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消费成为一种习惯

时间:2022-10-14 05:47:24

让文化消费成为一种习惯

提及武汉的讲座现状,《名家论坛》一定是知名度最高,铺设面最广,受众人群最多的讲座平台。2012年5月,武汉图书馆的《名家论坛》走过了整整五载春秋。本着“大众化,公益性”宗旨的《名家论坛》,共举办了300多场讲座,接待到场听众20万人次,超过2千万人次通过网络和电视来收听收看讲座实况。每周六到武汉市图书馆听讲座已经成为了不少市民的生活习惯。五年来,“市民文化,社会参与”的讲座形式整合丰富的社会资源,共享公共文化,成为无墙的公共课堂,更是市民精神文化发展需求的产物。

五年来,方寸讲台间,300多场次的讲座,见证了学者名家们博学多思的身影。讲座作为文化服务的一种方式,它的功能是有限的;但讲座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的延伸服务又是可以充分开掘的。如今的武汉,建设文化城市的目标正在兴起,讲座的有限资源为“文化消费”创造了更多无限的空间。

武汉图书馆的《名家论坛》可追溯到2003年,最早开办是基于提升城市文化品味,着力搭建了一个市民共享文化的重要平台。在初步的试探和发展后,“名家论坛”于2007年5月进行了改版,与武汉市委宣传部﹑市社科院﹑市文化局,以及武汉教育电视台、武汉晚报社等各部门媒体统筹配合开展讲座,其文化辐射力度较之前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

论坛每周举办一期,最早凸显人文史哲、弘扬国学、回顾历史,注重精神文化的传承性与各种文化的融合性。不同的讲座主题被名家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诠释,不同层次的听众均能在这一文化的阶梯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名家论坛》也被听众冠以雅号为武汉“群英会”。据论坛负责人介绍,所约请的主讲嘉宾均为各领域的知名专家与学者,听众参与热情极高,每场爆满的情况下,领票的队伍常常绕馆数周。无法进入会场的听众虽只能在广场上的电子显示屏、和其他学术活动室等讲座分会场观摩,却丝毫不减热情。无论是互联网还是电视媒体,武汉图书馆的讲座资讯都能在第一时间内传播出去,通过网络及电视受益的听众不计其数。

在武汉市社会科学各界、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的共同联合下,《名家论坛》真正实现了“无墙大学”的科教功能。已成为品牌的《名家论坛》正不遗余力地推动华中地区文化辐射的深度和广度。

学术通俗化带给民众的不仅是精神上的收获,更是文化消费观念的革新。在假期,除了娱乐和休闲的物质活动,去图书馆听一场讲座,也逐渐成为武汉市民树立了全新的“文化”消费观念。

陈元生,武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讲座不仅是资源,更是文化消费

长期以来,武汉总是给人缺少文化氛围的印象,但得到市民肯定的《名家论坛》是一个平台,更是契机。较为争议和敏感而尖锐的话题均可以在现场加以探讨,而听众的素质则在这种交流中得到适时的发展,人文素质提升的前景相当可观。

武汉是一个中游城市,虽然发展空间还有待提高,但其争先、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优良传统,在文化发展方面还是会有很大潜力。

目前,武汉图书馆的《名家论坛》每周必满,形成了新的文化传播方式。通过现场演讲,专家的当面解答,进一步营造武汉良好的文化氛围。在将来,《名家论坛》的讲座的模式可细化为普及型和专业性,部分专题讲座可设置为报名参与或邀请,更具有专业性。武汉有着悠久的楚文化历史,本土特色和民生文化亦是讲座的拓展方向。

如今,城市的快速发展,先进的硬件建筑可赶超欧美,但人文素质和文明程度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是有着明显的差距。综合生存环境和整体文化修养,较西方发达国家落后许多;而《名家论坛》的讲座在此平台上能提供给市民新的文化生活方式。我自己来图书馆听讲座,遇到火爆的场面,下午1点开始就有络绎不绝的市民前来排队,晚来的人只能去分会场,更多的人甚至只能去广场上看电子屏幕。

