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民歌改编的钢琴曲的“中华神韵”

时间:2022-08-04 05:51:39

试论中国民歌改编的钢琴曲的“中华神韵”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各民族民歌。进而由各民族民歌改编的钢琴曲也都具有其特定的风格和韵味。这些作品既是作曲家的财富,更是我们民族的财富。

关键词:民歌改编曲;风格把握;语言特征

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可以说是所有器乐创作中数量比较多的,而在中国现有的钢琴作品中改编曲的数量又是最多的。民歌是一种形式较为简朴的艺术体裁,它和各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文化方言等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因而民歌不论是在艺术风格或表演形式上都是丰富多彩、表演迥异的,民歌能够全面反映出各地区的人文历史。我国的民歌源远流长,作曲家们也不断的创作出由民歌改编的钢琴曲,这些作品在中国钢琴曲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民族音乐的根是民间音乐,而民间音乐的根是民歌,因此具有民族风格的钢琴曲因其具有独特的民族音乐元素,能够反映本民族的优秀文化。

在我国的钢琴教学过程中,教材的运用上不论是练习曲、复调、奏鸣曲还是一些大型乐曲,大量练习的是欧洲作曲家的曲目,而中国乐曲接触的相对要少许多,因此,如何更好的弘扬我们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的钢琴曲、如何使我们的钢琴创作能更加吸引演奏者和学生的兴趣,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西方音乐作为外来的艺术,已经在我们现代音乐教育体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继续这样的发展会使人们对我们本民族的音乐感受力退化的。

一、中国各民族民歌风格的钢琴语言再现

从1914年赵元任《和平进行曲》发表至今,可以说中国的钢琴音乐创作已经近百年了。从最初“民歌加和声”的简洁简单的创作到现在创作风格多元化,我国的钢琴音乐创作逐渐成熟并且开始传播至全世界,并且在世界钢琴音乐领域有了一席之地。

即使是在欧洲――钢琴的起源地,将歌曲改编成钢琴曲也是十分常见的。比如布索尼、肯普夫、海斯等钢琴家、作曲家曾把巴赫的圣咏合唱改编为钢琴独奏曲,李斯特更是改编了各种种类大量的曲目,其中艺术歌曲和歌剧主题改编的钢琴曲数量最多,最为著名的是根据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魔王》《流浪着幻想曲》改编的同名钢琴独奏曲、根据莫扎特的歌剧主题改编的钢琴独奏曲《唐璜》等。之所以很多作曲家热衷于将当地歌曲改编为钢琴曲是因为很多作品在原来做声乐曲目的时候并不是十分被人们熟知,反而是因为经过加工和音响重组后的钢琴独奏曲后迅速的“走红”。

世界上的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的语言又都分别有其特别的语调。中国的汉语存在一字多音、一字多意,而我们国家由五十六的民族组成,每个民族、每个地区的方言的声韵特点不同,不同的民族对同一个音的咬字发音都有所不同,长期以来中国的音乐也就逐渐源于人们说话的语调,使得每个民族也都有其各自的音乐风格,无论是各民族的民歌还是乐器,都形成了其特定的民族旋律。在由中国钢琴改编的钢琴作品中,作曲家对民歌所在地区语言的特点都有深入的了解,所以他们所改编的作品都有着其地区语音、语调特点。声乐作品因其直观的歌词,使歌唱者和听众能够迅速理解歌曲的意义,同样根据民歌改编的钢琴曲对于演奏者理解乐曲是大有裨益的。

大多以民歌改编的钢琴曲是带有标题的,标题音乐对于演奏者和听众来说,更容易理解其意义,能够使听众根据其标题作出联想。标题音乐指的是通过标题使人们对某种特定的音乐作出某种定向的联想,以用来间接的表达乐曲实际的情节内容。民歌的歌词能够生动的表现原歌曲的内容,将乐曲以歌唱的形式哼唱出来后更容易表现出民族的韵味。中国由五十六的民族组成,每个民族都有其方言特色,同样无论是各民族的民歌还是乐器,都有其特定的民族旋律。由此可见,要想演奏好中国钢琴改编曲,就要对中国本民族的人文历史等有深入的研究学习,这就是演奏中的“文化共通”。

陕北有其特别的方言,陕北民歌就形成了与其语言相通的特定的“弯曲的音”。在王建中先生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如下谱例1:

