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材古诗文之中学生情感培养依托

时间:2022-10-15 12:47:10

高中教材古诗文之中学生情感培养依托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中深沉且丰富的情感认识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通过古诗文选文涵盖了人格培养中情感方式的各个层面,体现了对基本人伦情感、悲愁之情、悲悯情怀和对情理合一的认知状态,为中学生情感培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益于学生认识并真实表现自我情感,理性掌控情感的表现和抑制,最终将积极的情感传播予他人和社会。

关键词:教材 古诗文 传统文化 情感培养

情感是人类固有的本能,中华传统文化对情感的认识与表达是深沉且丰富的。情感内涵大多蕴含在诗词中,有对情感的体验、对命运的思考、对人生的关照,还有理想状态下的个性逍遥,最终期待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理想境界。它的表现简要概括为:道家关注生命、尊重生命,同时具有崇尚个性的价值取向,指出人应摆脱外在的束缚,伸张个性情感的自由;魏晋名士反对以名教束缚自我,李贽在晚明提出“性情不可以一律求”,不必将个人精神世界纳入单一的纲常规范。某种程度上,情感表达的丰富内容已经在长时间的积累中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这种精神文化产生于人的内心深处,是才情灵智的广泛表达。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册中的古诗文选文以及《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和《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作为古诗文选文教学的载体,对中学生情感培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具体分析其古诗文选文现状和教育意义。

一、基本人伦情感

人的基本伦理情感有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等,中国传统文化以感情为人际交往的联系方式。传统精神文化里人的情感倾向主要表现为:喜聚不喜散,寻找对象进行情感寄托,重视情感关系的连结,感叹悲欢离合等。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囊括了生活中的细微情感、至情至性,他传达的物是人非的悲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祭十二郎文》对亲情的重视不言而喻;苏轼的《文与可画oY谷偃竹记》追忆平凡小事,相比强烈的感情迸发,他悼念亡友的情愫更为细腻;屈原《湘夫人》在政治悲剧之外也展现了相爱而不能相聚的苦痛;《孔雀东南飞并序》《氓》描写爱情婚姻悲剧,情感描写同样细腻;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剪梅》描写爱情虽然含蓄,但是对相思之情和韶华逝去的叹息尤为深沉。思乡之情主要显现于周邦彦《苏幕遮》、纳兰性德《长相思》等,与《采薇》、韦庄《菩萨蛮(其二)》相似,都抒发了漂泊在外、有家难回的困顿心境。黄遵宪《今别离(其一)》、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涉江采芙蓉》描写离别,表现出人类为分别苦恼忧伤的普遍情感。

以上涉及亲情、爱情、乡情、友情离别和失去等情感的选文篇目抒发了人类对自己生存状况的深切思考和对悲剧命运的感悟。教材选文本身完整地囊括了情感类型,关注细节上的生活体验,展现人性美好和脆弱的一面――渴望拥有亲情、爱情、友情,恐惧离别和孤独,怀念美好情感,慨叹年华易逝和生命的短暂。选文客观上已经将这些情感很全面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能够对其进行深入挖掘,特别是在诗歌教学中,情感的体验始终值得开拓和推进。

二、悲愁之情与悲悯情怀

传统社会对命运的思考,源于魏晋时期。当时的人们开始关注个体生命自由,为人生的种种束缚与失意而悲哀。他们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发展成为对人生价值的探索和创造,进而指向对慈悲情怀的抒发,以抗争人生的短暂和命运的不公。

方苞《狱中杂记》、张岱《陶庵梦忆序》、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都表现了作者遭到贬谪之后远离故土或国都的孤寂之情;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鲍照《拟行路难(其四)》、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描写命运不公的宦海浮沉,寄托着诗人生命无常的悲哀;李商隐《锦瑟》、李贺《李凭箜篌引》抒发了由于人生的复杂和无尽的苦楚引发的伤感;《虞美人》直抒李煜国破家亡的感受,悲痛之情深沉而恳切;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表达了面对时光流逝内心难以排解的孤独寂寥的心情。

李商隐《马嵬(其二)》、白居易《长恨歌》慨叹人的渺小生命在社会政治面前的卑微;司马迁《项羽之死》、关汉卿《窦娥冤》寄寓并且抒写了作者自身对悲剧的看法;杜甫《阁夜》描写战争,表达出对死亡和流离失所生发的悲悯情怀。《红楼梦》的“失乐园”主题则从多重维度深化了悲剧意识,成为文学史和思想史的一个重要节点,引起后世读者对人性的无限挖掘和反思。

三、情理合一

在对世事人生思考和感悟的基础上,文学作品的一类情感发展成为对悲剧人生的理性探索,另一类则借自然风物为情感解脱助力,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境界,对此教材中也有所反映。

从《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到《越中览古》,李白抒发苦闷和不得志的情感,在对命运的思考上,一面失意,一面却能在山水之间超越苦难。他表达了人生志向可以追求却不能强行占有,人应当在悲愁郁闷之时寻找解脱的方法;与李白相比,苏轼的旷达则更为深沉,《念奴娇・赤壁怀古》哀而不伤,寄情山水,笑看人生;《赤壁赋》欲求在遭遇贬谪的悲凉心境之下和恶劣的环境中超越苦难,《新城道中(其一)》《游沙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则超越悲伤,体验生命的广阔和放达;刘基《苦斋记》描写的也是面对苦乐相倚的人生的淡然心态。王羲之《兰亭集序》看重自然景物之灵性,情景交融,于生命虽然有所慨叹,但是仍然体现着积极的生存心态;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表达人生短暂的现实和及时行乐、有所作为的希冀;《滕王阁序》在自然风物中寻找出世与入世的交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与姜夔《扬州慢》沉静悠远,在情与景的相聚与分离中回环往复;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归园田居(其一)》表现出浓郁的人生乐趣,陶渊明本人获得了心灵的真正闲适与洒脱。

情感是人的心理需要,现代情感教育归属于人的“心态结构”层面,要求学生能够真切深刻地体验情感并且表达自身情感。“健全人格的研究表明,合理的情感表达和宣泄对人格健康是非常有益的。”[1]于中学生而言,他们情感的感悟和阅历的积淀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一个完整的情感体系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生活中情感的内涵、特质、面貌和深层意蕴。发现情感、体验情感、认识情感、珍视情感,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从对自身的关怀延伸到对他人、社会、自然的关怀,成为悲悯情怀的来源。精神层面的情感思考,蕴含着理性的特质,符合情感方式中的现代情感对“情理合一”的追求,这里将理智与情感上升到一个较高的意识层面,表明情感在抒发的同时应当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现代情感服从于理智,“一定的情感抑制和延迟即时反映的能力对于人的道德和心理健康都是必要的。”[2]这也是情感教育的高层目标,就是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情感承受能力与掌控能力,做自己情感的主人,也能创造、传递积极情感,用积极的情感指导自己的生活。

由此可见,古诗文中表现人类情感的篇目已经涵盖了人格培养中情感方式的各个层面:充分认识并真实表现自我情感,能够理性掌控情感的表现和抑制,并能够将积极的情感传播予他人和社会。

注释:

[1][2]李虎林:《当代人格教育的理论求索与时代建构》,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参考文献:

[1]曾红.传统人格的结构转换和现代延伸[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2]张福庆.解读王维山水诗中的生命精神[J].名作欣赏,2004,(2).

[3]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李泽厚.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5]周汝昌.中华大文化寻脉[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肖煜薇 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300387)

上一篇:由游戏到学习 下一篇:“七大方略”催生语文学习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