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电大教师专业发展视角下合作型教师文化的构建策略

时间:2022-10-15 01:42:05

基层电大教师专业发展视角下合作型教师文化的构建策略

【摘 要】本文分析合作型教师文化对基层电大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阐述基层电大教师专业发展中文化需求缺失的问题,提出通过树立自觉发展的文化意识、构建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科学的合作型教师文化建设机制、构建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等策略促进合作型教师文化的构建。

【关键词】合作型教师文化 教师 专业发展 远程开放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042-03

纵观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态势,已然从“知识―技能”取向、“实践―反思”取向上升到“文化―生态”取向,后者着重研究文化、环境、社群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教师文化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当前,面对中国远程开放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要求,民族地区基层电大开放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新挑战,构建合作型教师文化,以文化促发展,正是民族地区基层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

一、合作型教师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20世纪70年代中期,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洛蒂(D.C.Lortie)发表了著作《学校教师――社会学研究》,他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研究了在一定职业生涯的影响下教师所形成的独特的职业意识与职业情感,试图揭示尚未专业化状态下教师的文化实质。他的研究指明了教师专业存在不确定性,教师通过自身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完全有可能由“准专业”形象转变成为“技术熟练者”专家。洛蒂的教师文化研究,引发了社会对教师文化的关注,同一时期内,一些英美社会学家把教师文化纳入学校文化来开展研究,其中包括教师职业情意、教师社会意识、教师人际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哈格里夫斯(Andy Hargreaves)较为全面地研究了教师文化的内涵与形式,把教师文化视为一种从属于学校文化的群体文化,是特定的教师团体内成员交际过程中产生的分享性和共识性文化,包括理想信念、职业意识、价值取向、态度倾向、行为模式等,教师文化一经形成,则影响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哈格里夫斯通过实践性研究,概括出四种类型的教师文化,即个人主义文化、派别主义文化、自然合作文化、人为合作文化,其中自然合作文化即合作型文化,哈格里夫斯认为合作型教师文化是“基于教师之间的开放性、信赖性和相互支持、援助而形成的一种关系形式”。在共同的教育价值观驱使下,教师个体试图在教育观点、教育方式、教学策略、教学技能等方面与同行实现积极的交流与合作,以谋求自身的专业成长,无形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师群体,合作型教师文化被认为是一种先进的群体文化。

合作型教师文化具有开放与合作、互动与互助、参照与共进等特点。合作型教师文化的产生,使教师在校群合作中获得职业归宿感和安全意识,教师之间产生良性的职业互动,彼此依赖与支持,并在共同协作中达成一致的目标,逐步实现共同发展。

一是开放与合作。开放与合作促进人际交往向良性方面发展,它是合作型教师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在信息发达的时代,知识信息量的迅速膨胀,愈加使得教师的知识储备处于不足状态,教师个人文化的封闭性更加不堪一击,唯有怀着开放与合作的态度,才能迅速吸纳他人的知识与经验,合作型教师文化促使教师从个人文化中挣脱出来,以开放的心态寻求同伴合作,团队合作意识逐步增强,不断地在课程文化、教学文化、专业特色等方面加强师师合作,形成合力。

二是互动与互助。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着重探讨了个体之间的互动过程,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个体使用语言、文字、副语言(表情、体态、手势)等符号进行交往,个体心理及其行为的发展是个体与他人互动的结果,并由此提出自我的概念,自我在社会环境中与他人进行积极的互动,由此构成了社会的本质。布鲁默则认为互动创造、维持与改变了社会结构,在互动作用下,个体与他人和群体之间有了意义理解和角色扮演,并且个体的行动具有建构性。互动与互助是教师合作过程产生的正向行为,成为合作型教师文化生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态势。

三是参照与共进。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曼在研究人的社会地位时引用“参照群体”一词,参照群体即个体心理上所认同的群体,海曼认为个体往往会把自己心理所认同的群体作为参照群体,通过规范与比较,获得一定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观点。教师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校组织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共同行为倾向与思想倾向。教师在活动中相互参照,获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在群体活动过程中善于借鉴他人的工作方法,不嗟亟行取长补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合作组织,产生了共同的文化理念和文化价值观,成为教师个体的参照群体,激发教师个体的发展意识和上进心。

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信息时代,信息资源与人力资源日益丰富,致使教师的学习模式发生改变,由传统的封闭式学习模式,转向开放的立体式学习模式,即由教师个体自主性学习转向教师个体之间以及教师个体和环境之间的交互式学习,生态学习者尤其重视教师所在的生态环境对其专业发展的影响,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需要发挥教师的主体性,还应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中寻求发展动力,教师之间需要同侪互助,平等、友好、互助、和谐、活跃的团队气氛催动合作文化的形成,平衡、共生、协调、统一的生态环境强化教师的凝聚力和成就动机,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在合作文化和生态环境共同作用下,教师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和生命价值实现和谐统一。

