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表”,让服务型统计落到实处

时间:2022-10-04 11:50:40

“一套表”,让服务型统计落到实处

2013年全国统计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快建设“服务型统计”的目标。服务型统计的核心基础在于数据质量,而统计数据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调查对象的合作。调查对象的配合度又与报表系统本身的科学性、难易程度和统计员素质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中国具有比较典型的集中型统计管理体制,顶层设计影响力大,工作系统性强,目前实行的以“企业一套表”为核心的四大工程更是凸显了设计的重要性。

下一步联网直报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三经普”也即将开始,从基层使用者的角度分析和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和改进系统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对于四大工程的深化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人作为基层统计工作者,深度参与了年定报工作,切身感受到了新体系新模式对统计生产力的解放与促进,同时也对设计细节、指标体系、平台建设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深入思考,现将这些心得与同行分享和商榷。

从细节问题看设计理念

细节决定效率,方法决定成败。源头设计理念和角度不同,决定了统计系统各层级工作内容、流程、方法的不同,体现在各层级工作中,会有工作量和复杂程度的较大区别。

举例来说,关于能源购进、消费与库存表(205-1表)、能源购进、消费与库存附表(205-2表)的统计范围及指标设置。制度规定,所有规模以上工业法人单位都需要填报205-1表,而其中有能源加工转换活动或回收利用的规模以上工业法人单位除需要报205-1表外,还需要报205-2表,后表主要是加工转换产出、回收利用等指标,两表的共同指标是能源消费量。

目前的问题是,有能源加工转换活动或回收利用的规模以上工业法人单位不仅需要报两张表(205-1和205-2表),而且由于这两张表间有很强的逻辑关系——购进、消费、库存、加工转换、回收利用等环节密切相关,企业在填报这两张表时,需要不停地切换两表的填报界面,以确保各项内容的完全匹配,特别容易出错。而基层统计机构在审核这两张表时,也需在两表间不断切换。如果稍微改变一下,把205-1表的统计范围设计为没有能源转换和回收利用的企业,而把205-1和205-2表合并后的新205-2表设计为有能源转换和回收利用的企业报,这样就形成一种企业只报一张表的情形,可以有效减轻企业工作量和降低企业填报的出错率。

从统计机构的角度看,目前的设计有利于组织工作和数据汇总整理。因为205-1表统计范围相对完整,即规模以上企业不论有无能源转换活动,均报205-1表,汇总一张205-1就可得到规模以上全部工业能源消费的主要指标,而205-2表只是对205-1表内容的补充。但从企业来看,这种补充可不简单,一是补充内容较多,二是与前表指标高度相关,远不如在一张表上把两张表的内容一次性填完来得容易,且不容易出错。其实,这种改变并不复杂,主要看设计方的理念和考虑问题的角度。

作为常常与企业打交道的基层统计机构,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对于企业的“呼声”和“诉求”更为直观和理解,所以也更感设计理念的重要性。也许笔者对于制度设计的理解并不完备,但调整思维,多从填报对象的角度考虑问题,把调查对象和统计机构的整体工作当成一盘棋来下,是我们统计人应该经常思考和改进的工作。

从“一套表”理念看指标体系设置

目前的统计报表制度,特别是指标体系,总体来看已远远超越了专业“各自为政”的时代,这也是“企业一套表”之所以成为四大工程“核心”的重要原因。但从基层的具体实践看,目前一套表各表种的“专业性”依然比较明显,现对部分内容进行审视和分析。

其一,表种多、指标多,一套表的“集合性”高于“整合性”。虽然实行了“企业一套表”,但实际上,与严格意义上的“下去一把抓,上来再分家”的设计理念还是有差距的。目前,统计部门在给企业布置表时还是要求企业分别按工业、能源、劳资、物流、科技等专业填报。企业运营统计的各项内容要按照密切相关的多张表来分别报,由不同的统计部门来审核验收,各表种有不同的报表期限和相关的审核关系,企业工作量仍然较大,套表质量的整体控制也比较困难。如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102-1表)和人力资源情况(110-8表),两表都与人员相关但分组类型不同,前者按人员类型、职业类型分组,后者按文化程度、技术职称、工作年限、年龄、工作性质分组,其实这两张表在企业中多是一个部门填报。如果能整合成一张表,对企业来说就可以大大减轻工作量。

