沸水先点“茶酿”,将盖子捂上,待片刻,再冲入多量开水,表示真诚待客。客人喝“阿婆茶”至少要喝“三开”(即冲3次开水)方可离席,以示礼貌。

“阿婆茶”的流行,使许多农村中老年妇女加入行列,她们围着八仙桌,嗑嗑瓜子,喝喝茶,一边做针线,一边聊家常,其乐融融。当然,大家会轮流做东,以增进亲密无隙的姐妹情、街坊谊。

上一篇:起夜时别做5件事/不良卫生习惯 伤身又伤心 下一篇:太阳是最好的补药/四季养心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