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在数学探究中形成创新意识

时间:2022-10-15 06:55:02

浅谈小学生在数学探究中形成创新意识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不能单纯是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数学思想、独立获得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过程。学生不仅“学会”数学,更要 “会学”数学,学会学习,具备在未来的工作中科学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激活学生思维,在探索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创新意识。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探究;形成 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这一教学理念是针对长期以来的封闭性教学而提出的,其实质是强调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实行开放性的数学活动。只有采用开放性的数学活动,才可以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的封闭性教学过程。构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再发现问题”的开放性教学过程。因此, 教师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应把自我发展的空间交给学生,使数学活动在教学过程、目标、方法、评价等方面形成自由开放、整体发展的机制,力求使数学活动课成为问题解决的“汇报课”,解决问题的“研究课”,学习动力的“激励课”,知识用于实践的“指导课”。

一、努力激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四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四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四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四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又如:教学“体和体积”的概念,教师在一个盛有水的正方体缸里放入一个圆柱形铁块,让学生观察到水面上升了,这样学生就直观地理解了物体具有占据空间这一特征。然后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观察体验,悟出了圆柱形铁块的大小与上升水的体积有关,它们是相等的。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角度得出计算液体体积的多种方法。由于学生对认识客体的考察没有脱离实践,因此对“体”这种概念的认识就比较深刻,而不是空洞无物的,在认识“体”这一概念以后,学生能主动借助与固体的体积去研究液体的体积。这种对未知事物进行主动探索的愿望及能力在实践中诱发出来,并得到发展。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能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去了解认识新奇未知的事物,探索不同事物的关系,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真正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又用于实践,当学生领悟到实践的价值时,就会自觉地萌发出再创造的动力,这样循环往复进行下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也会不断发展。

二、创设自主探索的机会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这种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是强烈。”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机会,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不仅是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还要让学生通过这种体验激励其对知识的探索和创新。运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熟悉事例,创设生活式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动形象的情境中建构数学知识,可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学生感兴趣,又易于理解。例如:在学习折线统计图之前,把原教材中关于生产的例题,大胆删去,让学生在学习前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收集信息,把“步行街”、“美食街”2000年7月到12月的人流量变化、税收增减数等各种数据和两街管委会所做的各种统计图作为学习的载体素材,使学生认识到折线统计图有关知识很贴近生活,具有现实探索的意义,因此在上课伊始,许多很实在很有探索价值的问题已在学生的脑海中油然而生,如“这些数据有什么用?”“呈现了什么信息?”“什么是折线统计图?”“学习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用?”“怎样制作折线统计图?”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态度积极主动,探究欲望强烈。又如:教学“圆”这一单元时,每一节课,师都可以精心设计学生的操作活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教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让学生的各种感官主动参与,使学生在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想一想的活动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从而使学生认知和掌握了新概念,并明白了半径与直径、直径与周长、半径与圆的面积之间的关系等等。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完成了对数学知识探索过程,初步掌握了数学知识的探索方法。

三、引导小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要求教学朝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向发展。其中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结论,忽视知识探究过程的现象。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提出很多问题让学生探索。①相同的数为什么0除外,能不能是小数呢?②为什么要加上“相同”?③为什么要“同时”?④“大小不变”也是关键词吗?⑤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性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⑥既然有商不变的性质,为什么还要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⑦乘或除以如果换成加或减会怎样呢?这样学生带着对探究活动的浓厚兴趣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对这几个问题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切实地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参考文献:

[1]李增花,小学数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年12期

[2]胡怡聪,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探究,新课程学习,2010年05期

上一篇:社会网络与信任 下一篇:技工学校班主任的工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