其二,财务报表的设置不统一和指标取数问题。一是各行业财务报表不相同,不利于数据的汇总使用。目前,除中关村园区财务表(110-2表)外,工业、商业、服务业等行业的财务表也都不一样。二是相同指标数据不同。统计指标尤其是财务指标大部分从会计账目取数,目前企业大部分是会计兼统计,会计在填报统计表时,相同指标会习惯性地照抄会计指标,这很容易出现问题。

笔者建议,未来可按照制度统一性、指标惟一性、填报便捷性的原则,完善顶层设计,整合优化专业指标和报表,剔除重复指标以及可以通过计算生成的指标,理顺基层表逻辑审核关系,积极推进利用企业会计财务资料和生产经营记录设计报表,努力提高“企业一套表”制度的统一科学性和规范严密性。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简化专业统计制度,并将专业统计需要收集的主要指标并入主业统计报表制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计制度整合,而不是简单的报表组合。

优化财务表设计和相关指标设置,提高数据使用率及减少取数错误。一是统一各行业财务状况表设计,包括年报和定报,提升财务表统计数据使用效率;二是明确财务状况表中各指标与会计科目口径范围的区别,在指标解释中明确包括的内容,最好指标名称有所区别。

改进报表设计,减少指标重复和表间关联错误。如单位基本情况表(101-1表)中“212 产业活动单位数”法人单位免报,由产业活动单位基本情况表(101-2表)中汇总计算生成;“192 从业人员”、“193 企业主要经济指标”调查单位免报,由统计机构人员根据审核验收后的102-1表、103表相关数据导入。这样调整,可以减少审核错误,而且表间数据保持一致。

完善平台服务功能的思考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各级统计部门与填报对象直接沟通的联网直报平台。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完善服务功能,是我们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加强系统软硬件建设,提升平台的综合采集功能。不断完善扩充软硬件功能,有效满足各专业、各地区数据采集、审核、上报、加工的需要,及时解决数据处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在软件更加友好兼容、方便使用上狠下工夫,使各级平台用户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一是尽快实现调查单位库与统一采集处理软件系统的无缝对接;二是加快研究开发高效导入企业会计财务和经营记录数据的功能,实现数据采集处理软件与企业管理软件的有效对接。

建立网络沟通平台,完善咨询服务功能。平台设置的报表时间一般比较短,如工业产值月报,每月27日上午9时开网,次月3日晚24时关网,其间24小时不间断。这就意味着企业统计人员可以在非工作日、非工作时间上网填报报表。而目前的联网直报系统没有统一专业的、全时咨询服务的机构和人员。鉴于统计报表、统计指标和统计标准的统一性,建立一个比较统一的沟通和咨询服务平台,由有丰富统计经验的技术指导团队进行规范解答,使之成为最主要的统计问题咨询途径,势必会大大提高服务的规模效益,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

具体来讲,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一是对于容易出错的指标,在官网上以常见问题的形式,给出统一解答。二是充分发挥联网直报呼叫中心的作用,准确快速解决企业在联网直报中遇到的问题。三是建立全国(或全市)统一的网络在线咨询服务。这种服务投入小,收益大。特别是对于企业人员更换频繁、人员得不到及时培训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除此之外,建立从上到下系统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也很重要。毕竟来自基层的正确填报是统计数据质量的基本保证,重视基层的意见并不断完善工作方法,也是服务型统计建设的基本途径之一。

上一篇:讲课与发言:应自修哪些功课 下一篇:北京市基本单位统计工作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