二、合作型教师文化对基层电大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教师职业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实践活动,教师通过文化熏陶与文化教育,提升其专业文化素养,并在文化传播与文化创造过程中推动文化的发展。合作型教师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无疑会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合作型教师文化对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一是来自远程开放教育的文化因素影响所致,因不同性质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不同,学校的文化价值体系亦截然不同,这对教师的工作信念、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行为规范均产生深刻的影响力。随着网络时代和移动时代的到来,远程开放教育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远程开放教育是一种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对象、学习方式均具有开放性的民众教育,以培养本地经济社会所需的实用型人才和为学习型社会提供民众需求性学习为主要教育目的,顺应移动时代的发展,为民众提供随时随地的便捷式学习服务,其文化具有实用性与实践性、丰富性与创新性、民众性与平等性、多元化与交互化等特性,其文化教育产品常常以碎片化形式通过网络平台和移动设备支持民众的碎片化学习。而文化产品的产生,往往不是单一的个体教师行为,而是教师群体共同协作的结晶,这相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具有较大的差异性。面对这样一个学习者无处不在、学习行为时刻发生的泛在学习环境,教师个体的角色由教学指导者变为课程导学者和终身学习者,教师学习和教师协作成为重要的工作手段,教师群体则是教师个体之间交互依存的潜在动力,群体的共同专业发展不仅是个体专业发展的阶梯,也是泛在学习教学资源整合、优化之所需,教师在不同的环节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彼此间协作创造、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教师的职业需求和专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文化、环境和社群。二是来自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所需要的文化解释。面对远程开放教育所客观存在的泛在学习环境,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改变教学方式,以满足学习者的泛在学习需求。实质上,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就是其文化知识、文化创造能力以及人文个性的渐进式动态发展的过程,面对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教师必须不断进行知识的积累与更新,拥有丰富的多元化知识,这些知识资源只有从开放和共享的学习环境中获取,因而合作是教师在工作中积累文化的有力途径,构建和谐的教师合作文化,方能满足教师的文化内需。

三、基层电大教师专业发展中文化需求的缺失

(一)个体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冲突。基层电大教师队伍薄弱,专业教师备配不足,教师之间业务联系不紧密,在专业发展上主要依赖教师个体的单打独斗,久而久之,个体文化成为主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文化主流,个体文化在客观上阻碍教师个体获取同伴经验、同伴互助的机会,具有孤僻与不合乎潮流的弱点。

(二)教师专业发展缺失必要的文化支撑。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先进的文化力量,需要先进的组织文化的支撑。基层电大在承办开放教育过程中,师生长期分离,其交流文化存在一定的缺失,校园文化活动不活跃,教师业余文化活动处于空缺状态,教师个体之间在专业学习、业余学习上失去交流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三)教师个体缺乏专业发展上的文化自觉。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师个体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树立职业自信心,并对自身的文化现状有自知之明。教师个体应清醒地意识到在职业发展中自身所肩负的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自觉地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追求生命的意义与实现自我价值。基层电大教师对自身职业发展的前景不够明确,受限于教育环境与行业的高要求,长期以来教师整体职称水平不高,科研意识不强,缺乏教学个性和创造力,专业发展的自觉力薄弱,缺乏自强自立的文化精神。

四、合作型教师文化的构建策略

(一)树立自觉发展的文化意识。教师作为文化人,应拥有强烈的自觉发展的文化意识,并随着时代与文化的发展发展自己,不断追求文化知识,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文化底蕴。首先是通过文化反思,正确评估自身的文化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做好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在学习中提升文化知识水平,实现专业成长。

(二)构建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合作。教师个体通过参照教师群体而获得文化价值观的重构,取得较先进的文化理念。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为民族地区基层电大教师提供了与校外同行交流合作与互相学习的机会,获得专业发展中的合作伙伴和先进的组织文化。网络学习共同体是指借助网络平台和移动通信设备建立起来的便于具有相同学习愿景的专业教师一起教学、学习、研究的数字化互动学习空间,以在线学习的形式开展学习互动,分享多样化学习资源,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成员以学习者、助学者、组织者、经营者等不同的角色维持着网络学习共同体开展正常的学习活动。

