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学生特点 激起学习兴趣

时间:2022-10-14 07:19:01

结合学生特点 激起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学生喜欢数学,提起学习数学的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中,根据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加点“盐、油、酱、醋” ,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把握“趣”的基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一、创设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1.以导引趣

导入新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开始。好的开头,可以给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情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0的认识”时,笔者采用了讲故事的形式引入新课。熊妈妈要外出有事,给三只猴每人3个桃,老大中午吃了1个桃,老二中午吃了2个桃,老三中午吃了3个桃,剩下的桃晚上吃,晚上它们各吃了几个桃呢?从老三晚上一个桃也没有了“引入”0“的学习。这样导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为本课内容的学习营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2. 以疑引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我们要适当设置疑问,鼓励学生质疑问。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让学生利用已学过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并且请了不同的学生试一试,教师都能很快地说出正确答案,学生都感奇怪。教师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了。

3.以动引趣

玩是孩子的天性。成功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在玩中有所学,有所得。例如:同学们排队去游玩,小明前面有4人,后面有7人,这一队一共有多少人?在解答这类题型时,让学生亲自去站队,既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又加深了对题型的理解。

二、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动手操作,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形象思维占主体的思维,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可是他们好动、好奇心强,对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为了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采用直观教具、操作学具。如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时,让学生先摆13个正方形,然后在下面摆8个圆片,并向学生说明摆的时候要从左边起,把圆片和正方形一个对着一个地摆。教师问:哪一行摆得多?看看第一行里的正方形哪一部分和圆片同样多?请你们用手指一指,再指出正方形比圆片多的部分。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看看指得对不对?接着问:同样多的有几个?正方形比片圆多几个?从而使学生直观地看出正方形多,圆少,正方形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圆同样多的部分,一部分是比圆多的部分,从而体会到多的数能分成两部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2.精心设计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稳定兴趣

在教学“算24点”时,笔者设计了三种题型: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三种题型由易到难,让学生掌握算24的方法和技巧,并达到巩固升华的目的。然后将全班同学分为四个小队,以比赛的形式贯穿。这三个环节的教学,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寓教于乐,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活动,使学生在新奇激烈的活动中,通过算算、想想、听听、议议、讲讲,心情舒爽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三、通过情感体验和激励,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

1.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顺利掌握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增添学习兴趣。例如,教学“9加几”时,笔者先出示学校运动会的场景图,让学生观察,在学生初步感知全景图意的基础上,教师及时结合情境提出有关计算的问题,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得到的方法也可能不同,先分小组,让学生在组内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针对学生的发言情况,教师重点说明“凑十法”的计算过程,使学生理解“凑十”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性”。这样的过程,将原来由教师讲解的计算过程交给了学习小组去讨论,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形成了算法的雏形,也让学生再次体验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2.重视师生情感的培养,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学生感觉老师很可怕,就很难喜欢他上的课,因此,教师平时要多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经常参与学生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和力,喜欢教师,进而喜欢数学。 “好表扬”是学生的重要的心理特点。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肯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克服困难的勇气,增添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上一篇:小学数学实施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地方电视台发展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