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科举制度

时间:2022-10-15 12:55:23

浅析日本科举制度

摘要:日本在古代不仅积极向中国学习先进的科学制度,并且大规引进中国文化,这些都极大的促进了古代日本的发展。中国的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一项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对中国的封建社会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日本在此方面亦有借鉴,但最终没能吸收并继承科举制度。

关键词:科举制度;日本古代社会形态;唐风文化;中日社会基础的差异

日本在我国的隋唐时代曾向我国大规模的派遣遣唐使并积极引进我国文化,学习唐王朝的政治体制和社会运行机制,崇拜佛教,效仿唐朝贵族的生活方式,学习儒家经典……在日本的上层社会唐风文化就是主流,而且贵族们也以此引以为傲。但是,在隋唐时期产生并发展成熟的、对我国以后的各个朝代产生深远影响的科举取士的制度却没有被日本学习吸收。

一、古代日本国情

日本在吸收和学习唐文化以前,血缘氏族集团的社会形态占有主导地位的。而在文化上,原始的列岛文化仍居于统治地位。但是,此时的东亚文明区域内,先进而又强大的大陆唐朝文化不断释放能量,因此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到中国本土学习唐朝文化和制度。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天皇政府中担任要职,对当时的日本进行改革并在统治阶级内部传播唐朝先进文化,日本古代贵族作为历史上的文化创造参与者,将自己从土著文化中分离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游离于生产活动和固有社会之外,造就了具有异国风情的文化形态。①

实际上随着水稻耕作的生产发展和部落兼并的政治变迁,氏族社会正在孕育着新的突破,大和政权正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寻求新的秩序,力图超越原有的氏神祖先信仰和血缘关系,构筑新的文化。这就导致古代贵族憧憬大陆文化的心态和摄取大陆文化的行动。

另一方面,由于新的社会生产力尚未充分发展,或者说社会组织还没有出现变革的契机,因此古代贵族摄取来的大陆文化并不完全符合列岛社会生产力的实际状况。其中的一些文化要素是唐王朝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比如科举制度,而列岛社会生产力水平却落后于唐王朝。结果,这种借助于唐王朝文化模式构筑列岛文化的方式造就了文化形态和社会基础之间的错位。当然,日本的古代贵族们并非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从贵族文化的核心之一:律令官僚制度方面来看。通过贵族的努力吞食,大和政权在表面上建立了“百官”制度,设立了“八省”机构,并且组织大学寮,令贵族子弟学习,试行经过考试任官的制度。这本来是克服氏族血缘关系走向二次社会集团分化的重要步骤,然而实际上,许多官员不过是在原有氏族首领的头上加戴一顶官僚帽子而已。从历史文献中,看不出任何迹象表明贵族子弟曾经到大学寮里面接受教育和训练,他们主要是依靠荫叙制度,凭借氏族身份而被授予官职。直至8世纪奈良时代,律令官僚制度已经稳固之后,低卑氏族出身得到晋升而成为政府官员的人也不过只有十几人而已。在673年天武天皇扩大中小豪族参政机会、开辟新的仕途的时候,许多得到冠位的人,实质上依然是地方氏族的首领,它的基础依然是氏族制度。

二、唐代文化

日本从7世纪起开始大规模的主动摄取大陆文化,并且对于这种行动怀有极大的期待。他们希望通过摄取造成列岛文化的升华,在精神意识、社会机制和统治理念等诸方面达到大陆文化的同一水平。从这时起日本民族就展现了自身善于学习这一精神层面。从一定意义上说,日本古代贵族的这种期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古代文化也确实基本具备了唐风文化的外在形态。而那些古代日本贵族们在精神上不断同化于唐朝文化,汉文教育又使他们在思想方式上形成大陆文化的种种特点。古代日本贵族按照自己设定的标准,在相当程度上建造了唐风文化,他们的期待在不少方面成为现实。②

但是,古代贵族以大陆文化为范式建造的唐风文化,在当时的日本却是限于贵族社会的一种表层现象。它更多的具有日本古代文化外部形式的意义,和真正现实的文化存在着距离。以唐朝为目标摄取和构筑的文化只是一个文明的外壳,在它的内部包裹着土著色彩十分浓重的列岛文化要素。古代日本唐风文化的创造参与者局限于人数不多的贵族。他们或是大和氏族,或是脱离自己生活和生产的势力范围迁入都城的地方豪族,只是古代日本社会中一部分孤立于生产活动和社会组织之外的特殊阶层。这些贵族虽然热情的吸收大陆文化,建造了唐风文化的天堂,但它的范围不过局限在独立于民众社会之外的一小部分贵族的圈子里。他们力图摆脱传统的思考方式,追求汉式教养,过着唐式生活,尽管在人种上依然是日本人,但在精神上早已成为唐文化的崇拜者。

