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浅谈

时间:2022-10-14 09:36:41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浅谈

【摘 要】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基础文化能力的一门学科,自然受到了课程改革的影响,而要实现语文教学成为一门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学科,自然就需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行为目的,提高教师的师德素质、职业素养和文化水平;教学活动也要贴近实际,确实做到以实践为基础而非走形式;要创建明主的教学环境,使得同学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理念源于 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这种理念认为,教育不仅是艺术,更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因而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学效果量化和可测性,注重教学反思。那么如何提高语教学效益?如何突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下面是我对语文有效教学的几点看法。

1. 开展自主学习,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多年来,受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的影响,我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如查阅工具书及资料、提前预习课文、精典诗文的朗读与背诵等,让学生逐步学会自己摄取知识,掌握有效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 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教师教学之前,学生在阅读课文尤其是一些经典之作时,思想上往往是困惑迷茫的。他们常常不知道作品好在何处,应该学习与借鉴什么。即使偶尔有一些美的体验与感悟,也往往是凭借直觉,无法从理论上加以阐释,无法用言辞加以表达,处于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这就亟需教师的引导与点拨。这应是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提问,以及答问后的讨论、点拨。实践证明,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我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会问学生:老舍在这篇文章中描写了哪些 景物?课后想想,这个问题没有多少思考的价值,起不到启发的作用。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在文章中写得很清楚,一看便知,这个问题学生几乎用不着思考便可回答。后来再教《济南的冬天》时,我提了这样一问:“老舍用什么方法来写济南的冬天的?”学生回答说,有比喻,有拟人的修辞手法。我再追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使得学生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了。

3. 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语 导语设计得如何,往往关系到全局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语,也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 好的导语,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看到一些著名教师的教案,会发现他们对导语的设计无不精心备至。从一定程度上说,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导语设计。导语设计的原则是注意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只要新课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都是成功的导语,也能成就高效的课堂。

4. 老师上课要有亲和力,有情感感召力 语文课程是最富有情感的课程,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首先应是一篇流淌着诗意的美的散文。对一个老师来说,他不但要有又专又博的知识,还要有敏捷的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教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它是在逻辑语言、科学语言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而形成的、为浓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形象化的、韵律和谐而又优美动听的语言。教师运用这种审美化、情感化了的语言去讲课,就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感情,充分显示出教学语言“以情激情”的巨大美感作用。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5. 注重恰如其分的教学评价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这里的评价指教学即时评价。教学即时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具体表现所作的即时的表扬或批评。它以教师的口头评价为主,并且辅以适当的体态语言。教师看似平常的话语,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热情,为学生的不断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6. 作业的布置要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孔子在《论语》中指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是师矣。” 作业是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为让各类学生的作业达到实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差异化布置作业,这就要求老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坚持精当、适度、适量的原则。同时,要想全面落实巩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还必须要有适度的训练与考试。全国课改修订组组长温儒敏先生针对目前的课改现状也曾提出这样的建议:要理直气壮地抓训练。当然,这里指的训练并不是大搞题海战术,而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加以强化训练。有效作业要求语文老师要从大量的参考资料中精选作业,“剪贴”出真正适合学生特点的作业,以提高训练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后训练的效率。

总之,我们要不断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学到知识,又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同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我们必须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实质,发挥语文组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团结协作,通过深化语文教学研究,提出具有符合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思路,并不断完善和创新,让学生感悟语文、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语文学习真正体现实效。

上一篇: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探索 下一篇:审美如何渗透到小学美术教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