讲座带来的不仅是学术之教育,素质之提升,更重要的是确立一种全新的“文化消费”观念。除了物质享受,精神生活也是必须的。武汉的文化消费观念暂时没有形成气候,去博物馆、音乐厅和讲座的意识并未普及,文化产业还需要更多的投入。而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仅在工程设施的建设上,城市居民“文化消费”观念的普及和推广,综合素质的提升,更是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

何祚欢,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20万听众市民文化界的风景线

《名家论坛》虽有貌似《百家讲坛》之翻版,但二者在本质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百家讲坛》更多定位于文史讲坛,其精力多置于古籍经典、文史项目,并未投入到其他旁系学科上。事实上,这种单一性已经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其自身的发展。而《名家论坛》借助了图书馆这样的资源平台,善于吸纳不同学科,将本地和全国最优秀的学者在讲台上和广大读者见面,把读书的趣味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通过专家的解析传递给普通受众,使晦涩的学科更具备生动性——这正是讲座带来的不一样的学科吸纳方式。

当然,目前的《名家论坛》最需要的改进可能是学科的扩展,我曾经听过杨振宁教授的《物理学与艺术》,感触良多。深感在复兴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同时推进旁系学科,尤其是将理工科和自然科学等主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给民众,更是迫切而必要的。

李工真,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民众对文化的精神需求日益迫切

200多场《名家论坛》的讲座,绝非易事。早年我在广东沿海地带考察,哪怕是广州珠三角的县级市,依旧有较好的文化氛围和消费需求。这一点给我触动很大,在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后,精神需求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必须。在之前,最为普通民众所熟知的CCTV《百家讲坛》成了学术普及化讲座的代表。但在之后的发展中,其弊端也逐步显现出来——固守传统,不做学术上更进一步的拓展。相比较而言,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则更多着眼于眼前的现实议题,不仅涉及传统的民俗礼仪,同样包括经济民生这样百姓真正关心的话题。

我个人以为,武汉这座城市的发展潜力巨大,成为国际都市并非遥不可及。民国和计划经济时代的大武汉有着辉煌的历史,只是在90年代后沿海地带的政策重心偏移,其经济中心的地位受到挑战,随后的相关国家政策也多次绕过了武汉。直到2008年后,国家工程投资的开放,武汉经济才开始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民众对文化的精神需求才更为迫切。

在我看来,优秀的民族文化一定具备了开放性和包容性。

在讲座中,秉承开放性吸纳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是良好的学习姿态,我反对为弘扬民族文化而固步自封的狭隘观点。优秀的民族是懂得吸纳和包容的,讲座热潮的兴起更应该让普通受众接触到不一样的观念。古语说“衣食足而知荣辱”,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繁荣,均取决于公民的文明素养。在无墙的大学中,讲座能将文化的力量普及给公民社会,促进灵魂的修为和提升,其文化软实力不容忽视。

邱紫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后现代的大众文化

国人有一个通病,尤其是近代史以来的传统,均为眼睛闭关,盲目自大之举。国民对他人的不了解,对自己亦不自知。我们的经济发展,开放的是对外界和别国的物质追求与品牌响应,却对优秀民族的先进文化思潮熟视无睹,不思进取;大部分的情况下甚至停留在妄自论断、盲目自大的局面上,这是相当危险的信号。

在上世纪,国民对文化的认识并不健全,启蒙思潮无法真正展开。新文化运动的昙花一现并未能完全补充向西方人学习的缺憾之处。现如今,后现代的大众文化如何导向和普及,讲座成为了最佳的平台。现实和新闻性的题材均能将普通市民的焦点集中在当下中国的文化思潮上,在传统文化意识形态上,禅宗哲学等相关方面也应该得到积极拓展,而不应规避在短视的局限上。

意识形态上的文化普及对民众的思想启蒙极为重要。在《名家论坛》中,除了专业的研究学者,在民间于专业领域颇有心得的学者以外的专长之人亦可参与到讲座中来。讲座的知识层面应更精深,富而思雅,以文化提升人的思想灵魂。讲座中,现场的交流和探讨尤为重要,理性思考和沟通互动是培育独立人格的重要因素。

上一篇:通过优化栽培技术使果树优质丰产 下一篇:拼配茶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