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真实课堂 追求有效教学

时间:2022-06-18 12:07:06

回归真实课堂 追求有效教学

几轮课程改革带来了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课堂,而对新课程的实践过程又促使我们对“数学的本质是什么?”这一教学中的热点问题作更加冷静和理智的思考。为了真正领悟数学的本质,教有用的数学,数学组的教师通力合作,查看资料,聆听讲座,观摩课例,分析得失,从各位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汲取营养,收获感悟。日常教学中采用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的方式,针对典型课例采用个体反思与集体评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探究。经过不断的思索、讨论与探索,我们一致认为返朴归真、朴实无华才是数学的本质。 在一年的探索中,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收获。

一、情境的设置贴近学生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程改革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把数学教学密切联系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学起来亲切、实在、有趣、易懂。但是,在课改实践中,不少教师有这样的疑惑:“数学问题是不是都必须从儿童的生活实际提出?”正由于此,有的课已上了15分钟,还停留在大量的情境渲染之中,丝毫没有涉及数学本身的内容,犹如皮厚的“沙田柚”剥不开也吃不着,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好的情境应该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现教学活动的高效性,还应注意情境的数学味。而且生活化情境也应是有选择的,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应有浓浓的“数学味”。“生活化”应与“数学化”结合起来。如:《长方形的面积》的教学,教师创设了给自己新买的房子的卧室铺地板的情景,这样由实际问题引入,再转化成研究长方形模型的面积,最后推导出公式以后再回到现实中来解决生活问题。体现了“模型化的思想”。创设的情境也不只是起到敲门砖的作用,而是在教学中始终贯彻其中。我们所追求的不应是由“学校数学”向“日常数学’的简单“回归”,而应是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

二、课堂的引导启发学生思维

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既要防止由过去教师牵着学生走、串讲串问、一问到底、费事低效的教学状况,又要防止放任自流,或教师被学生牵着走的,教师在教学中无所适从的局面。 教学中让学生探索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有一定的价值,因此教师在课前设计教案时应经过精心预设,因为,这样可以使学生方向明确,缩短学生对知识探索、发现的时间,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教师的适时、正确的引导。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教学,老师把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当作重点处理,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探索的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认识不全面、有误解和有疑问的地方,老师及时点拨、引导,使问题得以解决。让学生理解了知识,掌握了方法。

三、实处着手完善合作交流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长期以来,老师们将小组合作学习当成了实践课改新理念的标志性举措,所以,几乎所有的课堂,我们都可以直面到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乍看起来,课堂上的确“热热闹闹”,学生们似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而却很少有人去反思这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很多时候,我们仅仅把小组合作学习看成了一种形式,当作了一种装饰。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关注个体的理念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合作学习应抓住最佳时机,从小处着手,从实处着手。应该是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不同的观点之间争论。学生只有在自我监控、相互切磋、取长补短的过程中,才能共同进步,从而形成合作。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融入其中,相机指导。合作学习时要有明确分工,每个学生要有使命感。

四、动手实践内化数学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很多教师把这句话片面理解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甚至有教师以为课堂上活动越多越好。有时教师安排的活动为非数学活动,有的在活动时偏离了数学思维的轨道,有的活动安排过于饱和,过于追求表面热闹,从而把数学活动引向了歧路。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要注意:首先应明确目标。数学活动要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即通过活动达到“数学化”的目的。其次应明确内容。在活动中发现和思考数学问题。第三应明确方式。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经历过程、体验数学、探索数学。同时,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效地对活动进行调控,不能只图活动的次数多和活动的形式热闹,而应在启发学生展开数学思维上做文章,因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我们吃透新课程的理念精髓,求真务实,扎实有效,遵守数学教学的规律,坚决摒弃一些弄虚作假、花哨低效的做法。唯有这样,数学教学才能持续、健康、科学的发展。

(江苏省镇江市穆源民族学校)

上一篇:开发校本课程 促进阳光体育 下一篇:走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