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有利于教师学习观的确立,产生文化自觉。自觉、主动的学习源自个体内在本能的激发,即学习者出于发展的需求对有用的、有价值的经验性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这种经验性知识的习得来自个体心理所认同的群体,即其所在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在一定的学习愿景的驱动下,确立共同体的学习目标,制订可靠性学习计划,提供技术性工具和灵活的学习方法,有效激发个体的学习动力,促进个体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进行互动与交流,成员因此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分配学习伙伴和学习任务,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建构起恰当的学习行为来完成学习任务,在长期的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活动中,教师个体确立了学习观,养成自觉学习文化的良好习惯。

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有利于教师规划专业发展目标。在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活动中,共同体成员自觉遵守的团队规则,依据自身的特长明确团队中的学习者、助学者、组织者、经营者,建立学习信息流,确定团队的使命与任务,开展主题学习与监控调节。在这个过程中,成员围绕学习主题进行交流、协作,分工执行学习任务,组织者与助学者参与其中,积极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及时消解学习者之间的学习冲突,调控学习进程,采取有效的监控调节手段,确保主题学习得以顺利进行。学习者在协同活动过程中有可能演变为组织者、助学者、经营者,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将获得信息支持和人际支持,其知识性结构得到补充与完善,其认知得以升华,对自身的专业水平有了更为清晰的评价,其专业发展目标更为明确。

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跨区域专业教师的合作化学习,为基层电大教师提供学习与实践的理想环境,解决其同伴交流、专家引领、学术支持等学习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校内和校际师师合作,开创了新教育区域的师师合作,形成复合式远程开放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之间、校际之间的文化合作得到加强,教师个体在学习与实践的合作过程中,不断产生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文化创造活跃,随着共享性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和学习主题的多样化、层次化,教师的文化需要得以满足,出现文化自觉,实现专业成长,并促进合作型教师文化的产生。

(三)构建科学的合作型教文化建设机制。加快文化体制创新,建立科学的合作型教师文化机制,是合作型教师文化发展的有力途径。首先,建立合作型教师文化建设的动力机制,在组织的规划下,协调文化运作,有效管理文化,促进文化资源共享,丰富文化活动。其次,确立正确的文化导向机制。在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教师文化也受到冲击,文化导向的目的是使组织、团队、社群、个体的文化价值取向趋同,通过多样化文化宣传,使个体在思想和行动上有明确的文化指引,个体文化行为向先进的组织文化行为靠拢,增进教师个体的文化融合,凝聚教师的文化共识,形成稳定的文化核心价值理念。最后,打造教师文化特色,制定合作型教师文化的发展方向。远程开放教育推行终身学习理念,面向社会与民众开放,其文化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等特点,合作型教师文化特色的打造应切合课程文化、校园文化、人本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把握文化改革方向,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提炼文化特色。

(四)构建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从传统文化上看,文化的形成受一定环境的影响,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Julian Steward)在其论著《文化变迁的理论》中论证了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由此提出文化生态学观点,以确定文化对其环境的适应所引发的变迁现象。所谓文化生态就是指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要价值取向的文化,而文化生态环境,就是有利于生态文化健康发展的环境。构建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首先,树立生态价值观,生态价值观认为人与物均是具有内在价值的生命主体,它们彼此平等,互相依存,二者的平衡是世界和生命存在的本质意义。其次,尊重生命价值。生命价值是判定人类生命个体对他人和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个体生命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总和。生命主体具有独特、自由、平等、互动的特质,只有不断丰富自己对生命意义的体验,才能充分意识到世界的万物一体性,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和独一无二,才会呵护生命和珍视生命。再次,营造自然和谐的文化氛围。文化氛围是特定环境中的文化情调,丰富的文化活动、活跃的文化交流、良好的学习环境、充满文化韵味的工作环境是自然和谐的文化氛围的主要因素。最后,尊重文化的自然发展规律。文化的发展有其规律性,在一定的价值导向下,文化得以从自然中萃炼而出,在漫长的社会变化中消长、更新,合作型教师文化的发展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尊重自由创造和鼓励文化学习的氛围下,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活跃,更有利于合作型教师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莹,罗生全.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2(8)

[2]张凤琴.教师文化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4(11)

[3]肖青,郑建辉,刘桂雪.新型教师文化成长的内在诉求:培养教师主体性[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

[4]黄水香.大学教师合作文化的类型、成因及重塑策略[J].高教论坛,2014(12)

[5]谢春辉.教师本位论对广西高校文化建设的启示[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2(2)

【作者简介】覃凤梅(1971― ),女,壮族,广西百色人,硕士,广西广播电视大学百色市民族分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师专业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责编 黎 原)

上一篇:中心明确 想象合理 下一篇:环境监测实验室开放式管理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