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转型看变化

时间:2022-10-14 07:02:12

从转型看变化

从转型看变化

背景故事:90年代的故事

20世纪90年代初,国企改制如火如荼地展开,下岗工人成为那个时代的特殊群体。在那时,北京街头的个体户逐渐多了起来,“下海”做生意悄然成为一种风尚,一些有着超前意识的年轻人把就业的目光从国营工厂转到了当时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服务行业。同时,通过市场自主择业,凭本事吃饭也成为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的鲜活记忆,蓬勃发展的第三产业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是身处当时的人可能察觉不到,那时在政府决策层面,已经将产业转型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李军,就是那些被时代改写命运的人们之一。如今已成为一家上市公司董事长的他,在20世纪80年代末还是中央财经大学的任职教师。当时,李军进行了一项研究,项目的名称是《北京的产业结构研究》,这位年轻的大学老师用数学模型分析了北京的产业结构,为此,还受到北京市政府的邀请给厅局级干部作了报告。

也正是因为这次经历,李军牢牢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市场经济的放开,让他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在教书之余,便开始卖起了各种产品。当了几年的“倒爷”,1995年,李军正式成立了公司,而就在公司成立的前一年,北京市第三产业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给了当年的“李军”们一次难得的机会,不但改变了他们的择业观,更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如今,李军的企业已经成功上市,而最让他感慨的,还是那些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故事。

嘉宾观点

观点1:1994,历史上的转折

赵弘:1994年,全市三产占GDP比重首次超过二产,这是北京经济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转折。解放后,由于国内外环境的影响及对首都发展规律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北京由解放前的纯消费型城市发展成为生产型城市。而这种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思路带来了环境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偏离了首都功能定位的基本要求。随着上述诸多问题发展态势的严峻,首都经济发展模式与城市定位的矛盾显得更为突出。因此,国务院两次批复要求北京转变发展思路。此后,北京对产业结构做了重新部署与调整,逐步偏向第三产业发展,并在1994年实现了这一有着重大意义的转折。

观点2:北京产业结构布局比肩国际都市

赵弘:2013年1~3季度,初步核算,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766.2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764.3亿元,占GDP比重达78%以上,已符合国际化大都市的产业结构标准。特别是第三产业中商务服务、科学研究、金融等几个领域增速很快。一般来说,中小城市的服务业主要是以商贸、餐饮、物流、批发、零售为主的生活类服务业。而北京以商务、科研、金融为主的服务业结构是区别于中小城市的重要方面,亦是北京朝着高端、生产型服务业发展的思路的根本体现。

更重要的是,北京市的服务业还可以为正在进行工业化的省市提供科技研发、金融支持、商务支持等多种服务,以此来推动国家整体的工业化进程,起到引导作用。综上可见,北京的产业结构布局可与国际化都市比肩。

观点3:优化配置,寻找合适定位

朱煦: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以后,对北京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自身的优势使其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更广阔的前景。而正因如此,吸引了大量的人才、资金聚集于此。如此庞大的聚集,一方面增加了城市运转成本的压力,同时也对管理的精细性与高效性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对此,进京人才首先需自我衡量,而不是单纯地把自身所有依附在北京公共服务的成本上。这毕竟是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承载的。人才本身应该形成良性的选择和流动。如适合在中心城市生活工作的人,可以选择在这里就业、居住,那么,相应地也要承受与其享受服务相匹配的公共成本。否则,城市会出现涌入过多、承担不足的局面;另一方面,北京自身要从大局角度出发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来服务更多的民众。

观点4:结构升级,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赵弘:如今,北京市的产业结构形态已接近国际大都市,但结构升级永无止境,这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过程。事实上,转型涵盖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纵向层面,即不断地进行内部结构升级。举例来说,一产可把原有的种植发展成为休闲农业,使之与百姓的休闲娱乐、绿色生活结合起来;二产要从制造方向逐步转化成为服务制造方向;三产则是要从一般的商贸服务转向生产型服务。第二个层面是横向层面,即北京要发展多中心格局,不能过于倚重中心城区。北京中心城区面积只占全市面积的五分之一,目前已过于拥挤。特别是目前三产比重超过78%,在中心区域的集聚无疑会加重中心地区的负担。因此,未来服务业在空间上可由中心城区向郊区新城扩展。

编后记: 一直以来,就业问题与城市的产业结构息息相关,而就业方向往往取决于城市产业结构未来的发展方向。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北京经济发展思路日渐清晰,已摸索出一条符合城市功能定位的发展道路。未来,北京的发展方向将以以下几方面为主:第一,服务经济。做好包括生产型服务与生活型服务在内的各种服务。第二,总部经济。发展制造业的两端,即研发设计和后端增值服务。中间生产环节要通过模块化的方式移交到劳动成本和土地成本更为低廉的周边城市。第三,知识经济。更加注重增强科学、技术、知识、管理、人才对产业发展的提升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科技农业、高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强经济发展的竞争力。第四,绿色经济。发展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率的绿色产业,完善人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关系。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会衍生出许多行业,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年轻人朝着这四个方向去寻找满足自己需要的工作,前景会十分广阔。

上一篇:培训提质,经普增效 下一篇:我骄傲!我是一名基层统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