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争议 芳香怡人

时间:2022-10-15 05:57:30

课堂争议 芳香怡人

摘 要:语文课堂争议常常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兴趣高涨。它对于增进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求新创意能力,以及发展个性和潜能等方面均能产生奇效。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既要让学生敢于争议,又要让学生善于争议,还要教给学生争议的方法。语文课堂因为争议而显得色彩斑斓、异彩纷呈。

关键词: 课堂争议;敢于;善于;方法

课堂争议的效益是多方面的,远远高于促进对课文的理解这一方面。她不仅大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优化。学生课堂上精彩的争议,犹如居室里的鲜花,她幽香、自然、淡雅、平实,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才能够芳香怡人。

一、要让学生敢于争议

教学《跳水》一课时,突然有一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这颇不显眼的问题让我很诧异,一石激起千层浪,班里顿时议论纷纷。下面就是我进行的教学片段:

师:刚才有一位同学问: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请大家揣摩课文,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要说出理由来。

生:会的,他不忍心看到孩子摔死的惨状,所以会开枪打死孩子。(笑声)

生:会开枪吓唬孩子。

生:不会开枪,是因为打死孩子就绝了后代。(笑声)

生:会的,因为开枪是吓唬他,而不是真打他,是逼他跳水。

生:不会开枪的,一开枪,孩子一吓,会马上摔下来的。

师:我们来读读课文,想想父亲会不会开枪。

(师生齐读第八自然段)

师:父亲喊“三”没有?

生:刚喊出“三”。

师:刚喊出“三”,也是喊了,如果他要开枪,还喊“三”吗?

生:不喊。

师:“一、二”,不跳,“砰”,对不对?喊“二”孩子以为开枪了,就不顾一切往下跳。父亲瞄准的目的是什么?

生:吓唬孩子。

师:看这个“瞄”字,目字旁,一个苗字。瞄准他,你不跳我就开枪了。如果喊“三”孩子也不跳,父亲会不会开枪?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齐)父亲是为了救孩子,而且知道他会跳的,结果正是这样。

“灯不挑不明,理不争不透”,几乎所有课堂争议,只要教师引导有方,都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的难得机遇。如果没有学生的疑问,哪有课堂上这么精彩的发言?所以培养学生敢于争议的精神尤为重要。在这方面的培养,应从“于无疑处求疑”开始,因为“疑”是争议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议”的思想基础。

二、要让学生善于争议

在执教《将相和》一课,我以组织课堂争辩的形式开展深读活动。针对课文组成的三个小故事,我归结出三个论辩题:①蔺相如会不会与和氏璧一起撞柱子,为什么?(“完璧归赵”)②在渑池之会上,秦国与赵国是打成了平手还是分出了胜负?(“渑池之会”)③廉颇到底有没有罪?(“负荆请罪”)这是三个极富两可性的问题,无论从正方或反方都可以列出一系列依据。这就大大刺激了学生深读课文的兴趣,再深读过程中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进行逻辑思考,再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含义清晰的表达出来。同时还要注意倾听对方的论述,使自己的争议更具有针对性。显然这样的争议过程,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是极具训练效果的。

三、要教给学生争议的方法

不论从事何种工作或活动,都有方法问题,课堂争议当然也有方法。在教师的培养和指点下,学生掌握了争议的一般方法,就会更乐于参与争议活动。墨子曾说过“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厉害,决嫌疑。”这里所说的,就是争议要注意划清是与非的界限,探讨治与乱的原因,弄清联系和区别的客观情况,考究概念与对象的关系,权衡利弊得失,去解除心中的疑惑。所有这些,无疑都是争议的方法问题,而驾驭这一方法的一个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注意文本的价值取向。

一位教师在教学《狐狸与乌鸦》时,要求学生说说学习后的感受。一名学生说:“狐狸很狡猾。”教师微笑着予以肯定。另一名学生说:“我认为狐狸很聪明,他巧妙地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教师大为赞赏,说:“你很会动脑筋,理解非常独特,很好!”说完,这位教师还带领全班学生“掌声鼓励”了他,似乎很得意于自己的教学行为“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新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切合实际转变教育观念,实施开放式教学,尊重学生理解体会的多元性,使学生不囿于教师,不局限于教材,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习惯,勇于发表独到见解,敢于发出不同的声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觉学生的学习潜能。而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不等于可以忽略“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无原则的迁就学生的学习理解,不是说教师只需貌似尊重地随声附和,课堂上老师的赞扬必不可少,但尊重和肯定的应该是学生不同见解中的合理成份,而对于学生认识的模糊之处,不够准确之处,则要因势利导,巧妙点拨,狐狸到底是“聪明”还是“狡猾”?教师若能引导学生从狐狸行为的目的、方式和结果入手展开讨论,最终学生应当不难形成这样的意识:狐狸采用花言巧语的欺诈方式来获取自己的利益,致使他人上当受骗,利益受损,这种害人利己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帮助学生在争论中明辨是非,分清正误,真正读懂课文,准确感悟文本的价值取向。若是非不分,乱加肯定,岂不等于引导学生对不道德的行为的危险认同?

课堂争议所引发的精彩的发言,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契机,它让学生有了灵感并毫无顾忌的迸发出来,它是那样的自然、清香、朴实,犹如室内的花朵,做教师的,悉心呵护它吧,愿它永远芳香怡人!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王官集中心小学 )

上一篇:定位预习尺度 打造高效课堂 下一篇:课堂练笔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