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音乐教学中对高校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14 08:07:08

析音乐教学中对高校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摘要:音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与我们时刻相伴相随。音乐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习、理解及欣赏音乐作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 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本文通过对教师在教学中对音乐审美的引导和对审美能力的培养方式来论述高校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音乐鉴赏,审美能力;审美教育;教师素质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科研规划课题《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研究》的子课题,课题名称:新课程背景下高校学生音乐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学生音乐能力培养的意义研究,项目编号:HNB201203035

审美能力,是指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等。”①审美能力是在人学习、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对客体美的认识、评价和再创造,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创造的统一。音乐的审美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相互交流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演奏者还是欣赏者都能体会到美的愉悦和审美。作为美的象征,音乐在欣赏的过程中对体验美的感受进而上升为灵魂的净化。

审美能力主要在艺术创造与欣赏中形成并获得发展,因此有时审美能力也被成为“艺术鉴赏力”。审美能力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兼具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提高审美能力,有助于以美的规律和美的理想去改变世界,发展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与文学和绘画所不同的是,音乐的审美来源于人的听觉这种空间上的体验。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美感。音乐审美能力是一种对于美的认识和发现的能力,它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体验、接受与创造、意识与无意识的综合统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

教学中对于音乐审美的引导

如果说,感性直观是音乐对人产生作用的主要方式,那么,直观感性的判断比理性分析重要。音乐的审美中具有强烈的主观的色彩。人们在接触到美的时候,往往是未经过仔细的思考就会直接感受,在音乐的鉴赏中也会出现这种现象。审美主体对于美的对象迅速直接的心理把握,具体表现为为美的感性形式的感受与对审美内涵的领悟,学生的这种审美的直觉应该被教师发现和引导。

在指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应当让其遵从自己的内心,“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对于作品每个不同的个体自然有其不同的体会。采用西方作曲技术来创作中国风格的作品,在直观判断上明显具有混杂性,即中西结合的特征。”②

音乐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因此,选择有欣赏价值、能够唤醒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学内容是极其重要的,它是实现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优美的曲调才能产生动人的艺术魅力,例如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聆听它对于人生博斗的痛苦与成功的欢欣的书写,让人一种积极向上敢于向命运挑战。这部交响乐作品,不仅体现了作品的审美教育又体现了审美价值。音乐是情感艺术,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这样将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操。音乐课程目的也正在于此,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拓宽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鉴赏能力以及创造能力,进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重视音乐教育中的思想引导。正确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较好地感受、掌握音乐情绪的变化,让学生学会聆听音乐。正确的思想引导,能帮助学生感受作曲家或者音乐本身所想要表达的事物或情绪,达到情感相通,感同身受,产生共鸣。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揣摩学生的内心,看学生真正的兴趣点,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和审美因素,要体现音乐的经典性,展示文化精萃,将自己的审美体验积极融入到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把音乐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用具体的音乐作品来传达情感内容,使学生在学习音乐时产生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

音乐教学中对于审美能力的培养方式

正如上文所说,音乐艺术教育具有对美德的培养具有辅助功能,而新时期的大学生在兼顾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恰恰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所以音乐的审美教育可以将外在的审美转换成内在的德行的塑造,对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作用。音乐教育中音乐鉴赏的审美原则的总体表现应该是分为三点: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强调愉悦性。

1.以情动人。音乐艺术有一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特质,它是美的,但是如果讲授不当就变成了枯燥的学科,如果仅仅是教师讲授,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实践,大多数情况下根本无法掌握,时间长了会渐渐生出厌烦的心理。只有将学生的主体情绪调动出来,参与其中,能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时,才会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尤其是是对音乐的欣赏与创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才能完成对音乐的鉴赏。例如在讲解声乐的时候,教师可以搜集相关的材料,进行分类汇总,从文献书籍方面为学生呈现最直观解读。宗白华的《美学漫话》中有一节就是专门谈声乐,他认为:中国的民族音乐从古到今,都是声乐占主导地位,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进自然也”。中国古代所谓的乐并非纯粹的音乐,而是舞蹈歌唱,表演的一种综合。歌是长言,从逻辑的语言进化到音乐的语言产生出“字”和“声”的关系,字要求真,字还必须要转化为“声”变成歌唱最终达到音乐的境界。自与声音关系就是真与美的关系,既真又美是许多艺术家所毕生所追求的目标。谈到唱歌艺术的发音,他引用了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谈及的字与声的关系,“声中无字,字中有声”例举了戏曲表演里的“咬字行腔”,咬字要清楚,字是代表思想内容的,为了充分表达字而引出的强,“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那就是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将这种表达比作猫抓鼠,不能一下子抓死,要抓住还要保存活的,这样才能将内容的表达与艺术的韵味融为一体。“咬字行腔”结合现实不断发展,马泰在评剧“夺印”中通过声音的抑扬高低,表现任务高度政治性的原则。当掌握这些资料的时候,学生可能会对音乐有所兴趣。”③这一段妙趣横生的对声乐的解释,可以作为课前的拓展读物发给学生做预习的资料,借以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课堂实践活动。

2.以美感人。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除了教授还有就是通过音乐审美媒介交流。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淑性。

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是音乐教学优化审美功效的重要标志。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提高学生对音乐鉴赏的感悟能力,培养想象力,有一时的启发想象与联想,拓展美感体验,力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线索思考问题。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调愉悦性。音乐具有审美的愉悦性,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审美的感受是由感知、想象、情感、思维等要素相互融合的心理过程。音乐艺术不仅可以表达历史所凝结的思想情感,同时也可以表达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音乐的魔力就是它具有使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能力。所以在高校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强调愉悦性,即应该由教师启发指导,教师尽量地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包括音乐鉴赏活动、音乐表现活动、音乐创作活动等,同时将有关的音乐基本文化知识内容融进音乐活动之中,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如果没有学生主体的参与,就不能称之为音乐教学。“音乐审美教育具有愉悦精神的特点,音乐审美教育不仅需要在快乐的气氛中进行,而且也可以给参与者双方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④

在欣赏京剧的时候,许多同学对京剧这门古老的艺术基本没有太多概念,有的只是脸谱、戏服等一些程式化的印象,那么要怎么能激发起来大家的兴趣呢?导入新课的时候可以首先采用教师范唱的办法,以《智斗》和《贵妃醉酒》首先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之后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生旦净末丑的台步,行礼等,最后可以借助电教器材,观摩一些名家的唱法,加深同学的印象,力图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学习到知识。

结语

音乐能够使人在精神上产生愉悦和美感,可以说审美愉悦性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在教学中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环境,以审美教育提高审美素质,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上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作为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不仅要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还应有深厚的学生基础、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展示音乐才艺的舞台,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主动的接受音乐教育;而作为一名大学生,他应该既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又具有艺术审美素养的全面人才。因而,高校的音乐教育应多加强师生之间的教学合作,学生之间的学习合作,音乐各课程之间的多元化合作,音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多层面合作,这对提升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内容的优劣、情感的健康与否,具有鉴别的本领。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以后的艺术修养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音乐审美教育在形态特征上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情感不断深化,培养具有高尚情操、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促进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只有将技、情、趣熔于一炉,杜绝枯燥的说教,还音乐于本体,才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 “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这是音乐教学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许自强 美学原理 [M]首都经济贸易出版,2008

[2]郭祖荣 现代乐风 [C]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3]宗白华 美学漫话 [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

[4]袁善琦.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管明书 (1981年--) 女 河南郑州人 硕士研究生 郑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教学研究

上一篇:浅谈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下一篇:数控加工技术教学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