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政治素质浅谈

时间:2022-10-14 10:06:34

高中学生政治素质浅谈

摘 要: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政治文明的进程。通过对当代高中学生政治素质现状进行了解和分析,能够发现其不足之处,并寻求解决的途径,以便更好地使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重视学生的政治思想状况,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推进政治文明的建设。

关键词:政治素质 高中生 公民教育

所谓政治素质一般泛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知识、政治认知、政治参与等一系列的认识、态度及能力。

一、高中学生政治素质的现状与分析

1.政治知识拥有量不容乐观。政治知识是指公民对政治生活规范和准则的掌握情况,以及接受有关政治生活方面信息的程度,它是衡量公民政治素质的基本尺度。政治知识的匮乏一方面表明了高中学生面对升学的压力,对政治知识的摄取动力不足;同时也表明学校在如何使高中学生过好政治生活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政治认知能力喜忧参半。调查显示,一半以上高中生已经了解“法定成年”所意味的“享有法定权利,承担法定义务”的意义。在回答“当您年满18周岁参加成人仪式时有什么感觉”的问题时,51.5%的高中生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应“享有法定权利,承担法定义务”,31.2%的高中生认为“应当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7.7%的高中生认为成年意味着“可以做自己过去不能做的事”,也有9.6%的高中生则表示“参加成人仪式时无感觉”。

3.政治参与态度有待提高。调查显示,在对待政治的最好态度中,在性别方面,男女青年的差别不大,男性青年中比率比女性青年的比率要高5个百分点;从文化程度来看,研究生及以上为62.7%,余下依次为初中58.9%、本科49.4%、大专48.4%、高中(含同等学历)48.3%。

二、提高高中学生政治素质的途径

笔者认为,加强公民教育是解决高中学生政治素质现状的最佳途径。这里提出的公民教育有别于一般的知识教育,也不同于传统的政治教育。知识教育的内容是文化知识,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单一的政治意识形态,公民教育的内容则是政治知识、法律知识和社会政治道德等。传统政治教育是站在执政党、国家政权及其相应的政治原则的立场上,以灌输的方式强化受教者的政治思想觉悟;公民教育则是站在法制国家权威、社会公众利益和现代化法制秩序合理性的立场上,通过施教者与受教者的积极互动,以多种形式和主动参与的具体操作方式,来充实和完善受教者的法制意识、道德自律及政治人格。

那么,如何达成公民教育的目标呢?一种比较切合实际的思路是从每一位社会成员的人生起点做起,从“做人教育”入手。

公民的实际角色定位是政治性与社会性的合一,与“革命者”、“接班人”的单纯政治性定位有所区别,于是普遍的人文素养便成为公民角色的基础性内涵。如果一个人不具有最起码的做人的素质,没有廉耻感、规范意识、同情心和合理的畏惧感,那么,所谓政治忠诚、法律观念、社会责任感、公德观念和政治价值观又从何谈起呢?

因此我们认为,在现代社会,做人教育是公民教育的初级阶段。一般社会成员在孩童时期,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学会了遵守规范、礼敬权威、同情和友爱,而后才有可能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政治生活中养育成健康的公民观念。具体言之,所谓做人教育的要点有二:一是从孩童做起,二是需要在行为中演练。这两点并不是今人的新奇之论。

那么如何做?我们完全可以将做人的教育融入儿童教育过程,将那些抽象玄虚的政治观念替换成日常的生活规范,将那些高尚的道德情操口号转换成普通的善良和友爱。

这种基于幼年的道德和规则行为演练至关重要,因为从某种角度看,人的规则意识必须在行为的演练中形成。当然这不只是针对儿童――由于儿童的世界最单纯,因而演练的成功率和持久性最高。事实上,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公民教育的成效也必须在实际操练中达成。一般而言,人们公民意识的形成需要以每一个人的具体实践作为必要的环节,也就是说,人们在实际的政治参与过程中,真实地享受和真正行使了法律规定的权利,并切实履行了应尽的义务,他们才会对公民的角色认同形成真实的感受,公民意识才有可能形成,公民意识的形成与公民角色的实际操作是同一个过程。人在实际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行为体验是促成其观念和思想的必要环节,从做人到做公民,从形成人的基本素养到公民教育的成功,都需要伴随着这样的环节。因而我们有理由认为,在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简单的说教和政治思想的灌输是难以达到预想的教育目标的,惟有通过做人教育一点一滴的推进和实际演练,人的素质的普遍提升才是可能的。

参考文献

[1]王卓君 政治社会化(Political socialization):文化视野中的政治系统[M]第7章.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2]王智 公民教育与政治教育[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01。

[3]邱伟光 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99。

[4]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363。

[5]敬永和 现代思想政治工作辞典有关条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上一篇:职高班主任工作的“四沟通” 下一篇:浅谈农村初中班级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