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是历史课堂展示思维的“翅膀”

时间:2022-10-14 03:06:22

“讨论”是历史课堂展示思维的“翅膀”

摘要: 新课程改革使课堂讨论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被广泛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之中,这种形式能积极而有效地促进中学生相互探讨、相互启发、取长补短、集思广益,进而深刻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大面积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展开历史课堂展示思维的“翅膀”。

关键词: 历史教学“讨论”误区随意性虚假性展示思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构建一个全新的课程结构,以适应未来人才需要的培养目标。新课程改革使课堂讨论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被广泛地运用在现代教学课堂之中,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过程中,打破了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转为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课堂“讨论”能有效而积极地促进中学生相互启发、取长补短、集思广益,自主地获取知识,深刻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犹如展开了思维的翅膀。

一、历史课堂上,“讨论”功不可没

善于设计、使用“讨论”,能让一节精彩的历史课锦上添花。在讨论中,同组同学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相互启发,个体思维的火花会因碰撞而熠熠生辉。在讨论中,学生以其特有的方式传递信息,展开思路,发挥着教师的“正规”讲解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讨论中,学生个体开动脑筋,在思维上留下的划痕,形成深刻的印记,又往往难以忘却。而讨论结果的总结和表述则不断提高学生提炼、概括问题的能力。经常在讨论中历练,学习讨论小组中的“学科精锐”也自然会脱颖而出,这又有利于学科优秀学生的培养。

二、设置“讨论”,安装思维的“引擎”

1.历史课堂上“讨论”的使用范围

在历史课堂上,使用讨论的教学方法有它的适用范围,一般在探究历史现象的成因、影响,或者是历史事件、现象的比较时使用较为广泛。例如,“工业革命为什么会首先发生在英国?”、“秦朝郡县制的推广较之分封制的历史进步性”等题目均可以设计成“讨论”的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还有,在新授课或章节复习中,根据相似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设置“讨论”,效果往往非常明显。例如,“英美代议制的异同”、“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何以一成一败?”让学生展开讨论,会使学生对历史概念的把握更加清晰。在专题复习中,对某一历史现象带有规律性的探究使用“讨论”,可以培养学生更宽更深的思维路径,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较高层次的学习目标。例如,在复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这一专题时,让学生讨论“中国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讨论,引领学生在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增长与政治变革(、辛亥革命)、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的关系上构建正确的认知结构,进而形成一个共识:经济结构的变化、新的经济因素的成长和发展必然会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2.使用“讨论”要有充分的准备

历史课堂上要使讨论有序有效地进行,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讨论要有组织地进行。最好先建立起共同讨论的学习小组。同一小组座位临近、聚散容易,便于交流讨论。每个小组设好组长或中心发言人,由他们在小组内召集协调、整合思路与讨论结果,代表小组陈词,发表意见,必要时参与全班讨论或辩论;其次,对讨论内容,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特征,设计出适合本班学情的讨论题目。对讨论中会出现的问题,甚至出现的困难、不同结论的出现做必要的预见,及时地加以引导,以提高讨论效率,避免讨论走入偏见或认识的误区;再次,讨论课之前,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收集、准备与讨论有关的背景材料。没有必要的相关知识依托和准备,讨论只能演一出“空城计”。

3.讨论的设置要有价值

课堂时间非常宝贵,教师设置的题目一定要有价值。最好符合两个基本标准:

一是讨论的使用是否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围绕整体教学目标服务;二是讨论的设置是否有利于增长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正确的思维习惯和方法。例如,在“”这一章节教学中,设置“维新思想的历史作用”的讨论环节。教师充分展示康、梁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新思想资料,指导学生梳理,然后让他们联系运动的过程、结果展开讨论。这样不仅抓住了学习重点,降低了难度,还启发了学生:进步的思想理论的价值,表现在唤醒民众的觉醒,更在于对社会实践的指导意义。

4.教师的引导与参与

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是积极的引导者与参与者。教师以一个未知者的身份,同学生一道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探求新知,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研究策略,总结结论,从而开辟历史教学的新天地。为推动讨论的顺利展开,便于学生展开思路,有时需要教师对讨论作必要的提示或引导,从而降低讨论的难度。例如,在讲到“”,设置“明治维新与一成一败探因”的讨论题目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几个范围内讨论:(1)国际环境;(2)阶级力量对比;(3)物质基础;(4)贯彻落实。为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教师在讨论时往往还要及时提供新材料,有效创设新情境。

5.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讨论环境

实践已证明,要取得良好的讨论效果,离不开宽松、愉快而又和谐的讨论氛围。教师要放下架子,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激活学生学习自主意识,培育学生自信自主、自我实现价值的主体精神;激发调动学生个体潜能,尊重学生发言权,让学生做学习目标的设计者、学习过程的体验者和学习成果的享受者;及时鼓励、肯定学生的发现、思考、甚至对某一问题的不同提法。从而,形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错无责的宽松的心理氛围,为课堂探索与创新开辟一个新天地。

在新课程标准下,历史课堂教学要真正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切实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就不能不重视学生对探求知识的体验,尤其是思维过程的体验。善于设置和使用“讨论”,即是一个较为明智的路径和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也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实施旨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提倡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一条基本原则。新课程的启动,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同时也是对过去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一场变革,教育理念也需随之更换。课堂教学过程是课程的创新和开发的过程,不再是课程的传递和接受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德国教育家戈特福尔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们班倡导一种合作、民主的教学氛围,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教师必须首先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在我近十年的教学工作经历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论不仅冲击着我们的教学模式,而且是一场深刻的教育观念的革命。要全面促进学生进步,关键在教师先要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真正视学生为教育的主人,无论是教育的内容,还是组织实施,都放手让学生去完成,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新时期需要的人才。

上一篇:激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创造性 下一篇: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