因此,从古代日本贵族文化的空间范围和承担者人数上说,古代唐风文化在整个社会中占有的比重有限,与民众社会原有的文化隔绝,完全不同于按照氏族组织运行、实行泛灵信仰的民众社会文化。尽管这种唐风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但它更多的具有外壳的意义,并不是广大民众社会文化状态的直接反映,也无法为下层的人民带来繁荣所以最终会走向消亡。这足以证明日本无法为科举制提供土壤。

三、中日差异社会基础的差异

在中国,科举制之所以可以广泛的实行是因为中国的儒家文化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孔子有句名言:有教无类。就是说教授学问是不应该把人分类的,只要他有求学的渴望我们就都应该悉心传授。在我国的各个阶层中儒家文化都被广泛并传播形成了深厚的社会基础。这也就是科举制度在我国得以产生并壮大的土壤。而在日本,只有贵族才能够接受教育,平民根本没有资格。日本的一般百姓在古代漫长的岁月里是只有名字没有姓氏的,只有贵族和后来的武士阶级才有拥有姓氏的权力。明治维新后,政府要求人人都要为自己起姓氏,这足以证明,日本的中下层社会与贵族是完全脱节的,无论是文化还是生活。所以,进行科举制从百姓中选拔人才就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事。因为上层的文化既没有传播到这里更没有在这里得到发展。

在一开始,日本社会就已经制定出了严格的身份等级制度,贵族、武士与平民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不仅是在制度上也存在于人们的心中。贵族就是要过贵族的生活,平民即使再怎么羡慕也没有办法由平民变成贵族,各等级之间身份的转换几乎是很少见的。或许可以这样说,日本的封建社会原本设定的模式就没有预留这样的空间,人与人都被严格的束缚在自己的位置上,不能轻易离开。经过学习和训练的只有贵族及其子弟,官吏也只能从这些人里产生,还要考虑家族势力等因素,科举制自然没有了用武之地。到后来,庄园经济兴盛,武士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成为统治阶级,武家文化兴盛,武士主要依靠的是作战技巧而并非儒家文化,科举制在这时就完全派不上用场了。

而在中国,身份等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就曾说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它强调的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创造命运,表达了对上层生活的渴望。而科举制度正是为这些有才能但出身卑微的人提供了通往统治阶级的通道。不仅为朝廷选拔了优秀的人才,同时通过科举控制了知识分子,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可以这样说,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统治阶级利用社会身份和地位转换的诱惑进而对封建制度进行的一种灵活调整。也正是因为我们的封建制比较灵活所以我国的封建社会才会持续了两千多年。

结语

中国是大陆文明,日本是列岛的海洋文明,两种文明的模式本来就不同。尽管日本从中国学习和吸收了许多大陆文明,但日本文明的本质并未就此改变。在大陆文化的影响下,日本通过超前的摄取大陆文化,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完成文化的转型建立了灿烂的“唐风文化”,但是不久,脱离现实的贵族政权开始衰落,日本开始了与中国不同的另一条封建制的发展道路。尽管日本并没有完全学习和继承中国的科举制,但是不可否认“唐风文化”确实对日本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不管怎样,每一个文明都是独特的,都有其别具一格的一面。

日本文明也不例外,它既具有唐风文化的精细和雅致又兼备海洋文明的尚武和野心。但正是因为如此,文明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的丰富与多姿多彩。我们在以宏观的眼光来审视和观察各个文明的同时,也可以找准一个切入点,钻进去细心挖掘之后你就会发现得到的是不一样的收获。(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

注解:

① 王新生.2005.日本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83-98

② 高增杰.2001.东亚文明撞击――日本文化的历史与特征[M].广西教育出版社:106-206,288-312

参考文献:

[1] 王新生.2005.日本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83-98

[2] 李明晨.199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纲要[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79-182

[3] 高增杰.2001.东亚文明撞击――日本文化的历史与特征[M].广西教育出版社:106-206,288-312

[4] 李文.2003.武士阶级与的近代化[M].河北人民出版社.135-153

[5] 梅棹忠夫.杨芳玲译.2001.何谓日本[M].百花文艺出版社:25-37,64-92

上一篇:浅谈中国绘画中的多点透视 下一篇:安全又高效,电磁炉使用有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