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网络小说的电影改编

时间:2022-10-15 08:01:19

试论网络小说的电影改编

[摘 要] 当代文化语境中网络小说从最初为抒发个人情感的创作,变成产业化批量生产的商品。为追求最大价值,网络小说与影视联姻经历几年的尝试后,在2011年呈现多重发展的局面。网络小说与影视共通的商品属性是彼此联姻的动力,而追求时尚化的书写模式则是其精神上的内在契合。网络小说与影视联姻现象的研究,有助于对当下社会及特定时代的精神状况和价值体系的认识,同时,亦能促进电影的繁荣。

[关键词] 网络小说;影视;商品性;时尚化

十多年前,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文学一改传统媒介传播方式,以网络为载体迅速转型为大众文学。十年前,当红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尽管黯然收场却拉开了网络小说与影视结缘的序幕。在经过数年的历练后,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的电影《杜拉拉升职记》成为2010年最大的票房“黑马”,是网络小说与影视结缘的成功案例。2011年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呈现井喷之势,被影视界称为网络小说年。《失恋33天》上映三周总票房顺利冲破33亿,成为国产小成本电影的“新神话”。 其后,动情大片《遍地狼烟》又拉开了网络小说改编电影的观影高潮。凡此种种,我们不能认为这是一个偶然的现象。网络小说与影视结缘的成功,反映了二者之间共通的本质——商品性与时尚化。

“商品性”——网络小说电影改编的动力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文化语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消费文化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商业原则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对于影视和网络文学的影响更为深刻。影视“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明显的企业化性质,创作过程中很难真正排除掉商业的影响”所以,商品性是当代电影的一个本质属性。作为商品的电影,要获得更大的价值,就要关注时代的焦点问题。而当下的网络小说正给影视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

自从2003年盛大文学旗下起点中文网,实行收费阅读,各文学网站纷纷进行商业化运作,网络文学的生存语境在消费文化的环境中渐渐发生质变,网络小说从此成为一种商品。读者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来阅读作品,网络则从网站获得相应的报酬。为了刺激更多的加入创作,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作品,收费文学网站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奖励机制。于是,“越来越多的文学爱好者受到赚钱效应的激励,不断投身到网络写作的大军中,开始‘淘金之旅’”[1]。所以,有人说网络小说,只要认识字的人都可以写作,但是关键的问题是,作品必须能够出手,能够赚钱。遵循商业原则也使得网络小说以更大的价值为目的,不断拓展自己的产业链,因此参与商业运作的网络文学会主动寻找合作伙伴,影视就是最佳选择之一。网站营销会把网络小说做商品化的包装,不同的题材推介给不同的影视公司及导演;作者也愿意将作品改编为影视剧,借此名利双收,因此,有些作者还主动参与了影视改编的过程。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突破了传统文学守株待兔的局面。对于剧本相对贫乏的影视界而言,网络小说的丰富资源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和精神支撑。

对于影视公司而言,他们往往会选择点击率较高、有相当人气指数的作品进行改编,这就使影视作品在开拍时就已经积攒了大量的人气指数,而获得高度关注,从而降低了影视拍摄的投资风险。接受网络原著的读者会带着更大的期待积极走进影院,而影视剧的热播,也会再次推动网络小说的发展。影视与网络文学结合使网站运营商、影视公司、作者及读者皆大欢喜。

“时尚化”——网络小说与电影的精神契合

当下的消费文化语境确立了受众作为消费者的主体地位,他们也是整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文学艺术的发展起到引导作用。所以,导演们千方百计迎合大众的需求,以期获得高票房。同样,网络小说的接受者在付费阅读,那么接受者的愿望与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就成为作品成功的关键,因此,接受者就“是上帝,不是接受教育‘洗涤心灵’的对象,也不是作者内心独白的听众”[2]。网络小说与影视在俘获接受者的时候,时尚性成为二者的共同追求。

