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贫困地区同步推进“四化”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时代价值和基本要求

时间:2022-10-15 08:39:39

民族贫困地区同步推进“四化”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时代价值和基本要求

中图分类号: F0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中央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十报告提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这一要求。民族贫困地区如何同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是摆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面前的一个理论问题,也是迫在眉睫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民族贫困地区决不能自甘落后,必须主动探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协调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一、同步推进“四化”,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时代价值

同步推进“四化”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十二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原则。同步推进“四化”,本质是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中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核心是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让农民平等参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公平分享工业化、城镇化成果;目标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支撑工业化和城镇化,“四化”互促共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1、同步推进“四化”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四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起步和发展有赖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领域中资源要素的转移,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则将进一步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量,为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同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需要两者相互促进。

2、同步推进“四化”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进一步提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水平,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农村居民和困难群众。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四化”不够同步的问题还在凸显,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局面尚未扭转,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状况尚未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打破,工业化本身也任重而道远。在这种情况下,应牢牢把握“四化”同步发展的规律和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切实找准制约“四化”同步发展的主要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突破口,积极探索在新阶段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路子。

3、同步推进“四化”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县域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载体所必需。县域两型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核心主题和发展目标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工业化以资源节约为基础、环境保护为导向、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城镇化占地面积少、立体空间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带动承载辐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农业现代化以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全面提升农业质量为目标,通过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使用现代生产工具、全过程实现现代管理,按照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等形式发展农业。同步推进“四化”将为县域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战略载体,从而实现以工业化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以城镇化推动社会事业进步、以农业现代化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城乡共同发展的和谐局面。

二、同步推进“四化”,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要求

就省扶贫困县新晃县而言,“十二五”时期应把推动“三农”加快发展作为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基本要求,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龙头,以提升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完善新型信息化为引领,以加快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为突破口,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村公共服务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口集聚和农民普遍较快增收,不断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1、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扩大是在一定时期内“四化”不够同步、发展不够科学的集中表现,也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应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建立健全资源要素向“三农”倾斜配置机制和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着力推动“三农”走上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民生水平、增强内生功能为中心任务,进一步加大统筹区域发展力度,建立健全财政转移、生态补偿、山河协作、结对帮扶等工作机制,着力推动贫困地区走上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转型发展之路。

2、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现代化滞后是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直接表现,也是影响和制约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的主要因素。应以推动现代要素更多更快地投入改造农业、促进农村人口更多更稳地转移落户城镇为重点,进一步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城乡人口布局优化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

3、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农村公共服务发展滞后是城乡社会二元发展的直接后果,也是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应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人群覆盖面为首要任务,进一步加大城乡互动力度,把推进城市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配置与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结合起来,加快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中心村为基础的人群全覆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格局。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城乡标准的差距为重点任务,进一步加大以城带乡力度,加快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农民公共服务需求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努力让广大农民享受更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

4、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四化”不够同步的突出表现。应以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机结合的理念,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心灵美”的目标,推进生态人居建设、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经济推进、生态文化培育“四大行动”,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5、促进农业人口转移。农业人口转移滞后于职业转移是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重要表现,也是影响企业员工队伍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重要因素。应以增强农民创业就业能力为重点,转变农民培训方式,全面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促进更多农民成为自主创业者,稳定就业者和进城落户者,为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以建设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全面强化以城带乡功能,促进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迁移落户城镇。

6、深化城乡体制改革。城乡二元体制是导致“四化”不够同步的体制原因,是阻碍“四化”同步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障碍。应以增进农民利益、保障农民权益为核心,深化研究,审慎决策,大胆试验,稳步推广,积极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继续深化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

上一篇:桥梁水下基础钢板桩围堰施工技术探讨 下一篇:矿山机电设备变频控制技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