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腹膜炎41例手术治疗体会

时间:2022-10-15 06:56:56

继发性腹膜炎41例手术治疗体会

继发性腹膜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腹膜炎,主要是由腹腔内脏器的穿孔、损伤破裂、炎症和手术污染等引起。因腹膜面积约为全身皮肤面积,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其中膈下腹膜较其他部位吸收能力更强,在腹膜炎时也吸收毒性物质,可导致感染性休克及死亡,为此积极的预防和治疗腹膜炎,是十分重要的。现就41例确诊并采用手术治疗的继发性腹膜炎患者进行总结分析。

资料与方法

本组上消化道穿孔患者6例,均为男性,其中外伤性肠破裂11例,男7例,女4例。急性胆囊炎穿孔1例,男。阑尾炎穿孔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8~73岁。

症状和体征:本组病例均有腹痛、腹部压痛、腹肌紧张,多数病例伴有恶心、呕吐、发热,体温>39℃ 15例。多数病例白细胞数升高,白细胞10×109/L 31例,N>0.75 36例。典型弥漫性腹腔炎20例,局限性腹膜炎21例。

治疗方法:本组均经手术治疗,上消化道穿孔行修补术6例。肠破裂行单纯缝合、修补裂口8例,肠切除行端端吻合3例。胆囊炎穿孔行胆囊造瘘术。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20例,3例未能切除,行周围脓肿引流术。本组病例放置腹腔引流39例,2例未放置。

结 果

本组治愈40例,1例死亡。死亡系阑尾切除术后弥漫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死亡。

讨 论

诊断要点:早期诊断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对上消化道、胆囊炎穿孔、肠破裂患者,诊断性腹腔穿刺、和腹腔灌洗、X线检查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1]。对于症状不典型,应详细了解病史的性质,仔细检查腹部,注意腹部压痛部位、范围,并严密观察肝浊音界的变化,移动性浊音的情况,肠鸣音的减弱或消失,有无腹胀。并可间隔一定时间,进行2次腹腔穿刺,对2次穿刺阴性者仍要严密观察。对腹部包块、腹腔积液B超对其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非手术治疗:在非手术治疗时,仍需采取积极的态度,当病情转变为需要手术治疗时,恰当的非手术治疗是必要的术前准备,以备中转手术。①:腹膜炎患者宜采用半卧位,使腹腔内渗液流向盆腔,有利于局限和引流,并能减少身体对毒素的吸收,防止中毒症状的发生,且有利于循环和呼吸,休克患者应采用休克。②禁食、持续胃肠减压:可缓解肠瘀涨,对穿孔可减少或制止消化液溢出,即起到治疗作用。③抗生素的应用:继发性腹膜炎常见为细菌感染,必须选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并需防止厌氧菌的感染,待细菌培养后,可根据结果调整用药。④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常因腹腔内有大量渗出液,加之禁食呕吐,均有不同程度的脱水,需及时补充晶体、胶体、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并及时监测各项指标。

手术治疗方法:对非手术治疗无效,以及腹膜炎无局限趋势或腹腔病变严重,虽未出现休克症状,手术亦不应迟疑。①处理原发病灶:处理原发病灶为祛除病因的跟本,可根据患者的全身和局部情况,决定手术的方法。以简单有效、确实为原则[2],对于原发灶诊断不明,或不能排除腹腔内脏损伤、坏死或穿孔、以及非手术治疗无效,也应剖腹探察。若条件欠佳,可行造瘘、穿孔修复、脓肿周围引流。②腹腔的处理:局限性腹膜炎原则上不进行腹腔冲洗,以防止感染扩散,可用湿纱布仔细擦拭干净。对于弥漫性腹膜炎,腹腔污染严重,需吸尽浓血、食物残渣、粪便,并以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应特别冲洗双膈下、肝下、左右结肠旁沟及盆腔,冲洗时应注意血压的变化。③腹腔引流:对不同类别或不同情况的腹腔手术,引流的原则与方法也有所不同。病灶彻底清除,腹腔清洗干净,可不放置引流。对浓液、渗出液、血液、外漏消化液空腔的引流,可根据引流对于不同类别的腹部外科手术或不同情况的手术,引流的原则与方法也有所不同。病灶彻底清除,腹腔物的品种、引流的部位、引流的目的和估计引流量适当选用,在放置腹腔内引流物时即要使引流通畅,又要防止压迫脏器,避免梗阻、出血、瘘的发生。引流装置一般均有腹前壁的一定部位引出[3],引流物腹壁戳孔要松紧适度,拔出引流物的时间,应根据不同引流指征决定。露在体外部分的引流物要保持无菌。④切口的处理:术中要妥当保护切口,大多可Ⅰ期缝合。如污染严重,切口可填塞盐水纱布,每天换药,待分泌物明显减少和健康肉芽组织生长后,切口可延期缝合。

术后处理:术后加强监护,麻醉苏醒后,可取半卧位,以便渗液流向盆腔,并保持胃肠减压的通畅,在无胃肠功能恢复,注意补充水、电解质,纠正酸碱平衡。严重患者及早给予胃肠道外营养。加强抗生素的应用,并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调整。分期手术如结肠遭瘘、胆囊造瘘、阑尾脓肿引流的患者根据情况行治愈性手术。

参考文献

1 刘国礼.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和检查法.中国临床医生,1982,1.

2 徐晞,唐剑星.严重多发性创伤90例救治体会.实用外科杂志,1897,6.

3 王训颎,王一.腹部外科手术的引流.实用外科杂志,1993,4.

上一篇:参芪健胃颗粒治疗胃痛的疗效观察 下一篇:护生发生差错的原因及应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