(一)时尚聚焦的都市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都市已成为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现实背景。随着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城市的发展,都市阶层的分化和形成也在不断变化。近几年来,新的社会阶层层出不穷。如“白领”“小资”等,他们并非传统语意下划分的社会阶层。他们的出现给骤然间从各地汇集到都市、开始面对复杂社会和人际关系的众多年轻人提供了都市生活的典范。其中最具影响力的“白领阶层”,是企业中文职人员的代名词。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比较稳定的经济收入,较强的消费能力。因此,在消费文化语境中,他们是各类商品竞相推销的对象,网络小说和影视也不例外。

在京味十足的《失恋33天》中,我们能看到故宫、三里屯等地标性建筑,也能看到许多地铁、广场、写字楼等都市生活场景的再现。剧中人物的北京口音,如“现在的小男孩们,情义千斤,不敌胸脯四两!这就是一个喜新厌旧的物种,你丫寻死觅活的,对得起自己吗?”在八分钟相亲会上,我们还可以看到男生自述“我北京人”,女生的要求“条件是最好对方也是北京户口”。凡此种种都体现了,现代人对一线城市的向往。电影为了提供视觉的时尚性,剧中能看到日式料理餐厅、摆放的各种小饰品、婚庆策划公司、苹果台式电脑和iPad、欧美风格的房屋设计,王小贱使用iPhone4,黄小仙拿着夏普直板翻盖可调横屏手机,凡此种种都为表现白领的时尚生活。

“白领”的主要生活环境是职场,白领与白领之间的交往,也常常是以金钱为媒介进行职业的、短暂的和地缘的交往。影片《杜拉拉升职记》中海伦教导杜拉拉说:“经理以下的级别叫小资,其实也就是穷人的意思,月薪不超过4 000元;经理级别算是中产阶级,有自己的私家车,年薪超过20万;总监级别是高产阶级,年薪超过50万。保守派喜欢出国度假,少壮派为了跟他们区别开来,往往在体力上折磨自己;总裁年薪超过百万,是标准的富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以待遇为标准职场内部等级森严。谋职、待遇、生存和升迁成为白领和准白领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职场亲历者的生活经验书写及自我投射的文学想象似乎更能引起拟想读者的共鸣。”[3]《杜拉拉升职记》的主要线索是杜拉拉的升职过程。杜拉拉从行政秘书到销售总监秘书,到HR主管,到HR经理的过程,她靠着自己的勤奋和勇敢从最基层员工做到高管,该小说被誉为“职场修炼小说”。即便被改编为电影仍然以杜拉拉的职场生活为主要内容。杜拉拉“奋斗——成功”的模式,为今天的白领及准白领们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二)传统爱情的消解与重构