上面谱例倚音部分就是模仿了陕北民歌里面的语音下滑的语言表现。再如王建中先生根据湖南民歌《浏阳河》改编的同名钢琴曲,在乐曲的音调方面明显体现了湖南语言句法的走向――湖南人民说话和当地民歌都有一个特点:突出一个拉长的语言重音之后后面的咬字音调上扬。在乐谱里具体体现在大量使用切分音节奏和附点上,并且作曲家在顺波音的标记是为了模仿湖南花鼓戏中装饰变音的唱腔。谱例2:

江苏苏北人民的软侬细语的语言特征在民歌《茉莉花》中就能很好的体现出来,在吟诵这首歌词的时候,《茉莉花》的曲调大致就出来了。谱例3::

二、中国民歌改编钢琴曲在世界乐坛的传播与影响

从20世纪初中国作曲家的先驱萧友梅、赵元任等人开始创作一些简单的钢琴曲及中国声乐钢琴伴奏开始,有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开始发展起来。在历史的沉淀中,经过中国几代作曲家的努力,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1934年由俄罗斯作曲家齐尔品发起的“征求有中国风味钢琴曲”的创作比赛中,贺绿汀的《牧童短笛》获得头奖,可以说这是我国钢琴艺术创作与世界靠近迈出的第一步,这首乐曲可以说标志着我国钢琴音乐创作进入“织体民族风格时期”,很多中国钢琴家(如周广仁)在参加国际钢琴比赛的时候演奏这首乐曲。同样是在这次比赛中,老志诚先生作曲的《牧童之乐》获取了二等奖。新中国成立之后,在1957年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联欢节的作曲比赛中,中国作曲家桑桐根据内蒙民歌改编的钢琴曲《内蒙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七首》和蒋祖馨根据民族民间曲调和民歌创作改编的钢琴组曲《庙会》,一起获得了三等奖 。其中《内蒙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七首》作为傅聪和李名强等钢琴家的保留曲目,现在还时常在世界各地的音乐会上演奏。1959年殷承宗参加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联欢节比赛时,参赛的曲目之一就有刘庄根据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改编的《变奏曲》。时期尽管文艺创作遭受重创,但是在这一期间钢琴音乐创作还是艰难的进行发展。这一时期带有政治色彩的改编曲《黄河》《浏阳河》《陕北民歌钢琴独奏曲四首》等优秀作品,同样倍受人们喜爱并且至今还经常在国内外音乐会上频繁演奏。改革开放以后,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结合使得我国钢琴音乐创作开始向多元化发展。1982年陈铭志创作的《钢琴小品八首》是将现代音乐中的12音技法与民族音乐相结合,美国钢琴教育家托里亚称赞其为:“中国作曲家的第一部有中国特点的12音钢琴曲。”2003年储望华创作的《茉莉花》在悉尼音乐学院音乐厅进行首演后震惊四座,博得满堂好彩,当时澳大利亚钢琴stuart&sons的老板在听过演奏后认为他们生产的钢琴所演奏的《茉莉花》才是可以真正代表该琴悦耳优美音色的乐曲。而在前几年,美国的《钢琴》杂志就曾经介绍并刊登了王建中先生的《浏阳河》。周广仁先生曾在一期《钢琴艺术》上说曾经有一位加拿大的钢琴家跟她上课,专门学习中国钢琴作品,并且想录制中国钢琴音乐的CD。不管是年长的钢琴教育家、钢琴演奏家,还是目前活跃在世界钢琴乐坛上的年轻的钢琴家们,如朗朗、李云迪,都在音乐会的时候演奏一些中国钢琴曲,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音乐文化在世界乐坛的发展。

这些优秀的钢琴改编曲通过国际作曲比赛、钢琴比赛、钢琴音乐会等形式使得我们的民族文化开始向世界乐坛传播,西方国家的人们通过中国化的钢琴语言开始了解、认同、喜爱学习我们的民族艺术、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7

年7月第一版 ,第325页

[2]郑英烈.《民歌主题与无调性和声的巧妙结合》――贺桑

桐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创作六十周年《音乐艺

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

[3]陈铭志.民歌与无调性和声结合的最早探索――析桑桐钢

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J】.音乐艺术 1995:4

[4]周青青.《中国民歌》.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次

印刷,第47页

上一篇:关于体育播音主持人营造体育比赛现场氛围及其... 下一篇:例谈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