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的探究

时间:2022-10-15 06:15:53

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的探究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的必要性及其演化趋势,并着重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变化情况,最后给出了针对此现状的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流动性 流动性监管

一、互联网金融的时代性及重要内涵

2013年被称为是互联网金融元年,主要原因是在这一年,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金融产品极大创新,最突出的是支付宝推出账户余额增值服务“余额宝”,其特点是通过余额宝,用户不仅能够得到较高的收益,还能随时消费支付和转出,无任何手续费。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的深度融合,使传统金融穿上了“时代的新衣”,其本质依旧是金融。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模式如下:

①是支付平台,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平台最初的服务在于通过统一界面整合多种银行卡的支付,以降低银行开发网关接口成本和网络交易的快捷方便,后来逐步衍生出包括信用中介、代扣代缴等更高阶的金融服务范式。

②是理财平台。线上理财平台主要包括行情交易平台、理财咨询平台、理财产品代销平台等三类。行情交易平台和理财咨询平台则主要是“金融互联网”的产物,第三方理财产品销售平台才真正属于“互联网金融”。为什么在此刻又着重强调了“金融互联网”?虽然仅仅是前后位置颠倒,但是所强调的中心存在些许不同,在大多数情况,不予区分,本文认为两者不同。

③是网贷平台。网络贷款是一种创新的融资方式依据投资者的不同,网络借贷平台可划分为机构平台与个人平台两类。个人网贷平台的出资人是个人,以满足自然人的消费需求为主要目的,但也包括部分小微企业等的经营性需求。机构网贷平台则主要依附于电子商务平台,主要服务于平台内的商务。

在十三五期间,互联网金融的深刻内涵如下:推进互联网金融与各行各业的紧密联系,以联系促发展;推进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创新及其继续深化对传统金融的倒逼改革压力,以压力倒逼改革;完善有关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加强其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引领作用,使“中国号”巨轮扬起“互联网金融”的风帆。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监管的必要性及其监管模式演化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涵盖了资产和负债双方的情形,是指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主要是指融资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具有极强的传染力、破坏力,是银行最致命的风险之一。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监管存在的问题凸显。

我国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监管的必要性如下:

①在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一直处于较为充足的状态,但近年来由于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资本跨国流动更加自由,一些潜藏的流动性风险开始显现,国家隐性担保的作用渐渐开始淡出,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成为当务之急。

②由于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在资金来源上,对商业银行影响甚大,资金被截留一部分;此外,从获得资金所花费的成本上来看,相较于以往,商业银行的花费更高。从这两方面来看,对银行流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③从时代性来看,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消费群体,对资金的变现速度要求更高,这又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知,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监管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是必须放在首要关注的。为此,我国银监会在2011年10月起草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旨在构建更为精细化、专业化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世界商业银行流动性监管的演化如下:

⑴只关注资产流动性的阶段

美国大萧条引发了各国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的关注。银行流动性资产不足、负债来源单一是此次流动性风险爆发的症结所在。大萧条之后产生了资产流动性管理理论,强调通过对资产业务的主动控制以实现与负债的匹配。

⑵资产负债平衡管理阶段

随着利率管制和金融脱媒的发展,商业银行流动性面临巨大压力,仅仅靠资产管理不能适应当时的流动性问题,此时负债管理理论逐步兴起,它的主要思想是银行应主动负债来控制流动性,即商业银行应积极主动通过借入资金来维持资产的流动性,将低收益的流动性资产等转换为风险大收益却高的贷款和投资,以期获取更高的收益。

⑶流动性监管体系的形成

20世纪90年代,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各国银行业对流动性监管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倾向于从单纯的指标管理专向流动性管理体系的建设。各国相继监管指引或办法等文件,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增强,各种测度流动性风险的模型也被引入,流动性监管体系开始形成。

⑷后危机时代流动性监管的改革

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流动性的迅速枯竭以及一些极具影响力的国际大型银行相继倒闭,引发了全球银行业对流动性监管的反思。各国总结了此次金融危机暴露的流动性监管体系的不足,相继了流动性监管改革的指引文件,以进一步提高流动性要求,为此,巴塞尔委员会也制订了全球统一的新的监管指标,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资金比例(NSFR)。

三、于互联网金融冲击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变化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是日常经营活动中所面临的基本风险,它的大小与资产质量、资产负债结构、业务特征等密切相关。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处于高利差的环境,并且面临较多的期限错配现象,积累了较多的流动性风险隐患。从以下几个方面,将详细阐述流动性风险在互联网金融影响下的变化:

⑴不良贷款率

一方面是衡量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指标,另一方面也可以衡量流动性大小。贷款仍是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资产业务,因此较好的资产质量能一定程度保证银行资产的安全性。信贷置产质量差,不良贷款率越高,说明商业银行回收资金越困难。从银监会网站2012到2015年的各指标季度数据可知,不良贷款率在急剧上升,从2012年的四个季度不良贷款率维持在0.94%左右,到2013年不良贷款率维持在0.96%左右,再至2015年,根据前三个季度的数据可知,不良贷款率已高达1.45%。从2012年到2015年,整个银行业的资产规模在上升,而不良贷款率也在上升,可知不良贷款的整体规模在急剧扩大,将对整个银行业的流动性产生巨大的影响。

⑵资产结构和贷款比重

从银监会网站了,可以查到在2012至2015这段期限内,存贷比都维持在64%左右,资产结构过于单一,贷款比重如此之高,将主要从两个方面引致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一方面,由于信贷资产本身受到合同期限的限制,流动性不强,而且我国几乎没有可供贷款进行交易、转让的二级市场,因此贷款不易变现和流动,从而影响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比例,进而易引致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信贷资产中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因此自然面临不可避免的信用违约风险,贷款比重过大无疑增大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向流动性风险传染的可能性。

⑶时代性所赋予资金流动性的内涵

现阶段,社会的消费主体是80后和90后,同时这一代人也是思想活跃的,对资金的追求不再局限于老一辈人对资金的绝对安全,盈利性也是必须的。随着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普及,资金使用双方的交易成本得到了有效的降低,从线下转到了线上,人力物力都得到了有效地降低,使利率的制定更合乎于市场,打破了以银行为主体的传统金融的垄断。利率的制定相较于以往,对资金的提供者来说是有利的,使利率和资金的使用成本相适应。互联网金融有着三种主要的模式:支付平台,网贷平台和理财平台。特别是网贷平台,仅仅起的是一个连接资金借贷双方的平台,使利率恢复了其本来的价格。所以,互联网金融不可避免的使原先进入银行业的资金分流出一部分,并且在资产业务上产生错位竞争,从而使得,银行业的资金使用成本大幅上升而且来源也在减少,自然流动性风险就会加大。

四、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应对建议

⒈商业银行应尽快完成模式创新及其理念转型,应时代之机遇,使传统金融穿上时代的新衣;

2.应坚决按照《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使相关的流动性监管指标达到具体要求;

3.商业银行应尽快摆脱资产结构的单一性,分散风险,银行本身要提高自身的危机意识,政府的隐性担保应从各方面逐步减少;

4.应完善对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使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 惠子.巴塞尔协议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启示[J].数量经济研究2014(03);

[2] 王峰娟.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J].经济学家2015(02);

[3] 陈辉.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冲击[J].商情2015(07);

基金项目:安徽省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所属学科:经济学,项目编号:AH201410378327。

上一篇:浅谈“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金融投资问题 下一篇:舌尖上的明星餐饮八仙过海各显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