职场生活与爱情生活是人生不同的生活侧面,如果职场描写只对白领具有吸引力,那么爱情则具有更广泛的受众。基于此种原因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以及电视剧版的《杜拉拉升职记》改变了原著中的核心内容外企职场争斗,而将杜拉拉和王伟的爱情摆在了中心的位置,以此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当代经济的繁荣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精神面貌,在物质内容的激励下刺激了人们的竞争愿望,成功愿望。商品经济的负面影响很快露出端倪,以金钱论成败、商品交换原则成为主导之后,在人们心中各种原始欲望被释放出来无限膨胀,最终扭曲人性。爱情在消解传统的同时又重构了传统。于是对爱情的阐释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一是爱情理想化乌托邦式的浪漫想象,追问爱情的意义,探讨人生的终极价值;二是爱情世俗化,探讨商品社会环境中,爱情怎样驻足于金钱的门槛及金钱异化的爱情。在《失恋33天》中,黄小仙与李小姐的爱情观就是这两极的形象描述。黄小仙的世界,没有都市生活的竞争压力,没有高额房租的束缚,更没有沦落为房奴的境遇。她只是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因此,和前男友吃撑之后,可以不到东方新天地去购物却到楼顶寻找小夜景的曼妙与人生的浪漫。王小贱修好住所对面的霓虹灯也能感动黄小仙。黄小仙是一个把爱情当成生活、把奢侈品当做必需品的人。在她的理念中,人活着应该有意义,爱情应当剥离物质的外壳而更美好、纯洁。而李小姐则是黄小仙的反面。“嫁给有钱人”是她的理想,她是被金钱异化的女性典型。“嫁给有钱人”是她们的一种典型的生存选择。“如果说,‘女人=交换物’曾经是一个由历史文化所注定的身份,那么,在妇女已经通过自身革命(解放)获得一定权力——在相当的程度上完全可以不去充当交换物而自强自立自尊地生存时,却有人甘愿把自己沦为肉色交换物,就已经不是文化问题,而是道德和社会问题了。”[4]因此,对于李小姐而言,奢侈品是她生活的必需品,而爱情则成为奢侈品。魏总作为“成功人士”愿意选择李小姐的主要原因也是自己能够对婚姻生活付出的只有金钱,而非情感。作品对于某些拜金女的生存价值观的沦丧给予了嘲讽,同时也对被金钱异化的“成功人士”的生存状态提出了质疑。这时“从莎士比亚、莫里哀到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文学具有一个嘲弄或者鄙视金钱的传统。”[5]被人们重新继承,开始对社会与人性进行批判。

当代语境中,消解与重构传统的悖论之下,对于两性关系也提出了新的看法。人们不再注重传统社会中因体力的差别而提出男女性之间的尊卑关系。脑力劳动占据社会生产的主导地位时,两性之间的关系趋于平等,甚至有淡化性别差异的趋势。因此,在《失恋33天》中,黄小仙的七年的恋情无果而终源于她在双方的关系中过于强势,缺少平等的对话与沟通。而黄小仙与王小贱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也体现当下的时尚,女生邋遢而无条理的生活与男生的精致生活,两性之间出现了换位。在王小贱身上,我们也看到媒体对于时尚的操控。自从娱乐节目中出现,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后,“娘”对男生而言似乎已经不具褒贬色彩,甚至有人会评价王小贱“娘”得可爱。对于网络小说与电影追逐时尚的态度而言,这些恰恰是制造话题的新闻事件。因此,对于网络小说和电影而言,“它们之间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密切,也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疏远,二者都是在现代意义上产生的叙事样式,而且都带有某种大众文化的印记,都作为最广泛的被接受和阅读的样式,它们之间的影响是相当直接的”[6]。

总之,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文化沦为一种商品。网络小说也从最初为抒发个人情感的创作,变成产业化批量生产的商品。作为商品,网络小说和影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商业价值。网络小说在影视操控的时代,为影视所预示的巨大市场效应所诱惑,“很多写作时高度市场化,叙事技巧、节奏都很像美剧,天然地与影视有契合”。而影视则以当红的网络小说为题材进行改编,丰富了自己创作的内容,又降低了影视拍摄的风险。继而,网络小说在影视改编后,又会被再次、广泛关注,出版发行、改编为广播文学、游戏等,刺激了后续产业的发展。网络小说与影视的联姻,表现为一种强强联合的态势,凸显其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发展史 汉语网络文学调查纪实[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248.

[2] 康桥.网络小说纵横谈[J].小说评论,2009(05).

[3] 张颐武,徐刚,徐勇.职场文化与都市白领的文学想象[J].艺术评论,2010(01).

[4] 王维.社会经济转型中的女性小说[J].南方文坛,1999(02).

[5] 南帆.双重的解读[J].文学评论,1998(05).

[6] 赵凤翔,房莉.名著的影视改编[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207.

[作者简介] 马衡(1979— ),女,河南三门峡人,硕士,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上一篇:凯特王妃:万众瞩目的孕妇 下一篇:青春未必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